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抚州位于我国江西省东部,紧邻南昌市,是江西省第二大水系——抚河进入鄱阳湖前的重要地区性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是古代临川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文昌里街区,位于抚州老城东侧,古称港东厢,与主城一河之隔,是古代内河航运孕育的典型滨河商贸街区,是临川文化在抚州城的最后空间载体。临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汤显祖、王安石、曾巩等都是临川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汤显祖就出生、成长在街区内。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天却是城市功能、景观、心理的洼地。在物质躯壳破损的同时,内在的迅速衰败是今天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与此同时,今天的遗产保护政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习总书记有关新型城镇化中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讲话、习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有关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的讲话等等,强调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国际上以历史性城镇景观理论为代表的新的保护理论正在发展、迭代。可以看到,在突出保护真实物质载体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新的形势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发展街区保护方法。
文昌里街区占地65.6hm2,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6.9hm2(图1)。街区风貌完整,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由于历史原因,街区设施环境欠账较多,生活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是抚州市民心中的“下只角”。为启动街区保护与更新工程,街区保护规划于2014年初开始编制,目前已编制完成,并依据保护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全国其他街区相似,其面临以下3个基本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物质遗存,是内在历史文化价值与外在传统风貌的统一体。以往旧城更新背景下,传统风貌的实用价值被夸大,甚至为了重现外在形式而进行“仿古”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传统风貌既是一种视觉符号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符号,符合特定主题商业开发的市场定位,具有经济性。继而造成一种常见现象:物质形态的保护被突显,文化的保护被简化为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或非遗的现场展示。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保护的路径与载体,如何深入认识历史文化价值,形成较为统一的保护共识。
人文区位理论认为城市社区是通过某种“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秩序。该理论的代表麦肯齐①《人类社区研究的区位学方法》。指出人类社会群体和建筑群按生态学原理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区位,这些区位并非一成不变,政治或行政措施等因素会促使社会群体以及建筑群的区位移动。
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处于城市中心,区位地价高昂,居民回迁或者原地安置面临困难。反思以往的国内保护与更新案例,社区的侵入与演替、社会群体的被迫移动时有发生。文昌里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且在规划之初,已经出现传统秩序被打破、社会网络侵入的情况。如何进行修复与振兴,如何实现“生活延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1.3 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就地开发VS城市背景
以“资金平衡”为目标的开发,是一段时期内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惯性需求。然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寻求资金平衡,往往会造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且破坏力巨大。缺乏整体管控的“资金平衡”也容易造成街区被“高墙”建筑群围堵的情况,严重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环境和遗产价值。此外,本是稀缺资源的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多种头衔的“重压”,部分头衔有严格的配建设施要求,例如A级景区等。如果缺乏整体引导,街区内部的相关配套建设也极易造成建设性破坏。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街区保护与周边发展的关系,如何直面实施主体的现实诉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规划方法,运用多种规划工具,探索新路径。
正如以上所论述之难点与挑战,文昌里在保护之初就提出“物的保护与人文复兴并举”,探索“可持续保护”路径。人文复兴强调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场所精神的复兴,重视人或家庭的文化表现。可持续保护突出保护措施的延续性与可持续性,尤其针对社区发展、周边开发等动态问题的维护,强调路径的重要性,而非蓝图式的保护。
2.1.1 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与认知
文化的积淀是个漫长的过程,认知、解读这一过程是认识街区文化内涵、场所精神的关键,需要系统、全面的视角与抽丝剥茧的精细化研究。传统的街区价值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物质遗存直接导出价值,对历史积淀过程的研究不足,历史文化价值识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历史性城镇景观(HUL)②原文: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the urban area understood as the result of a historic layering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values and attributes, extending beyond the notion of ‘historic centre’ or ‘ensemble’ to include the broader urban context and its geographical setting.《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2011.11, UNESCO。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有机体,是历史分层积淀的结果,与以往保护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动态的视角看待历史的“过程”性和“层次”性,强调从更加广泛的城市背景与地理环境中看待街区的价值(图2)。
