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楠 桑 春 刘 晨
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信息化和媒介化更是当今社会的最大特点。从媒介的角度研究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现象、表征、意义和手法,可以从更广泛的视角认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本质,为当前大学校园规划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一个新的和必要的视角。
首先,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具备大众媒介的3个基本特征,即受传者的数量众多而且性质不确定、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相对固定以及“信息的大量复制”。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复制信息的方式与其他大众媒介(报纸、电视)是不同的,它往往由特定的团体(设计师和校方决策者)将信息载体安置于城市的某一个固定位置。信息载体自身无法复制,但是它可以利用其中人群变化的特性,把信息内容重复呈现(复制)给大量的城市人群,从而达到同样的信息大量传播给数量众多不确定人群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是说,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具备“大众传播媒介”的3个基本要素特征,但又以“非典型”的方式呈现,作为特定的传播过程,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介,但也会遵循一些大众媒介的基本规律。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拉斯韦尔(Hardd Lasswell)博士曾经直观地描述了大众传播的过程,即著名的5W学说。他认为,所有的传播都在回答以下问题:
(1)谁传播?(Who)
(2)传播什么?(Says what)
(3)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ich channel)
(4)向谁传播?(To whom)
(5)传播的效果怎样?(With what effect)
即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引发和引导传播行为,是传播活动中最具主动性的第一要素。作为类大众媒介的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传播者,一部分是专职的(设计师),另外一部分是非专职的(决策者)。设计师是媒介信息的直接编码者,对环境最终的形式直接负责,享有荣誉或者是承担过失,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形式也是设计师通过技术表达的直接体现。在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者的组成中,设计师是直接传播者。决策者参与信息采集和信息制作原则的把控,但并不直接作用于媒介形式本身,因此我们把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决策者称为间接传播者。
这就说明:第一,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传播者是一个系统,建筑师并不一定是起决定因素的;第二,受传播者作用的影响,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的内容必然包含特定阶层的社会因素,并在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同时,间接传播者的各个层级也是相互作用的,他们形成一个传播系统,来协作完成整个传播活动。建筑师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代表委托方的利益并受决策方制约(图1)。
在任何传播学研究中,传播者作为传播过程中利用生理或机械手段传播信息的信息发送者,都是传播赖以实现的基础。②陈道德.传播学教程.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传播者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它不仅包含设计师团队、校园管理者、决策者本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和社会观念对最终的传播内容、信息编码的方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传播者的研究是分析和解读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信息采集的关键,也是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
广义上,传播中的信息即是传播的内容。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③克劳·艾尔伍德·香农(1961-2001),麻省理工学院终生教授。1948—1949年发表《通讯的数学原理》和《噪声下的通信》两篇论文,给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提出了信息量的数学表达方式,并解决了信道容量、信源统计特性、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等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被誉为信息理论的奠基人。(Claude Elwood Shannon)认为:信息是使系统的紊乱程度(熵)④熵,是与“冗余”密切相关、但含义相反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讲,冗余就是多余的信息量,一定的多余信息量对信息的有效传播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有效信息的实际熵值越大,其冗余的值就越小;当实际熵值越小时,则冗余的值越大。实际熵是对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信息不确定性、无序性、无预见性的计量。下降的量,对于受传者而言,则是使由其不知到知的转变过程的量。信息不能直接被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运载,信息最直接的载体叫做“符号”。在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活动中,这些符号就是表达大学校园美学信息、功能信息或者文化意义的形式或手段。传播者要传播给受传者的就是这些信息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即传播者希望受众感知到的设计目标和创作理念,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共享这些符号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关键。
传播媒介是信息交流的渠道,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也就是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物理形式。离开传播媒介,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递内容没有具体的途径,信息交流也就无法实现。人们可以发明、制造、控制媒介,让它为表达自己目的服务;但是媒介又可以反过来对人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并不都完全符合传播者的本意。媒介一旦进入流通过程,便是一种具有某种活力的存在,它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和特性,对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而有力的影响。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甚至认为“媒介即是信息”,“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的公共领域的延伸”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媒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值得指出的是,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信息载体不仅包含其中的建筑物、景观、装饰等因素,也包含身处其中的使用者,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精神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生活习性、言谈举止构成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媒介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着环境参与中的其他使用者、低年级新生以及其他受众,通过这种行为的涵化和濡染,完成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媒介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
