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谌达 焦 胜 张 卫 姜雪薇
近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城市留下了大量与以往农业文明特征迥异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珍贵见证。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空间的价值往往已超越了其最初工业用途本身,涵盖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涉及城市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工业遗产被迫面临“生死”关头,或被拆毁推平,或半拆半毁,即使目前尚留存较完整的,也多处于半荒弃的状态,缺乏基本维护,外观甚至结构都已呈颓态;此外,打着“保护”、“再利用”旗号的大肆翻新、随意拆除改建的现象仍然常见。2012年11月,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达成8点共识,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发展与转型中的重要意义[1]。当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面临着工业转型和社会、市场等需求日趋多元的新形势,我们有必要谨慎思考如何合理有效地改造工业遗产的空间。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指由工业生产及工业文化遗留下来的产物所构成的遗存物,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研上的价值,由建筑物与机械设备、车间、矿山与加工精炼处、仓库、能源生产传输等以及地下构造物的所在场所组成,此外与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2]。
2006年,我国的《无锡建议》指出,工业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科学和美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价值,以物质形式或非物质形式存在,物质形式包括诸如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矿山及加工冶炼场、仓储库房、生产运输及使用场地等工业建筑物、相关工业设备和社会生活场所以及相关数据档案,非物质形式的工业遗产如工艺流程、技术方法、所代表的时代特征等[3]。
价值是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的基础。工业遗产空间作为遗产的一种类型,也具有遗产价值的一般特征,即本征价值和功利价值。
工业遗产空间的本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价值上,工业建筑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成就,见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的时代性剧变,也是后世认识和研究某一时期工业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文化价值上,吴良镛院士曾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正是如此,历经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工业遗产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科技价值上,工业遗产能反映其所在时期生产力、相关科技等的发展水平,为人类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美学价值上,工业遗产因其自身特征构成了城市或地区的独特风貌,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
工业遗产空间的功利价值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城市建设开支、避免大量建筑垃圾的大量出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传承工业精神、文化等方面。工业活动曾为城市建设创造了效益,记录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勾勒出城市或地区历史、科技、美学、经济和社会的丰富价值,是一部可感可触但又不可复制的广义的城市文化“编年史”。通过以价值为基础的改造,有利于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空间的珍贵价值。
表1 工业遗产空间常见尺寸一览
表2 常见人体及其活动范围尺寸
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的目标是既保护、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价值,也使工业遗产空间适应当下的需求、真正为当今人们服务。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通过对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实现再利用,在再利用的过程中充分保护和展现工业遗产空间价值,从而共同促进城市文化价值有效延续[4]。二者亦不可偏废,如果忽视前者,那就丧失了工业遗产空间改造的基础,将使整个城市、社会乃至时代历史文化蒙受巨大的损失。如果未能很好地实现后者,那么改造也是制造“建筑垃圾”。
在现实中,第二个目标常得到较多重视,而第一个目标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当两者似乎发生矛盾时,为保全第二个目标而牺牲第一个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本文将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分为物质部分改造和非物质部分改造,前者主要包括空间尺度和肌理的改造,后者主要包括空间功能和流线的改造。
