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2015-03-06 07:13孙秀峰
黑龙江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危险心脏因素

孙秀峰 ,石 静

(1.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哈尔滨 150001;2.哈尔滨汽轮机厂医院,哈尔滨 150001)

心脏性猝死为临床危急重症,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患者在6h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不可预料,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没有任何征兆,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统计表明,心脏性猝死的比例高达41.84/10万[1],如何进行早期的干预和防范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重点。护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前线,应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及病情的变化做出准确的评估,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处理。因此,临床在护理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分析其危险因素,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本文旨在对心脏性猝死护理工作的进一步探讨,为临床提供护理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12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 44~78岁,平均年龄(59.5+3.5)岁,病程1~6年;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 41~76岁,平均年龄(57.5+4.5)岁,病程1~7年;所有患者均有心脏性疾病史,有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其中,冠心病78例(65%),心肌梗死29例(24.17%),扩张性心肌病6例(5%),严重心律失常7例(5.83%);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诱发因素。临床研究表明,70%患者有明显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吸烟、突然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工作压力加大、生活方式改变、急性心力应激或突然血压升高等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使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管收缩增强,阻力增大,回心血量减少,使原有的心脏基础疾病加重,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室颤,最终导致心律紊乱而猝死[2]。第二,基础病因。冠心病在心脏性猝死病因中占首位,其他如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瘤破裂等均为高发因素。第三,发病先兆。猝死前通常有胸闷、胸痛、心慌、气促、呼吸困难、出冷汗、极度乏力、晕厥等症状,虽然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但临床仍应加强警惕[3]。第四,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以冬、春季发病最高,凌晨1∶00~6∶00为发病高峰时间,这段时间血液高凝,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导致猝死。

1.3 护理对策

第一,预估患者病情,按风险高低分类护理。通过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估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静息心电图是反应心脏性疾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信号,平均心率经常或长期达到或>80次/min的慢性心率增快情况,目前已被认为是心血管病患者病死和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Q R S时限>120m s是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筛选指标[4]。第二,注意心律变化,发现先兆症状。护理时应严密监测心电监护,心脏性猝死之前常突然发生一过性功能障碍和电生理改变,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从而发生猝死;临床若发现频发、多源、多型、连发室性早搏、R-o n-T、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好严密监护。第三,及时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状态。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心脏性猝死的最早发生异常参数之一,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一旦提示S p O2下降,迅速给予减轻心脏负荷的处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缺氧状态[5]。第四,加强高危时段的护理人力配备。由于冬、春季及凌晨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最高,应加强该时段的护理人员配备,保证观察和护理到位。保证急救器械及物品的准备完善,熟练掌握除颤仪等的使用方法及心肺复苏的抢救技术,以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第五,药物预防心脏性猝死。由于绝大部分心脏性猝死均因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因此预防性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一,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及猝死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猝死率为5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及猝死率比较(n%)Tab.1 Comparison of sudden death rate and risk factors of two growps of patients

第二,两组患者发病季节、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病季节、时间比较(n%)Tab.2 Comparison of seasons and time of two growps of patients

3 讨论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可通过对其诱因、先兆症状、心电图演变规律等分析判断,提高护理人员对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预判,对高危患者进行准确识别、判断、监测,加强对重点时段的监护。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医生,提示医生对症治疗,必将使得医生对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更加及时有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猝死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猝死率为5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发病均以冠心病最高,多见于冬春季及凌晨0∶00~6∶00。充分证明了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能够对危险因素及相关风险进行正确评价,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是预防和降低猝死的有效手段。

[1] 金丽芬,朱珂漫,戴艺,等.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20):1843-1845.

[2] 邱小苓,肖熙,陶晓.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84-1586.

[3] 王仁学,丁世芳.180例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5):784-785.

[4] 孙广辉.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评价与预防[J].江苏大学学报,2004,14(3):263-265

[5] 朱珂漫,戴艺,高丽珍,等.95例心脏性猝死患者护理可预见性危险因素分析[J].云南医药,2014,35(3):370-372.

猜你喜欢
危险心脏因素
心脏
解石三大因素
喝水也会有危险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