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的终点,是传播活动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大众媒介的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信源。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受众分为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使用者)和社会受众(非使用者)。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由于接受到的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信息的侧重点不同,自然也就会对环境有不同的感受,这是通过我们的日常经验可以轻易想象出来的,很多实际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新建的校园因其崭新的面貌、宏伟的尺度而受到非使用者的赞美,而作为校园的使用者,师生对其非人性化的交往尺度苦不堪言,生活学习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传播效果是对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过程完成后效果的评判。从传播效果的好坏可以判断传播是否达成既定目标,它包含受传者的信息反馈收集和效果评判,是检验传播活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对未来传播活动更为有效的有益辅助。
如前所述,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过程包含双重任务:一是设计者利用设计要素构筑空间;另一方面则是指设计者在构筑空间的同时,引导受众树立空间的意义。前者可以看作是大学校园空间创造的前提,它既要遵循一般的功能或美学原理,同时又因受众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后者则是大学校园空间创作的目标或宗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的社会集团中,受不同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影响。基于此,笔者以媒介传播理论为基础,提出“五元设计环”大学校园传播概念模型,以实现对决策者、设计者、受众与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整体性思考。
对传统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程进行解构,归纳其流程如下:校方将其规划项目委托于设计师,设计师根据甲方要求与自身经验给出设计方案,采纳后予以实施,受众被动接受(图2)。
示意图中用圈的大小表示在这个单向的设计流程中,各个环节占据位置的重要性。很明显,决策人与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其一,设计师更多地落实决策人的意图,决策人对设计方案的影响力要远大于设计师;其二,受众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因此,在传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形态层面的物理价值要远大于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基于传播学中大众媒介的思想,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媒介特性作为重要设计因素明确提出,从而突破传统单向的、单维度的受传模式,使一项设计工作变成一个多方有效互动的整体性设计系统,其中包含了以下设计运行子系统,即五元设计环模型的5个子环(图3):
设计环1:“校方决策人—信息符号—设计师”;
设计环2:“设计师—信息符号—大学校园建成环境”;
设计环3:“受众—信息符号—设计师”;
设计环4:“设计师—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受众”;
设计环5:“校方决策人—设计师—受众”。
在五元设计环模型中,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由一个单维度的、单向的、指令式设计任务转,变成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循环的、动态的整体设计系统。
设计环1与设计环2主要体现决策人在传播中对信息编码的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以自己掌握的信息符号体系影响设计师对信息的加工和编码,形成相对应的信息载体,最终以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在设计中,首先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分类细分,分别针对每一类信息进行符号编码,最后将符号进行系统组合与排列,形成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中的信息载体系统;其次对具体信息进行符号编码的过程中,吸取符号的组成特征,运用符号学理论中的符号分类,如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等,形成信息到符号再到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传播过程。
设计环3与设计环4主要体现“设计师—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受众”关系的流程,即在信息交换和符号应用的基础上,对设计师、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运用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与受众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过程进行分析。同时,独立的设计环3还体现出受众反馈的重要性,在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作为类大众媒介的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代表的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融合性。从大众媒介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受众的反应是判断传播效果的关键,重视受众反馈的倾向是必然的。
设计环5显示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类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作为媒介,向受众传递的是传播者系统的思想价值、审美取向和社会功能,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
表1 传统大学校园规划与“五元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在校园建成环境层面上的对比
“五元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机制目标是通过强化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社区中各构成要素、利益相关成员及其相互关系,完善大学校园环境的各层次结构(大学校园符号信息结构、大学校园主体活动结构、大学校园形态空间结构)系统及其相应功能,突出人对于媒介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人为本、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得到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过程(图4)。
类大众媒介的角度及对受众反应的重视是构建此机制的核心关键。作为一种基于文化的空间营造活动,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校园文化、技术经济与大学校园形态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设计走向,是对传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突破与完善。目前,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是“技术感生型”或“意志感生型”为主导的,偏重于大学校园物质形态空间布局,过程是阶段终止型的。而“五元环”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则属于“人文感生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紧密结合;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更多关注于传播者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大学校园内人群的多层次需求和发展,以追求大学校园社会关系与大学校园物质形态空间的良性互动为主要内容。
从五元设计环提供的“人—媒介”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具有生理、心理特征,因此,除了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人的知觉与感觉因素也是决定传播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也是传播中信息编码的基础和依据。了解了受众知觉和感觉特征,不但有助于了解受众心理,而且能为在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中受众的知觉和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受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感觉到刺激物,什么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可以接受的,什么环境是不能接受的。从而为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确定适应于受众的标准,帮助我们根据受众的特点去创造适应于受众的大学校园建成环境。