一般来说工业建筑比民用建筑的尺度要大。工业建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工业生产及其过程中的各种工艺流程,因此其空间必须满足生产设备在尺寸、排列、运行等各方面的要求(表1)。而民用建筑是为人和人的活动服务的,因此主要是以人体自身尺度及其完成各种动作所需要的活动范围为设计依据(表2)。
当进行工业遗产空间改造时,客观上就存在从工业式大空间向民用式小空间的转换。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种类各异,不同种类的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也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民用建筑所需的空间尺度也不完全相同,这就增加了空间尺度改造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提出基本空间单元法。
首先,确定基本空间单元。根据需要将目标空间(本文设定称改造前的空间为原有空间,称改造后的空间为目标空间,下文同)分解为若干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空间单元。其次,分析原有空间,填放基本空间单元。即在原有空间中对上步得到的基本空间单元进行有条理地排列组合,同时对原有空间中尚空余的部分就近与基本空间单元合并。最后,完成辅助配套,如结构、设备等,不应对原结构体系造成不良影响,也可对上一步骤进行调整完善(图1)。 南京绒庄街厂房的改造实践就为空间尺度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开拓性示范。在改造过程中,设计者首先根据目标空间即多套住房的需求,将目标空间分解为基本空间单元即单个住房(图2)。其次,结合原有空间“层高大、大统间”的特点[8],将基本单元空间依次填入原有空间,共填置了65个基本空间单元。最后,通过结构等其他技术配套实现了这一构想,共建造出65套住宅,从而顺利实现了从工业建筑空间尺度到民用建筑空间尺度的转换。
空间肌理的改造方法可以概括为合理并置新旧空间肌理,一方面对工业遗产空间原有肌理进行保留或修复,另一方面科学、适当地加入新肌理(图3)。新旧肌理共同组成完整的城市肌理,从而体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文化价值。
工业遗产自身的形态、比例、色彩、建筑材料以及使用痕迹,都展示了工业原有的丰富的空间肌理。肌理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之一,它无可取代,更无可复制,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迹,带给人生动的直观感受。在改造时,理应延续工业遗产空间的这一特征,妥善保留和修复空间的原有肌理。以上海1933老场坊的西立面改造为例,改造参考了最初的设计图纸,清理了花格窗洞中的砖石等封堵物,移动了一些后来增加的外悬式管道,并通过现代墙体清洗技术(而不是重新刷涂料的方法)来恢复建筑表面的洁净。通过这些可以使其尽量恢复本来面貌且免受二次伤害的措施,在没有对建筑造成更多改变或破坏的情况下,再现了原设计图纸中的建筑形式,也为城市恢复了当年的风貌(图4)。
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改造后的需求,新肌理也应当被加入进来。将新肌理填入原有空间,与原有肌理并置,使目标空间的肌理得以重新构筑,形成目标肌理。这种做法就将时间的痕迹注入了空间特征中,通过新旧并置,体现不同时代特征的形态、色彩、比例、构筑方式等空间肌理要素,更加丰富了空间的内涵,成为城市文化价值在时间上的连续体现。如上海1933老场坊,采用玻璃、木等材料营造了时空交错的观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可逆的肌理塑造(图5)。
在空间肌理的改造中,应尤其注意使用材料、工艺等是否与改造的目标相违背。如涂鸦时应注意所使用的颜料性质能否被彻底清洗,否则就容易给工业遗产带来难以逆转的损毁。
空间功能改造的主要方法是功能置换法, 即“旧瓶装新酒”。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功能,有正反两个方向的思路:一是“量体裁衣”,根据原有空间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与之较匹配的目标功能;二是“按图索骥”,根据目标功能对空间的需求,寻找与其需求基本一致的工业遗产。确定与城市文化价值相匹配的某一工业遗产空间的目标功能(由于超出本文论述范围,故不展开)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即开始实施改造。简单说就是终止运行原有的工业生产功能,开始布置上一步确定的目标功能。具体的实现方式又可分为两类:
(1)原地保留,改作他用。根据需要全部或部分原址保留支撑原有功能的物质性承载物,基本保持了原有空间的主要特征,但将容纳新的功能。如1933老场坊的中心圆,已被改造为一个剧场(图6)。再如可以保留传输设备、吊车架等以供展示,或保留原放置多层传输带的多层构架以改作储物或陈列之用。
(2)易位保留,改作他用。有选择地保留全部或部分原有功能的物质性承载物本身,但改易其位置后再用于新的用途,也就是将其移动到新的位置后再改作他用。如把一些来自过去车间、厂房等处的铁板、铁棍等收集到一起,重新组合制作成桌子和凳子,统一放置在新的场所中来供游人休憩。再如可将原有的吊车架等装置拆卸下来,根据其特征选择适合的方式重新堆叠,其上覆以尺寸适合的条板,就可以供游人坐憩或作为小剧场中的简易观众席。
改造后,原有功能基本均被终止运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当下城市文化价值的新功能的注入(图7)。
工业遗产空间的流线包括其与城市间的流线和其内部流线两大部分。被赋予了新功能的工业遗产空间,它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内部流线关系都发生了较大改变。空间流线的组织既是一个满足基本需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带领人有倾向性地体验空间的过程。
