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艳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神经内科,重庆40004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对该疾病的防治研究始终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神经介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目前,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多数医院开展了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CAS术后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而规范足量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1],因此,患者能否按照医嘱坚持终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会直接影响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及颈动脉内血栓形成率。经观察发现,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正确按照医嘱服药,但在出院后其服药依从性却有所不同。服药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较普遍的现象[2]。国内外的研究[3-4]报道指出,全面的健康教育和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目前,国内社区健康教育及信息支持存在明显的局限性[5]。本研究通过探讨微信平台支持方式对CAS术后患者院外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旨在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提高出院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方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 便利抽样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138例,全部颈动脉狭窄病变均经过DSA(digital subt racted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全脑选择性四血管(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椎动脉)造影。其中,颈动脉系统单一部位狭窄68例,含颈动脉窦部15例、颈总动脉31例、单纯颈内动脉(窦部远端)13例、颈内动脉虹吸段9例;2处狭窄47例中,含34例颈动脉窦合并颈总动脉19例和颈内动脉13例、15例为颈总动脉合并颈内动脉;3处狭窄23例,分别为双侧颈动脉窦合并颈总动脉9例、颈内动脉14例。按出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男性41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7.47±7.18)岁;观察组男性4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8.28±6.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质量、病程(包括置入支架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均开通微信,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前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前1d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述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内容包括:(1)生活方式指导,低盐(≤6g/d)、低脂饮食,戒烟、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寒冷刺激,调节情绪等;(2)服药指导,讲解院外需继续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方法等;(3)复查指导,嘱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对照组做好患者信息登记,告知其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的联系电话,嘱其有问题随时联系,按时到院复诊,出院后1、3、6个月和1年各随访1次,护士不再主动干预患者院外服药情况及生活方式。观察组设置微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科室购置专用手机1部,1名主管护师负责专项管理,将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加入微信管理群成为指导员,患者出院前由微信管理者助其或其主要照护者加入微信管理平台。管理方法:(1)微信管理者通过微信群定期向患者或主要照护者手机定期发送信息,内容主要为脑血管疾病支架术后护理相关知识、疾病防治知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温馨提示等,每天1次;(2)患者在生活中出现问题随时提问,医护人员及时给予解答,解决实际问题;(3)患者通过微信平台相互交流经验,发言讨论;(4)管理者按时提醒患者定期到院复诊;(5)患者出现紧急状况时,可通过微信管理平台呼救,管理者给以正确处置方法指导,联系救护车上门急救,并安排住院。
1.3 评价方法 经过出院指导后,在出院后1、3、6个月和1年分别对两组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院外服药依从性进行随访调查,术后1年复查CTA,评定是否有再狭窄。用药依从性评价标准参照Abraham等[6]推荐的标准,通过4个问题确定患者的服药依从性:(1)是否有忘记用药的经历?(2)是否有时不注意用药?(3)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用药后症状加重时,是否停药?4个问题回答均为“否”即为依从性优良,否则为不佳。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优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院1个月时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6个月和1年时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出院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良率比较[n(%)]
3.1 长期规范足量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改善CAS术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较多研究[7-9]证实,CAS术后1年规范足量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支架内狭窄。而支架血栓的发生率虽然不高(≈1%),但其结果有时却是灾难性的[10]。延长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时间,提高患者对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顺应性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11]。在本研究对照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中发现,4例发生严重脑缺血卒中事件及17例再次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者均未遵医嘱服药或过早停药,也说明了不遵医服药的危害性及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因为CAS术后必须长期严格按量服药,否则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因此,寻找有效的方式提高CAS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脑血管治疗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微信平台信息管理可有效提高CAS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12]。健康教育普遍开展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能得到良好的疾病知识宣教及用药指导。施行CAS的患者及家属均得到反复的知识宣教并在出院时取得良好的健康宣教反馈。患者在出院时均对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在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逐渐淡忘,依从性会有所降低[13]。同时,CAS术后患者原有的不适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恢复到健康水平易导致其忽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国外随访4个月和2年的服药比例分别为95.5%和74.2%[14]。同时也要认识到依从性的提升是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药师、医疗机构等整个团队共同的目标和责任[15]。林松[16]研究指出,PCI术后不按医嘱服药方式主要有改变服药间隔或漏服、不按处方配药或服完药后不补充,说明患者对严格按时按量服药不重视。徐美芳[17]指出,PCI术后患者未坚持服药的主要原因是出院后缺乏指导;王文茹等[18]研究指出,PCI术后1个月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会减弱,服药依从性受到影响,患者及其家属需要社会支持。微信是新兴的数字化沟通平台,我们将患者或主要照顾者的信息建立在一个微信群中,定期在群内发送疾病相关指导信息、提醒按时服药和定期随访时间等内容,所有人员均能接收到;同时相关医护人员也在同一微信群中,患者有什么问题,可在微信群中提出来,医护人员及时给予指导,避免了错误决策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微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群内一个人的问题,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或照顾者,都可以发表自己见解,相互交流经验,避免了以往短信交流信息单一、个人管理忙不过来等弊端,能更快捷、高效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加强了病友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相互之间提供心理支持。