简言之,“五元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机制的提出,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活动,弥补了传统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对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导向性不明确,对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学生与教师主体地位关注不足的缺陷,适应了媒介融合态势下当今社会对新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思想的要求(表1)。
以传播学理论为背景,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在五元设计环的设计机制下分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模式(图5)。
传播学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分别和设计中的决策者、设计者、核心价值观念、环境信息编码、建成环境相对应,传递给受众。受众再通过对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解码(符号和信息的转化)来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与环境互动的效果,将传播效果反馈给传播者(决策者和设计师)。传播者在此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信息编码的方式,使得受众更好地实现与环境的互动,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完成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传播过程。
传播方向:决策者—设计师
传播阶段:信息沟通过程
传播过程:决策者—信息—符号—设计师
在此传播阶段中,作为间接传播者的决策者和作为直接传播者的设计师分别从各自想要表达的传播内容出发进行信息的传达与沟通。间接传播者在自己经验和收集到使用者信息的基础上,将信息以符号的形式传递给设计师,设计者则以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为依托接受信息。
首先,决策者对传播者的信任和两者拥有相同的符号编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传播者系统对未来信息的编码方式达成共识。其次,设计者对决策者良好的引导也是关键因素。决策者和设计师之间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信息传达过程,传达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以后信息编码、解码、环境互动、反馈等一系列传播效果的成败。
传播方向:设计师—媒介(大学校园建成环境)
传播阶段:信息编码过程
传播过程:设计者—信息—符号—建成环境
第二步主要实现设计者对信息的编码过程,使信息转化为可表现可感知的大学校园建成环境,即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过程。这是在传播中媒介制作的关键一步。决策者和设计者在传播的这个阶段担任了不同的角色,决策者参与信息的采集和信息制作原则的把控,但并不直接作用于媒介形式本身;设计师是媒介信息的直接编码者,其结果是设计师通过技术表达的直接体现。
设计者将准备交流的信息挑选出来,按照不同的信息载体特点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输的符号,这就是编码的过程。一方面,传播者给受传者传播的目的不是符号,而是传播者所要传播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受传者必须了解传播者使用的符号,主动接收信息,接受正确的信息。因此,要达到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尽可能使用受传者能理解的符号,即受传双方能共同理解的符号,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有效性。
不同的信息载体形式需要不同的符号,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不是物物交换,而是要把思想、功能组织等变成能被对方所意识的符号。因此,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编码虽然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抽象术语,但在其传播活动中的实际编码过程却是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
传播方向:媒介校园—受众—传播者
传播阶段:信息解码、环境互动及信息反馈过程
传播过程:建成环境—符号—信息—受众—建成环境
反馈过程: 受众—建成环境—传播者
第三步是传播中实现受众对环境符号、信息的解码过程,同时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以不同途径将信息传送效果反馈给设计师及决策者,引导更有效的传播信息编码形式及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受众在任何传播活动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关系到传播效果的关键。信息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能算是完整的。基于我国目前的设计现状,在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设计过程受众信息的反馈相对难度较大。但是,大学校园建成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信息载体都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完善过程中,注意收集对传播有益的反馈信息,是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
通过对大学校园建成环境传播过程的解构,作者在本文中构建了“五元设计环”概念模型,为当前大学校园建成环境改善以及未来大学校园环境的建立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方向。在“五元设计环”模型中,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不再是原来单维度的、单向的、指令式设计任务模式,而是从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循环的、动态的系统性流程,它提供给设计师传统建筑学所忽视的社会内涵,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交流,从而营造媒介化大学校园为出发指导下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使大学校园的社会、人文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这一步骤,变得更为明晰。
References
[1]Stephen W.Littlejohn.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影印本)[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Stephen W.Littlejoh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Seventh Edition, Photocopy)[M].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2]常怀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CHANG Huaisheng. Building Environment Psychology[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1990.
[3]丹尼斯·麦奎尔. 大众传播理论(第4版)[M]. 崔保国,李琨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Denn is M cGuire. M ass Comm unication Theory(fourth edition) [M].CUI Baoguo. LI Kun,translate.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4]斯蒂芬·李特约翰. 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Stephen lee, John. A Theory o f Hum an Communication[M]. SHI Anbin, translate.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4.
[5]周正楠.媒介·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ZHOU Zhengnan. Media·A rchitecture.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3
[6]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ZHAO Yong. Integration and Subversion: Dialectics of Mass Cultur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