工业遗产空间蕴含着与民用建筑迥异的风格,散布着超出普通人生活经验的工业痕迹,弥漫着与现代生活不甚相同的历史气息,这些都将或多或少地以不同的形式被保留在改造后的工业遗产空间中;同时,新诞生的目标功能及其所带来的变化也将存在于该空间中。于是,改造后的空间获得了多个层次的城市文化价值的信息,可以满足人对空间的即时性和历时性体验[9],这也是空间流线改造希望带给受众的。这就需要有效的空间流线来引导人感受空间。因此,空间流线的改造方法可以归纳为“减加法”:一是减法,即梳理调整原有流线,包括保留或部分保留、去除或部分去除等;二是加法,即设计增添新流线(图8),通过减加法改造后的空间流线,首先要满足目标功能的基本需求,其次要营造出新功能所需要的空间体验,两者共同为人们感受城市文化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仍以上海1933老场坊为例,它保留和恢复了原建筑中的大部分楼梯,并在建筑中部增设了两部楼梯。两者分担了目标功能的交通需求,共同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同时,前者为人们提供了“重走当年路”的可能,使人们可以藉此感知工业遗产空间当年的面貌;后者则提供了完全不同于过往的全新流线,使人们有可能从崭新的视角重新感受城市文化的价值。两者互为补充,既满足了基本的交通、观光等需要,也使人们能分别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全面感知原有空间、目标空间,实现了空间流线的改造(图9)。
通过以上分析,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方法可归纳如表3。
在当前城市发展逐渐从高速向常态转变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价值是必然的选择。对于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而言,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首先,认识是前提。应该认真研究我国工业遗产空间的价值,唤起人们对其价值认同;确立科学的观念,呼吁全社会的广泛接受,从而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一个良性的氛围。其次,方法是关键。根据不同的工业遗产空间的现存状态,从空间尺度、肌理、功能、流线这几个必要的方面对改造方法进行剖析,全面考虑、积极探索合适的工业遗产空间改造方法。
表3 工业遗产空间改造方法归纳
通过采用恰当的改造方法,可以充分保护和再现工业遗产空间的丰富价值,既能够保护城市文化价值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又能够使其适应当前时代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城市文化价值,为城市增加新的活力,使城市文化价值生生不息。
(感谢陈戈在上海1933老场坊实地拍摄。)
References
[1]杭州共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
Hangzhou Consensu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J]. Urban Development Sdudies, 2013(1):2.
[2]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LIU Boying, LI Kuang.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M ethod of Value Evaluation [J].Archicreation, 2006(9):24-30.
[3]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 建筑学报,2006(8):12-15.
YU Kongjian, FANG Wanli. Study on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 [J], A rchitectural Journal,2006(8):12-15.
[4]韩福文,王芳. 基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2013(4):25-30.
HAN Fuw en, WANG Fang. Study on the Construc tion o f Charac teristic and Cu ltural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3(4):25-30.
[5]曾任仁编著. 工业设计原理与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ZENG Renren. Principle and App lic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ress, 2000.
[6]王崇杰主编. 房屋建筑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WANG Chongjie. Building A rchitecture [M].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97.
[7]鲍家声. 高效空间住宅设计效益谈[J]. 建筑学报,1992(11):6-11.
BAO Jiasheng. Study on Benefit of Housing Design in Effi cient Space [J]. Architectural Journal,1992(11):6-11.
[8]赵崇新. 1933老场坊改造[J]. 建筑学报,2008(12):70-75.
ZHAO Chongxin. Reform of 1933 Old M illfun [J].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8(12):70-75.
[9]张楠楠. 建构视角下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ZHANG Nannan.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ectonic of Old Industrial Building [D]. 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