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地区史前文化遗存概说

2015-03-09 00:54贺永安
丝绸之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马家窑临夏州齐家

贺永安

(临夏州博物馆,甘肃临夏731100)

临夏是中国彩陶之乡。奔腾不息的黄河、大夏河、广通河穿境而过。恢弘肥沃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丰富发达的史前文明。

临夏出土有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大约1万多年前,由于定居生活烧煮食物的需要,人类开始尝试使用生产陶器,最初的陶器是原始先民用泥条盘筑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人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陶器的制作,研究和生产,经过无数次的制作和研究,慢慢提高了制陶技艺,随着火的发现,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硬度、使用寿命和用途。大约7000年前,随着农业和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陶器进入繁盛时期,不仅器类增多,而且纹饰图案,也多种多样,早期的构图,源于人类身边的事物的形象和参照物进行描绘,如圆点、直线、三角等。常见的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网格纹、蛙纹、蝌蚪纹、鱼纹等,风格古朴,图案简便。中期的构图,以弧线纹为主,线条流畅柔美,图案精巧华丽,常见纹饰有弧形三角纹、迂旋勾连纹、花瓣纹等,表现出嫣然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晚期彩陶数量呈下降衰减趋势,但工艺比中期更加成熟,大型陶器以及内壁绘彩的做法开始出现。(图1、图2)

图1 马家窑彩陶盆

图2 马家窑彩陶瓶

临夏州境内的马家窑文化通常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经过清理和发掘的有东乡林家遗址、广河地巴坪遗址、永靖马家湾遗址。马家窑类型的房子有方形、圆形,多为半地穴式,还出现挖基打墙的地面建筑。遗址中发现的一个袋形窑穴,尚藏有已经炭化了的粟粒和穗。住房中常有集中的制陶窑址。居住区旁有公共墓地,清理的墓葬中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的彩陶较多。半山类型发掘的房子皆为方形,墓葬多为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还发现木板和石板做成的葬具。男性墓多见石刀、石斧,女性墓常出现纺轮,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随葬器中彩陶很多,以壶、瓮、罐、瓶为大宗,也有碗、盆、缽、盂等。马场类型已出现多元的套间房,房内普遍设有窑穴。制陶窑址往往是两三个聚成一组,清理的墓葬中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俯身和二次葬。小孩多以成人礼仪埋葬。随葬品中彩陶用量甚多。墓葬中贫富差距明显,还发现有人殉的大墓。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具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谷器、陶刀,骨铲等。石器一般磨制较细,也有打制的石刀、盘状器、铲形器。发现有细石器和骨梗刀,遗址中常见猪和羊的骨骸。近年来,还发现了铜刀、铜饰品等。

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比仰韶文化中期早,彩陶也有很大发展,随着铜石并用,生产力已不断提高,马家窑类型发现有陶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有一定数量的男女成人合葬墓,马厂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由此可见,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到了晚期,可能跨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类型早于辛店文化。永靖大河庄与秦魏家、广河齐家坪,都出土了少量的齐家文化铜器。这批铜器有斧、刀、匕首、镰、锥、镜、指环等。锻、铸皆有,分别用红铜和青铜制造。这说明齐家文化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齐家文化“白灰面”的住房极为盛行,多种窑穴密集其旁。临近的公共墓地排列比较整齐,已发掘的墓葬中有屈肢和俯身葬,大多是仰身直肢葬。发现较多的是成年合葬墓,往往是一个男子为主,仰身直肢、一女子侧卧屈肢面向男子的一次葬式。一男二女成人合葬墓,主从更为分明,男体仰卧居中,二女居于左右侧卧屈肢,皆面向男子。齐家坪发现有八人和十三人同坑的墓葬,看来一人是主,其余是殉葬的人。墓葬中多数有随葬品,一般是置放一组陶器,墓中还有石器、兽骨和装饰品,以及少量的铜器。有相当数量的墓,用猪下颚骨或玉璧随葬,少则一两件,多则几十件。制作精致的玉斧、玉铲等礼器也时有发现。齐家文化遗址的灰层和灰坑中常出现有随意扔弃的人的完整尸骨和残端零散的骨骸。