结合文昌里的主要历史发展背景,研究主要从文化地理、产业经济、科学技术、社会与文化等维度,对街区的文化、宗教、商业、社会等历史文化分层进行了识别,提出以下历史文化价值。以产业经济为例,抚州自古就有“控带闽越、襟领江湖”的美称,以内河航运为线索,研究揭示了抚州商帮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继而梳理出文昌里的主要产业线索,包括河运船舶修造、粮油运输、粮食加工与销售、外地物产内销(药业与盐业)、近代金融业(钱庄、银行、典当行等)与手工艺品加工等。结合街区遗存挖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线索与遗存的对应关系,一个隐性的街区历史产业格局得以浮现(图3)。
2.1.2 基于价值认知、讨论的保护共识过程
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参与性,例如口述史的记录与整理等,涉及的相关方除了原住民、政府,还有文化研究与文物保护相关机构。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公众参与平台。借鉴“倡导性规划”③倡导性规划的代表人物Paul Davidoff于1965年在《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规划中的倡导和多元主义》(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的论文,提出了自己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解,认为规划师应该代表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通过交流和辩论来解决城市规划问题,开创了倡导性城市规划理论。的理念,保护规划将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作为讨论文化认同、达成保护共识的公众参与机制,从一开始就将原住民、学者、专家、政府纳入平台,在讨论文昌里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参与者对文昌里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逐渐一致,对保护的共识逐渐清晰,为后续实施奠定基础(图4)。
图1 文昌里街区范围图
图2 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方法图示及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示意图
图4 居民代表讨论现场
图3 产业经济遗存照片(“乾大钱庄”、粮行仓库及典型商业建筑形式)
2.1.3 文化保护的系统性与路径探索
以保护共识为基础,传统文化的保护笔者认为应该是系统性、深入各个方面的,不仅仅止于博物馆式的保护。从历史文化价值认知出发,文昌里的保护通过两个渠道来尝试探索文化系统性保护的路径:第一,通过遗产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指导文化“多样性”的微观保护修缮措施;第二,基于历史文化脉络梳理的业态引入与管控法则。
(1)通过遗产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指导文化“多样性”的微观保护修缮措施
传统建筑修缮容易存在一个误区,即不管个体差异,统一“穿衣戴帽”,追求整体视觉上的“古色古香”,结果往往对遗产原物造成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在以往的讨论中,对此种更新方式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规模、尺度、可逆性等方面,对多样性的讨论主要集中于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然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根本上是以文化多样性作为基础的,每一栋老房子都有它自己的身份特征与文化底蕴,只有在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中注重个体建筑的内涵挖掘,才能够在后续的修缮中确立具有“可识别性”的技术措施。基于此,文昌里保护规划突出了对个体建筑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家族史的整理。在后续指导修缮工程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一房一故事”、“一房一表情”的文化多样性实施原则,将探索风貌完整、细节多样、人文色彩浓厚的老街营造方式。
(2)基于价值挖掘与文化保护的业态引入与管控法则
业态引入是关乎街区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行的业态引入方式,更多强调市场定位与旅游展示,缺乏与街区文化脉络、历史环境、传统建筑形制的结合。从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街巷的整体环境还是建筑的特定形制,都与其历史功能与文化脉络紧密联系。在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历史功能与文化脉络、适应历史环境与建筑形制的业态引入与管控措施,对业态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体文化环境的营造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图5)。
文昌里历史上形成了包括金融业、粮油销售、竹木加工等传统商业集中的典型街巷,并呈现出鱼骨形的商业街巷与纵深型的生活街巷有序交错的历史功能格局,在建筑形制上也表现出面宽较窄的商居混合建筑主要分布于商业街巷,面宽较大的院落住宅分布于生活街巷。保护规划提出对外服务类业态依托鱼骨形的滨河街巷和主要面河街巷,突出公共性,而生活型街巷在纵深方向串联街区内部的居住空间,为居民提供生活类业态,并对24条文化旅游类街巷提出了“艺文之坊”、“宜居宜游”、“古今米仓”、“水韵文昌”4类呼应历史文化脉络的业态管控措施,尝试探索“文化、建筑、业态”的统一(图6)。
图5 历史功能与传统业态
表1 居民基本情况
图6 传统商业遗存之民国糕点店“履芳斋”
2.2.1 社会网络与群体记忆
街区的可持续保护有两个内涵:地上地下物质环境的可持续与社会网络的可持续,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社会网络(socia l network),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网络以共享的“群体记忆”作为首要条件。哈布瓦赫④莫里斯·哈布瓦赫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概念,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忆的。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到“群体记忆就好像根植于许多不同的土壤一样,是在群体的每个成员的意识中生发出来的。即使是当群体成员彼此都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回忆群体共同的过去”。“群体记忆”是街区社会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街区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街区原住民的大量外迁,首先破坏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群体记忆,造成社会网络的不稳定与社会问题的出现。