3.3 微信平台信息管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高服药依从性方式 控制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成本、可操作的提高患者坚持遵医用药的方法[19]。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渗透到各学科、各领域,它具有高效、准确、迅速、易掌握、趣味性等特点,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微信是新兴的电信沟通平台,在文本和声音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了图片、对讲和视频技术,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表情,还可以进行视频通话、实时对讲;尤其是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使用非常方便,只需按住“说话键”便可完成,一段100字左右的内容,几秒钟就可以清晰表述,省去了文字编辑的繁琐和不便,操作方便,交流简单,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普遍应用。如Smith等[20]报道,E-mail信息支持可以提高某些患者的服药依从性;Joo等[21]报道,每周1次的短信支持可能是控制和行为改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微信平台信息管理是建立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特殊桥梁,通过定期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提醒按时服药和随访时间等内容,还可通过互动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减少了疾病再发病率。同时,微信平台管理也是护理服务的延伸,逐步实现“医院-社区-家庭”的三位一体护理模式,体现对患者“诊疗一次,关爱一生”的服务内涵,从而加深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了医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1] Wohrle J.Stent thrombosis in the era of drug-eluting stents[J].Herz,2007,32(5):411-418.
[2]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3]Lauck S,Johnson J L,Ratner P A.Self-care behaviour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outcomes following same-day discharg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Eur J Cardiovasc Nurs,2009,8(3):190-199.
[4]Krannich J H,Weyers P,Lueger S,et al.The short-and long-term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a patient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Rehabilitation (Stuttg),2008,47(4):219-225.
[5]赵振娟,林平.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8):2699-2701.
[6]Abraham N S,Hlatky M A,Antman E M,et al.ACCF/ACG/AHA 2010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he concomitant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thienopyridines:a focused update of the ACCF/ACG/AHA 2008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reducing the gastrointestinal risk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and NSAID us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Task Force on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s[J].Circulation,2010,122(24):2619-2633.
[7]Throndson K,Sawatzky J A.Improving outcomes fol-low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key role of exercise and the advanced practice nurse[J].Can J Cardiovasc Nurs,2009,19(2):17-24.
[8] W0hrle J.Stent thrombosis in the era of drug-eluting stents[J].Herz,2007,32(5):411-418.
[9]沈卫峰.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36(6):321-324.
[10]Cutlip D E,Baim D S,Ho K K,et al.Stent thrombosis in the modern era:A pooled analysis of multicenter coronary stent clinical trials[J].Circulation,2001,103(15):1967-1971.
[11]徐岩,徐予,朱中玉,等.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效果的预测因素[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9):677-680.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dherence to long-term therapies:Evidence for action[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
[13]余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14]Glader E L,Sjo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2):397-401.
[15]Bosworth H B,Granger B B,Mendys P,et al.Medication adherence:A call for action 2011[J].Am Heart J,2011,162(3):412-424.
[16]林松.强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药物依从性的管理[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5):442-443.
[17]徐美芳.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6):626-627.
[18]王文茹,高睿.PTCA及支架安置术后恢复期病人学习需要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9):702-704.
[19]Van Belle E,Susen S,Jude B,et al.Drug-eluting stents:Trading restenosis for thrombosis[J].J Thromb Haemost,2007,5(Suppl 1):238-245.
[20]Smith D H,Kramer J M,Perrin N,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direct-to-patient communication to enhance adherence to beta-blocker therap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Arch Intern Med,2008,168(5):477-483.
[21]Joo N S,Kim B T.Mobile phone shoet message service messaging for behaviour modification in a communitybased weight control programme in Korea[J].J Telemed Telecare,2007,13(8):416-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