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阴山岩画中的符号化视觉表现
王巍
岩画作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是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产物,承载着记录历史的作用。本文引入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阴山岩画中的视觉符号,阐释了原始先民如何运用视觉符号去记录某一事物,指代某一物体,并通过岩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与传达,详细分析了阴山岩画中的视觉符号及其形态特征与视觉特性。
岩画 符号 视觉表现
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丰富的岩画遗址之一。它以粗犷、凝练、随意自然的表现风格,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远古北方游牧先民生活、驻猎的历史画卷。人类早期的原始文明,充满想象与探索,原始先民在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求索与探寻,并通过岩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与传达。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寻回过去,我们看到了这些为之惊叹的人类最初的视觉符号。这些基于原始先民宗教信仰、巫术等不同创作动机与目的视觉符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成为了当时人类交流与记录的一种视觉语言。
岩画作为一种历史的遗迹,承载着记录历史的作用。阴山岩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神秘的史前符号,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了解其创作动机与意义,释译全部的符号含义与信息传达,但是对于这些史前符号系统的探寻与研究,使我们发现这些原始符号的视觉表现与传达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物象的某些特征被放大夸张,而某些特征被省略概括。由此发现,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发现事物特征及运用符号这种视觉语言传达信息的能力,从而开启了人类文明视觉表现的历程。符号学作为研究符号传达语义的人文科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沟通交流中信息的视觉传达与符号化表现,使我们能够运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去解读岩画艺术中的符号语义。从阴山岩画中符号的视觉表现来看,当时的人类已经懂得如何运用一种视觉符号去指代某种事物了,可见人类的认知是建立在“符号化”的基础上的。
美国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将符号分为相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本文中所探讨的岩画符号,仅限于岩画中的相似符号与象征符号,而不是泛指全部岩画。盖山林先生在其所著的《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一书中将阴山岩画中的符号,按其文化内涵,大致归纳为生育符号、氏族部落符号、文字性符号、天体符号、方位符号、原始数码符号、动物符号等近十种,其中既有写实具象的相似符号,又有基于原始社会文化背景之上的或具象或抽象的象征符号。岩画艺术的表现主题可分为拟人形,动物形,建筑、棚舍和地形,工具和物件,几何图形和图形文字等五大类别。在阴山岩画中对于这五类主题的符号化视觉表述通常为,拟人形、动物形、建筑、工具和物件等真实的写实的相似符号。象征符号则是一些重复的或组合的符号,包括箭形、矛形、圆形、螺旋形、手足印、辐射线圆盘、点和线等等。这类符号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只有通过这类符号组合及其所处的画面情境,探索其间确定的含意。
岩画符号的形态这里指其呈现在人类视知觉系统中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在阴山岩画中,依据视觉符号与自然物象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将其分为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以自然存在的事物形态为造型依据的岩画符号,称为具象符号。阴山岩画中的具象符号,是对自然物像图案化、简约化的直接表现,这些符号来源于具体物象,并保留着原物象的局部特征或概括了原物象形态的轮廓特征,易于认知。阴山岩画中的抽象符号有的表现为对自然存在的物象形态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有的则脱离了自然物象的基本形态,仅根据一些基本的形式因素来进行形态塑造。例如,阴山岩画中的动物符号,从总体上看,具象符号占大多数,抽象符号只占小部分。抽象性动物符号,又可分做两种:一种动物符号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依据视觉符号能够识别出动物符号所凭借的物象;另一种则高度符号化、抽象化了,依据视觉符号已无法找到作画者所凭借的物象,解读其语义。它们可单独存在,但多数都与具象符号共存于同一画面,使其能够由具象动物符号推断、识别。
岩画中的抽象符号有些是原始的记事,有些是某种事件的辅助说明,有些为了衬托某种图形表达某种意象,有些则隐喻着当时的某种观念与深邃的文化内涵。对于阴山岩画中抽象符号的语义解读,要与同一画面中的具象符号共同去考量,即与周围物像结合起来,从总的主题,去探寻抽象符号的含义。如在拜日岩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并解读出画面中简洁、概括的“○”型所指代的含义,也就是说岩画符号无论属于何种类型的符号,其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与符号的使用情境有关。