2.2.2 社会网络现状与特征识别
文昌里街区的常住人口为2万人,然而日渐拉大的生活条件差距使众多户籍居民自主外迁至其他街道。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文昌里社区的户籍空挂(即户在人不在)比例高达36.4%,加之2010年后公房户的整体外迁,截止本次文昌里保护与更新工作开始之前,户籍空挂比例超过50%,即一半以上的原住民已经离开街区。历史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网络被打破,文昌里街区内的社会问题日渐严重。此外,街区居民老龄化严重,受教育水平低,失业率高,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街区社会网络的迅速衰败(表1)。
社会网络的认知视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所涉及的成员是个人还是群体;第二,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基于文昌里的特征,本次保护规划主要研究了社会讨论网⑤社会讨论网的研究揭示了文昌里街区中各社会成员的社会网络在年龄、教育、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特征,是对社会网络的综合描述。和社会支持网⑥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是社会讨论网的补充研究,描述社会成员在遇到重要事件、个人情感、日常事务等具体问题时所动用的社会关系,是对社会网络中节点联系的分类细化。两类社会关系。研究显示,文昌里街区的社会讨论网规模为2.18人,小于一般城市地区的平均数值。社会讨论、支持网以亲密关系成员为主(网络成员关系中亲属关系比例达到91%),具有成员关系紧密(即相识时间长、联系频繁)、成员社会特征趋同(网络成员在教育、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有一定趋同性)、偏重亲属间的代际交往(社区成员个人和家庭重要事务的商讨和解决都主要依靠有亲密关系的家庭和亲属成员)的特征,以及网络成员空间分异明显(即随着街区中常住户籍人口的外流,60岁以上成员的社会网络中,第二个以上成员大多不在街区中居住)等特征。
2.2.3 生活延续视角下的社区可持续保护方法探索
鉴于文昌里的社会现状,街区生活延续与可持续保护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现有社会网络的织补
文昌里街区即将进行保护与更新,使得街区现有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可能的外来人口融入问题同时存在,本次保护规划提出5项措施:①梳理代表性家族历史,激活家庭和社区社会网络;②以社区活动凝聚社会网络认同;③以专业人士与居民的和合共生提升社区文化品质;④莫里斯·哈布瓦赫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概念,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忆的。保护传统店铺,构建小微商业网络和街区邻里生活;⑤新旧业态混合,提升街区品质,实现生活延续。其中,文昌里具有“家族史挖掘”的良好基础,一些家庭的家族脉络清晰,家庭的变迁状况也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特征,通过梳理他们的家族历史,展示他们生活的物质空间,来延续这些“最文昌里”家庭的家族和社会网络,激活“群体记忆”。
第二,社区产业复兴与非遗活化利用
一方面就业率低,造成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失传、消亡。社区产业能力的低下已经成为街区生活延续性的最大障碍。本次保护规划确立两个基本原则:新旧混合与非遗活化。“新旧混合”:社区产业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将低价格、低服务、低毛利特征的业态向高服务、高费用、高毛利、高价格业态的全面转换,而是在引入和转换部分高层次业态的同时,也在改善街区环境和服务的前提下保留部分低费用、低毛利、低价格的旧业态,满足各种层次人群的多样性需求,以街区的新旧业态混合逐渐引导和提升业态结构,提升街区品质,并保留文昌里地方性市井文化脉络。“非遗活化”:通过街区手工艺复兴与产业化,提升街区业态结构。文昌里街区现存传统手工艺包括竹器加工、铁艺制作、瓷像绘画等。以竹器加工为例,临川篾编技艺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文昌里街区的竹器加工十分有名,形成著名的“竹椅街”,街名沿用至今。目前街区内竹器加工仅剩3家,主要供应周边居民和城郊乡村腹地居民,主要竹器产品除了竹椅,还包括篾器,如鱼篓、竹筛、竹编婴儿车、竹床、簸箕、梯子等用具(图7)。考虑到竹子的材质迎合现代人对环保的要求,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次保护规划建议在兼顾实用品的同时向工艺品发展,主要措施包括:①竹制品的制作过程精巧独特,可以进行传统手工艺展示;②依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竹器品类进行调整,发展竹台、竹凳、竹梯、匾筛、蒸笼、竹篮、凉席等日常生活用品;③传统篾编手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发展特色竹制工艺品;④竹制品的品牌化,形成以篾编技艺传承与竹器加工结合的特色社区产业品牌,同时加强篾编技艺的推广与培训。
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处理是街区保护方法探索的重点、难点。本次保护规划尝试引入城市设计方法来探索解决之道。
2.3.1 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设计
发展到今天,城市设计具有多种理解;“产品论”将其理解为一种空间设计方法和技术,“过程论”则将其作为物质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或实施框架。两者都将“关系平衡”视为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本次保护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平衡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挖掘老区潜力,在城市格局层面整合周边资源。文昌里街区位于抚河东岸,与老城隔水相望。城市设计通过实体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文历史的调查分析,发现街区的发展环境较为孤立,虽然具有历史底蕴、文化遗产,但无论是功能、交通、产业还是空间环境都与城市主要发展方向脱离,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因此,城市设计提出“两岸联动”的总体策略:与老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协同周边功能组团,两岸联动,构建城市新文化圈,形成城市强有力的东翼。目前该策略已经在同时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予以落实(图8,图9)。
