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板,张 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关于青海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陈中板,张 萍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促进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青海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调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府、企业不同层面的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1.1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旅游人力资源
由于人的需求的无限化,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这变化的基础就是人的创新,就像目前的旅游市场一样,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旅游产品的创新优势首先表现为旅游人力资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应更注重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在旅游市场日益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旅游从业人员自我完善的要求更为强烈,这就要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注重员工的专业特长,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强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青海作为西部地区的旅游大省和人才弱省更应该注重人才资源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跟上旅游经济发展的潮流。
1.2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是青海省实现自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必要
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省虽然旅游资源储藏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排名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排名第二十五位,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整体偏低。只有加大对旅游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才是实现自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而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青海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青海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青海省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以当地地理环境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手段,即经济发展与地区环境优势相统筹,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因此,开展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推动青海省旅游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带动青海省旅游经济的转型
对于当前青海省的旅游经济仍处于依赖旅游资源的优势基础之上的,对于民俗民风的开发是很少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很陈旧,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的要求很迫切,急需新型旅游人才来为旅游经济增添新的血液、新的思想、新的动力。成功的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青海省旅游业输送大量综合性人才,他们将最新的思想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旅游经济发展中去,这将加速青海省旅游经济的转型,这是当前青海省旅游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1.4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为当地其他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做典范
旅游业是人员流动较大的行业,况且旅游经济又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能极大地促进当地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青海省地区经济的全面转型、发展。
2.1从旅游从业人数来看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青海省旅游从业人员逐年增加,近几年增长速度最快,增长速度能达57%(以2008、2009年为例),旅行社数量也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加,旅行社之间相互形成强烈的市场竞争,这为旅行社服务的创新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是最直接的旅游人力资源,也是最适合直接培训开发的资源。
2.2从人口受教育程度来看
据统计,全省各类旅行社总数从1995年的13个发展到2008年的198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由1998年的0.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66万人。尤其是“十五”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搞好旅游经济必须一手抓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手抓旅游开发中的“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抓紧学校的人才教育与培养。近年来,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也有了初步进展,大学生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得服务人员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3从近年来的地区政府相关政策来看
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消费者在化妆品消费行为,选择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化妆品的特点以及女性消费者性格因素对于化妆消费和使用的影响,营销人员在选择营销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女性消费者性格特点以及其所处的心理状态。
2010年4月19日,青海省旅游局培训中心邀请省内有关旅游专家及优秀导游、星级宾馆服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担任授课老师,以“送教上门”的方式,对坎布拉、青海湖等景区的140名导游、景区讲解员和星级饭店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了旅游职业道德、礼仪礼貌、导游讲解以及宾馆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等内容的几种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2014年5月20至24日,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青海省旅行社的业务能力,打造让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青海省旅游局举办“2014年全省旅行社计调岗位证书培训班”,为全省150名旅行社计调人员免费“充电”。此次培训为期5天,共有112家旅行社的150名计调师参加。培训班聘请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知名旅游专家授课,讲授了旅行社优秀计调人员必备的业务基本功和技巧、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签证办理、微数据与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旅游产品升级与市场营销等课程。据省旅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青海省首次举办全省旅行社计调人员培训班。近年来,随着青海省旅游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大美青海”旅游形象已深入人心,来青海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旅行社的业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计调师队伍,提高旅行社服务质量,打造游客心中的旅游目的地,延长游客在青海的旅游时间,拉动旅游消费,青海省旅游局特此举办了此次培训班,今后还将不定期的举办这类培训。
3.1整体素质偏低
从调研数据来看,目前,青海省旅游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3以上,而具有高中学历的旅游服务人员也是近几年来开始逐渐增加的,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更是少之又少,仅占8%,却都趋于年轻化,这使得青海省旅游业虽然“朝气蓬勃”,但缺乏“精干老练”的人才。我国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旅游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而且大规模培养旅游人才则是在90年代以后才出现,作为经济发展落后的青海省更是存在这类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需求量的急剧增长,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的学生,而多数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者的年龄都趋向年轻化,旅游职工队伍年轻化,这使得队伍充满了干劲与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在工作中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年轻化问题而夹杂着一系列其他问题,例如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以及掌握不牢靠,缺乏既懂外语有熟悉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3.2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旅游服务依旧还是传统的服务模式,低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大部分,那只是低廉的劳动力,不能算作旅游人力资源,而具有高学历和先进管理思想的人才屈指可数,两级分化太明显,青海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这的里所指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说青海省旅游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合理,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数有很多,但特级导游和高级导游人员所占比例还不到1%,这个比例显然偏低。以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大多以大专为主,研究生以及研究生以上学历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旅游规划人才、旅游研究人才、旅游市场人才、景区管理人才以及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都非常缺乏。
3.3开发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距较大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特别是青藏铁路修建,对青海省影响巨大,然而也突显出青海省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深居西北的一些地区对于旅游的开发和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屈指可数;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城镇具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和更好的培训环境,因此,在农村培训开发的成本高这一问题限制着它的发展;部门发展不均衡。相对来说,旅游饭店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部门更为重视,工作也更为规范,更有效果;院校专业开设不均衡,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饭店)酒店管理、导游等,而对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管理与服务等这方面的课程很少。
3.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目前,青海省旅游行业高学历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来自于我国其他省份,本地从业人员多为普通职业。由于投入不足,致使青海省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备缺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青海神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5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不成熟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旅游业发展逐步升温,全省各级政府对省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管理越来越重视,认为旅游经济是拉动青海省地区经济的火车头,利用旅游经济的发展吸引外商的投资,带动青海省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但青海省在这一方面操之过急,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和方法都是通过旅游活动向其他地区学习和模仿而来,只有简单的人力资源开发,没有整套的培训体系。
4.1政府层面
青海省政府应加快创新步伐,及时制定完善的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政策和规划。制定符合旅游业实际的人才优惠政策,为旅游业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引导和促进优秀人才流向旅游业;加强宣传,提升旅游业的社会经济吸引力,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同度,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旅游业,为青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实施旅游人才建设工程,着重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着手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
4.2旅游企业层面
青海旅游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体系,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打好基础。第一,完善旅游企业的培训教育机制,建立和健全员工参加终身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资助体系;第二,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工作满意度,实现通过员工个人发展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第三,健全各种分配制度,改革薪酬体系,对员工实行有效激励,防止收入分配悬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人员流动性。同时,应将员工工资与能力、工作绩效以及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明太,郑惠娇.厦门旅游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24-1127.
[2]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经济师.2006(2):124-126.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02
F240
A
1673-0194(2015)02-0137-02
2014-12-26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12XK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