在阴山岩画中,不同类型的符号就其意义的表达与理解是有差异的,有的清晰,有的则显得模糊。以表现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天体符号为例,在阴山岩画中出现的圆圈和周边带刺芒状形的圆圈,是作为相似符号以具象写实的形态直接去表现太阳。而在有些阴山岩画中的太阳符号又以轮形去间接表达,车轮即太阳,这大概源于原始先民并不认为太阳会自己转动,而是由车辆拉动的,车轮与太阳均呈圆形且能转动而来,在他们看来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因而在阴山岩画中轮形有时表现为太阳的象征符号,具象的轮形既有形的相似性又有意的象征性。在阴山岩画符号中还常见一种人面形,其外围布满太阳光芒般的射线,这显然是人面与太阳的结合与重组,将二者表象的特征隐藏,形成一个新的象征符号,二者的同构,表达了原始人类对于太阳的敬仰与崇拜。因此,这种岩画符号被释作为自然崇拜的太阳神的象征。由此可见,原始人类已经能够通过不同相关物象的重组同构,运用象征符号去表述主题、传达信息。
如前所述,我们将阴山岩画中的视觉符号以造型的形态特征,划分为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在岩画符号的传达中,具象写实的视觉符号不一定都是相似符号。对于相似符号的判定,不能仅从岩画符号的造型表现形式上去划分,而要从该符号与表现物象之间的表征关系上去界定。例如,阴山岩画中常见的狩猎工具弓与箭,作为相似符号在狩猎画面中出现时,以清晰的图形符号表述的是狩猎过程中使用的实物工具,而在表现生殖崇拜的画面中,则是作为象征符号出现的。此时弓箭已不是其作为狩猎工具的本意,而是转换为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了,是作为象征符号出现的。这时的弓为女,箭为男,其结合则代表了两性的结合,成为性崇拜的象征。象征符号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象征符号的运用中,岩画符号在形状上存在着传承性。
岩画符号在解读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符号,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视觉特性:
第一,直观性。在岩画中原始人类从具体物象中提炼、概括客观物象的形态、轮廓特征,运用原始的构形方法创造符号,通过图形符号的各种组合关系来表达其意义,并能够运用直观性的视觉符号去指代、象征某一事物,进行信息的记录、交流。岩画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原始艺术表现形式,即使跨越了时空,其绝大多数的视觉符号在语义解读上依旧呈现为直观的视觉特性,易于认知,一目了然。
第二,多义性。通常情况下,相似符号因其与表现物象在外部特征上的相似性,能够准确地再现对象,在信息传达方面也清晰可辨。但由于岩画符号是以形象传达信息的艺术符号体系,不同于科学符号体系中“能指”与“所指”明确的形与义的单一对应关系,岩画中的视觉符号一个能指有时与多个所指相对应,从而造成岩画符号信息传达的多义、开放的视觉特性。这种多义性既与视觉符号自身的语构规则有关,也与其使用情境有关。岩画符号常常要与周围物像一同去解读,在前例中提到的带芒状形的圆圈,在阴山岩画中,它被释为天体符号—太阳,而在广西花山岩画中,则是群舞之旁的伴奏乐器—铜鼓,岩画中同一视觉符号常存在多义性。
第三,审美性。岩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充分展现出原始人类丰富的想像力,画面中奇异的图形,巧妙的构图以及千变万化的视觉符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岩画艺术中的象征性、神秘感和超越时空的自由联想,形成了原始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阴山岩画造型粗犷有力、刚健洗练,画面构图紧凑、比例适度,使人感受到这种原始艺术形式强烈的视觉震撼与艺术感染力。
20世纪初,立体画派和野兽画派从非洲原始艺术中寻觅其内涵和形式感;超现实画派从大洋洲原始艺术和北美印第安人艺术中寻求灵感。毕加索是最早关注原始艺术的画家之一。他善于发现与创造,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不断用新的视觉语言来表述脑海中的创作对象。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公牛和鸽子是他最痴迷的两种符号。斗牛是西班牙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公牛的怒吼与悲壮的搏斗,意味着人生的挑战与拼搏。作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脑海中的公牛是种符号,他曾经用速写、装置、雕塑、油画等不同表现手法来创作这个符号,不断地刻画,在这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绘画性逐渐被消除,符号特征被保留下来,最后留下的是一只极具几何感、线条轻松的公牛符号。几万年前,人类原始先民们同样经历了这场从具象到抽象的进化过程。毕加索在他的创作中,通过公牛符号的绘画与提炼,无意识地复制了一遍人类视觉符号的进化过程。
对于阴山岩画中视觉符号的发现、研究及其语义的现代解读,使我们看到在这种原始艺术创作中,人类先民对岩画符号的简化和提炼,对物象特征的保留与夸大,对无关细节的省略概括。这种原始艺术中视觉特征的判断和选择、表达和再现,带给我们现代艺术创作者很多的感悟与启示。图形符号的视觉传达,使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跨越不同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成为可能。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为了增强视觉传达力,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设计者首先依据创意构思从具体物象中提取视觉符号,继而对其进行选择、重组的再设计,实现创意思维的视觉表现,最终达到交流沟通的传达目标。当今全媒体时代的新环境下,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介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从古老的岩石到现代的新媒介只是载体的变化与不同,从岩画符号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符号,其视觉传达的准确、有效,视觉符号的创意表现与审美品味,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1]黄新华,陈宗明.符号学导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三联书店,1988.
[4]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束锡红,李祥石.岩画与游牧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