第二,激发文化活力与带动力,构建区域保护与发展框架。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仅有物质环境远远不够,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至关重要。城市设计在“两河三岸”地区搭建旅游发展构想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协调设施建设,对接街区内部旅游展示系统,形成整体开发框架(图10)。
在街区所在的洋洲半岛,规划形成新的功能划分,与街区传统结构相互咬合,有机外延街区功能,形成3个圈层,实现在区域范围内保护到开发的合理过渡:保护与展示圈层、风貌协调与商业开发圈层、公共服务与配套居住圈层(图11,图12)。
2.3.2 城市设计指引下的实施方案与发展项目库
以遗产保护与传统建筑修缮、社区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利用、商业与旅游有序发展为实施重点,城市设计提出了“设施先行、保护加快,机制并举、队伍建设,产经同步、文创开拓”的实施理念,并设立了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遗产保护、风貌与景观整治、综合类工程、文创发展、政策机制在内的7大类项目库与进度计划。城市设计极大地帮助了遗产保护规划向着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进程迈进。
在我国遗产保护整体政策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当前的遗产保护工作正在面临新的挑战。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遗产的物质环境及遗产本身的保护,强调真实性、完整性的重要性。今天,随着更多的老区、老街加入被保护的行列,随着社会关注的视角进一步下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强调个体的基本权利,有关街区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具有“延续性”的讨论越发热烈。简而言之,以前物质实体“如何保护”是焦点,今天文化保护问题、原住民问题、社会参与问题、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新的焦点,对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文昌里保护规划从文化的保护、社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3个方向进行了规划视野下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基于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保护共识与文化保护路径、街区社会网络的可持续保护、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保护与发展平衡框架3方面的对策。文中有些想法还不成熟,思考还欠深入,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完善。
References
[1]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EB/OL].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48857&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2011-11-10.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R].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国家文物局,2002.
Chinese Comm 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R]. Chinese Comm 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2.
[3]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
RUAN Yisan. Urban Heritage Preserv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ical Publishers,2005.
[4]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ZHANG Song. International Charters and State Regulations of Urban Heritage Preservation [M].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7.
[5]Paul Davidoff. 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 [A].Routledge Press,1996.
[6]林姚宇,肖晶.从利益平衡角度论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技巧[J].城市规划论文集,2005:1024-1031.
LIN Yaoyu, X IAO Jing.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 Urban Design from the Viewpoint of Benefit Balance [J]. Urban Planning Papers,2005:1024-1031.
[7]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Henri Lefebvre. Political Reflection on Space[A].BAO Yaming. Modernity and Production of Space[C].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3.
[8]帕克.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Robert Ezra Park. Urban Sociology[M]. SONG Junling et al, translate. Beijing: Huaxia Publishing House,1987.
[9]司敏“.社会空间视角”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2004(5):17-19.
SI Min. Social Spatial Perspective: A New Approach in Urban Studies[J].Society, 2004(5):17-19.
[10]张品.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J].理论与现代化,2010(9):108-112.
ZHANG Pin. Spatial Turn in New Urban Sociology[J].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0(9):108-112.
[1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WANG Jianguo. Urban Design [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