7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发布会。上半年传统用能行业需求大幅回落,能源生产、投资、进口增速下滑,能源供需总体宽松。初步预计,上半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约0.7%,下半年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受其影响,能源消费新常态特征也逐步显现。2000-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9.4%,2011-2014年,平均增速降至4.3%,预计“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3%左右。这也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一些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能源消费较快增长,新的能源消费热点和亮点不断涌现。
“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前提下,把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2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能力保持在85%左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天然气比重达到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
清洁化、低碳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也是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但仍需要漫长的周期。专家表示,优先发展水电和核电,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调整新能源发电思路,提高新能源发电利用率。风电和光伏发电发展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近中期优先鼓励分散、分布式开发。
(摘自国家能源局网站)
2005年3月1日,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开始实施,一个标明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等级等指标的小标签,在引导消费者选择高效节能产品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据计算,选取家电中使用量最大的制冷量≤4500W的空调,以能效比3.00的变频空调为比较基准,按1年使用4个月、每天使用8个小时计算,现有市场上能效最高的变频空调相对能效标识实施之初市场上的一般产品,每年可为消费者节电640千瓦时,折合电费320元(以电费0.5元/千瓦时计算)。
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在提高产品整体能效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行业发展、加速了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力地促进节能减排。据统计,去年节电量1452亿千瓦时,相当于1.6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能效标识制度建立实施十年来,现已覆盖了12批33类终端用能产品、9000余家生产企业和900余家检测机构,61万个产品型号通过备案,98.1%的城镇消费者对能效标识有了一定认知。通过培育节能绿色消费需求,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十年来累计节约了4000多亿度电,为全国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完善技术工艺装备,探索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带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具有环境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能力强等特点,利用现有的水泥窑设施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不但可以节省新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还可以缓解社会固体废物处理压力和新建集中处理设施选址占地等问题。
试点工作将重点围绕技术、装备、标准、政策等4个方面,在已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中选择一批生产情况稳定、技术水平高、污染控制设施先进的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试点工作,以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支撑,以标准研制和技术评价为保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引导水泥生产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摘自经济日报)
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国家认监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支持先进光伏技术产品扩大应用市场,深入加强光伏行业管理,严格执行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意见》强调,要严格执行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从意见发布之日起,光伏发电项目新采购的光伏组件应满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其中各项指标将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此外,国家能源局每年安排专门的市场规模实施“领跑者”计划,要求项目采用先进技术产品。“领跑者”计划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同时,应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采购支持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的作用。另外,还应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加强工程产品质量管理、加强技术监测和监督、完善光伏发电运行信息监测体系等。(摘自中国政府网)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绿动未来”环保公益众筹平台发布会日前举行。该平台是以新兴的社会化媒体为核心,运用众筹这一金融创新模式对接环保创意与资金,并借力“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联动线上传播和线下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名流、普通民众和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环保创意、研发环保产品、倡导环保社会实践、征集环保公益项目、筹集环保资金等活动。
该项目旨在将“互联网”、“众筹”、“环保”三者创新融合,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传播“全民环保”与“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创造和分享环保价值,进而推动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其中明确: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准煤/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在工业锅炉方面,到2020年,淘汰落后燃煤锅炉60万蒸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燃煤锅炉设施,基本完成天然气、热电联供、洁净优质煤炭产品等替代;现役低效、排放不达标锅炉基本淘汰或升级改造,高效锅炉达到50%以上。
在供热和燃气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区域集中供热通过建设大型燃煤高效锅炉实现。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应安装在线检测装置,并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网。
7月31日,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结果,北京作为主办城市、张家口作为协办城市,两地获得2022年的冬奥会的联合举办权。作为生态体育的重要一环,冬奥会的举办将会对环保事业和低碳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所谓生态体育,是指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运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运生态文化的创新实践。2001年到2008年,北京市政府连续实施了8个阶段、160多项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仅2008年当年,北京市的环保投入就高达200多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53%。而从“APEC蓝”到“冬奥蓝”最终到“北京蓝”,环保行业有望以冬奥会的举办为契机,长期受益。生态体育为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宣布我国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之前,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未来,将在张家口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并提出到2020年张家口示范区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的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冬奥会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大量发展机会,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生态体育和低碳经济中关键一环,带动建筑建材业、节能环保、房地产、交通运输业、通信电子等相关产业实现长足发展。
此次两地的联合申办也强化了京津冀协同概念,京津冀协同发展、环保一体化将得以进一步推动实施,相关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将随之加速。冬奥会将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入开展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提升城镇污染治理水平、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力度。张家口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预计北京、张家口及周边城市将在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摘自中国低碳网)
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下简称《统计年鉴》)近日发布,重点分析了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对能源价格、全球燃料结构和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与2013年相当,但一次能源消费增长却明显下降,仅增长0.9%(2013年为2%),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2.1%),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低(10年前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阶段除外)。其中,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增长市场(增幅为2.6%),但随着其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调控,消费增长已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值,但仍创下连续14年消费增长的记录。
2014年,世界煤炭产量下降0.7%,其中跌幅较大的是中国(-2.6%)。全球煤炭消费增长0.4%,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跌至30%。其中,印度以11.1%的增幅创造了最大的增量记录,而中国仅为0.1%。石油仍是世界的主要燃料,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2.6%,但其市场份额已连续第15年出现缩水。2014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1.6%,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2.5%)。去年,全球天然气消费仅增长0.4%,远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2.4%)。
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快速,占一次能源消费总增长量的1/3,但总量上,仅占一次能源的3%。其中,去年全球核能的发电量增长1.8%,高于平均水平。全球水电增长2%,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全球水电的增长全部来自中国,其水电增长超过15.7%。从全球来看,风能增长(10.2%,65万亿瓦时)不及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太阳能发电增长38.2%(51万亿瓦时)。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增长7.4%(14.4万桶/日),低于平均水平。
去年,全球的能源消费推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仅0.5%,低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是1998年以来的最小值(10年前受金融危机余波影响阶段除外),主要原因是受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步伐的不断调整影响。(摘自中国环境报)
(接上期)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光伏发电。2013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部委陆续推出涉及光伏补贴、电价、项目管理、并网等配套政策。2014年,国家能源局下达的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通知中明确提出,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00万千瓦的目标。分布式光伏成为我国2014年光伏发展的主要基调,光伏市场总体发展趋势延续了2013年的良好势头,2014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比例也由2013年的30%提高到60%左右,国家对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导向日趋明确。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二——太阳能热利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拓展应用范围,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在热能供应中的替代比例。在产业建设方面,进一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和制造,支持平板集热器和中高温集热器的研发和生产,加强、完善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应用方面,拓宽热利用的应用范围,加快太阳能取暖、制冷系统的推广、应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在建筑节能领域的贡献;推进工业领域的太阳能热能供应,拓展应用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普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 (2/4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