图3 齐家文化素陶鸭形壶

齐家文化的器型,有双大耳罐、篮纹高领罐、绳纹垂腹罐、折沿盆、全足豆、高裆鬲等典型陶器,根据C 14年代的测定,齐家文化与马厂类型相仿,不能排除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齐家文化的人们使用铜器较为普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类发展的标志。从遗址和墓葬的考古中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此可以看出齐家文化已进入奴隶社会初期,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残余。(图3)

临夏州境内的辛店文化分姬家川和张家嘴类型,它们都晚于齐家文化,姬家川类型早于西周,张家嘴类型含有“唐汪式”的陶器,根据C 14测定相当于西周时期。辛店文化是我国殷周时期分布于临夏州境内的又一种青铜器时代的文化。

辛店文化发现,有半地穴的长方形房子。储藏的窖穴以袋形的较多,还有壁直长方形的。墓葬多为长方形的土坑,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也有曲肢和二次葬。生产工具以打制两侧带缺口的石刀和兽胛骨做成的骨铲出土最多。陶器制作较为粗糙,以加沙红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很少。纹饰多见绳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占有相当的比例,以黑彩多见,黑、红两色并用的也有,常见的纹饰有宽带纹、曲折纹、双钩纹、回纹等。有的画面填以太阳形和狗、鹿等动物形的花纹,器型有杯、豆、盘、罐、瓮、鬲等,以大口双耳小罐、高颈双大耳罐、高颈腹耳大罐为其典型器物。姬家川类型的陶器凹底罐多,平底的少。通体施绳纹的居多,附加堆纹多作锯齿状。彩陶器表粗糙发白的多,线条略粗,常见连续回纹和单线双钩纹,高颈腹耳大罐和大口双耳小罐,与单耳齐口杯为其典型器物。张家嘴类型的陶器平底罐多,素面磨光得多,绳纹次之。少数器底有三矮足。彩陶大都表面光滑,多为红黄和紫红色。部分陶器表面涂红底后施黑彩。彩陶线条略纤细,复线运用盛行,黑、红相间,尤其以双钩纹的复线描绘极为突出。彩陶中涡纹较多,也有绘“勿”和“S”纹。高颈双大耳罐彩陶、单耳高口杯与豆器较为常见。(图4、图5)

图4 辛店文化彩陶罐

图5 辛店文化竖“S”纹彩陶罐

寺洼文化分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在临夏州康乐和和政都有遗存。寺洼类型早于西周,安国类型大致于西周同时,这两个类型陶器的主要特征是器形大。

寺洼文化的墓葬有仰身直肢葬、二次葬和火葬。陶器制作粗糙,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红陶、灰陶含有细砂,其量甚微,绝大部分陶器都是素面的,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绳纹,马鞍口形罐最多,器形较大。平口罐也有,还有鼎、鬲、豆等。发现有石斧、石刀、骨锥、铜镯、陶纺轮、陶铃、松绿石珠、玛瑙珠以及连接部分透骨的羊角。寺洼类型罐的马鞍口形仅仅对列在双耳两侧,有鼎有鬲。陶器一般都是素面的有部分罐和鬲的颈部饰以附加堆纹,少数鬲施有绳纹,个别鼎的外面涂有红色陶衣。安国类型罐的马鞍口形,双双相互堆叠在双耳及其两侧,侧大耳小,区别明显。不见鼎,常见鬲和豆。陶器绝大部分是素面的,少量灰色的陶器素面上有红色彩绘。(图6)

图6 寺洼文化马鞍口素陶罐

总观临夏州境内的彩陶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经久不息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的聪明才智,表达和传承着原始先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马家窑临夏州齐家
二次相遇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临夏州妇幼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