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波
(广西水利工程管理局,530023,南宁)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建成大批水利工程,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水利风景资源。历经一年努力完成的广西水利风景资源调查成果,全面摸清了广西水利风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水利风景资源的潜力,将水利风景资源转变为水利资产、旅游资源进行盘活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调查以县级行政区为调查单元,调查范围覆盖全区14个地级市共110个县(区、市),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区域社会经济情况、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基本情况、风景资源的景观特点、规划、水环境质量、经营管理、交通、周边邻近景点等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广西具备开发条件较好、地方政府有意向开发的水利风景资源点共有201个,详见表1。
按类型统计,水库型最多,共141个,占总数的70.1%;其次是城市河湖型28个,占总数的13.9%;自然河湖型23个,占总数的11.5%;水土保持型4个,占总数的2%;灌区型3个,占总数的1.5%;湿地型2个,占总数的1%。
表1 广西水利风景资源分类情况表 单位:个
按地域分布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柳州市28个,百色市26个,桂林市25个,崇左市20个,河池市17个,梧州市15个,防城港市 12个,钦州市12个,南宁市11个,玉林市8个,贵港市8个,贺州市8个,北海市7个,来宾市4个。
水利风景资源评价以单个水利风景资源为单位,参照《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 300—2013)对风景资源现状进行评价,按照风景资源评价满分80分,其中水文景观20分、地文景观10分、天象景观5分、生物景观10分、工程景观 15分、人文景观15分和风景资源组合5分等进行详细赋分。已挂牌的10个国家水利风景区不参与评价,其余191个风景资源评价结果详见表2。
表2 广西水利风景资源评分情况
从风景资源总分情况来看,分值在70分以上(含70分)的有8处,占总数的4.2% ;分值在60~69分的有83处,占总数的43.5%;分值在50~59分的有54处,占总数的28.3%;分值在49分以下的有46处,占总数的24%。
从风景资源评价按单项评分达单项满分的 80%、60%~79%、59%以下三个分数段统计(比如:水文景观评价的满分是20分,满分的80%为16分, 满分的 60%~79%为 12~15分)。风景资源评价各单项评价结果如表3。
水文景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生物景观及风景资源组合五个单项评分全部达到单项满分的60%以上,其中达到单项满分80%的资源点数量超过50%,体现了广西山美水美的形象;文化景观单项评分达单项满分60%以上的占总数的近3/4,说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可进一步搜寻历史遗迹、纪念物或建成富有民俗风貌的建筑物进行文化科普;工程景观得分较低,单项评分达单项满分60%以上的仅有64处,约占总数的33.5%,主要是以水库型为主,反映了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广西水库工程的设计理念以安全、实用、经济为目标,建筑艺术效果不突出,具有工程代表性或水利工程观赏性强的水利风景资源较少。而近十余年来工程设计更多突出环保、生态等理念元素,观赏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广西在工程景观方面极具开发潜力。
表3 风景资源评价各项分布情况
广西水利风景资源丰富、种类多、集聚度高,使水利风景资源具有较高的本体价值。水库型因其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建筑及形成的宽阔水面,再加上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使工程景观、水文景观和生态景观特性均较为突出,另外部分水库型风景资源具有独特自然地理风貌和局地小气候,其地文景观和天象景观特性也较突出;而城市河湖型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休闲观光和水上娱乐的首选。因此,水库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和城市河流水利风景资源开发是广西水利风景资源开发的主要组成结构。
广西大部分水库修建在丘陵地区,水库四周群山怀抱,植被茂密,水质良好,水库淹没形成的大量半岛或岛屿,宛如一颗颗璀璨星星散落在绿水碧波上。水库型水利风景资源种类丰富,水文、地文、工程、文化、生物、天象等六大类景观基本齐全,在水、陆、空立体层次广为分布,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综合叠加效应显著。
随着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外来旅行者数量也会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源市场规模将不会成为影响广西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由于广西大部分水库修建于山区,水库通往外面的道路多为防汛道路,内部交通保障性差,若解决好通往景区的道路,使游客“进得来”,同时能在当地各景点之间“散得开”,则水库型风景资源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同时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资源的品位。
人类自古以来逐水而居,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沿江、沿河分布,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城市河湖型风景资源种类多,河心洲、河流水体、水面倒影以及航行船只等景观位于水面上,滩涂、湿地、堤防、码头等分布在岸线、陆地,另外各种水生生物等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
城市河湖型风景资源开发具有优越的区域环境和完备的综合开发条件,有比较好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城市植被良好,人文景观特色鲜明,从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从而奠定了比较稳定的近地客源市场基础,可满足城区及周边居民比较现实的休闲旅游需求。若要达到集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娱乐健身、康体保健、科普科技为一体的开放型滨河空间,还需要对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对堤防、闸坝等水工建筑物美化、绿化,加强游览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12个世居民族,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壮族铜鼓、花山崖壁画,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等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以及各族民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将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建设中,通过歌舞、建筑、民俗体验等方式呈现出来,使人们在游览休闲的同时,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深刻领悟到古代人类沿河而居而又和谐共处的智慧,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受资源自身的水体属性和资源所处城市区位因素影响,水利风景资源开发定位一般对应着水体旅游和居民休闲游憩两方面,旅游服务对象则包括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周边居民两大群体。相应地,其功能定位多以水利水体旅游为特色,是集游览观光、水上游乐、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健身游憩、科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区。根据各风景资源的类型、自然景观条件、区位情况、交通条件和现有设施等现状资源,结合当地城市规划、用地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风景资源开发定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观光型:观光型景区为自然风光突出或具有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古迹的优质景点。这类景区通常本身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共同展现宏伟、壮阔、独特、绮丽的景观,展示古代人利用水、治水的成果,对水利工程的依托程度比较高。
体验型:体验型景区以提供民俗、民风感受,其魅力在于让游客亲自去感受景区所在区域的生活方式和特殊习俗,使游客感同身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长见识;或者亲身去体验刺激、活跃的水上活动,在欢乐中感受水的魅力。
休闲养生型:康体休闲养生是指凡有利于人们心情愉悦、消除烦劳、改善身体和精神状态,满足其身心健康诉求的休闲活动。那些优点不够突出、特点不够鲜明或各方面条件比较均衡,但环境较好,能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场地以及康体休闲设施的景区,可发展成为休闲养生型景区,为城市居民提供周末及节假日放松心情的栖息地。
(1)区域整合,促进水利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广西水利风景资源丰富,江河湖库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可开发利用的水利风景区很多,面广点多,把每个水利风景区与当地及周边相关资源相整合,发挥水利风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水利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立最佳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打造复合型民生水利。以广西大旅游发展为契机,挖掘水利旅游亮点,找准旅游切入点,融入当前较成熟的旅游产业中。当前广西形成了“四区一带一龙头”旅游产业总体布局,从2013年起将在全区建设20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充分利用水利风景区点多面广,建设一批“特色名县”中的水利旅游风景区,促进与产业、区域的整合。在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还可以积极融入农业、林业、工业园区和交通、市政等行业或产业建设中,用优势产业带动当前相对发展较弱的水利风景区建设。
(2)科学发展,充分体现水利风景资源多元化价值
由于水利风景具有多元化的综合功能,景区规划应充分考虑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互补性,把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设岸青水碧、风景秀丽的城市水环境,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强河道疏浚治理,使农村河道与沟渠相连、与水库湖泊相通,改善乡村水生态环境,使水工程实现灌溉、供水、防洪、审美、环境等价值,着力构建山清水秀、河畅景美、环境和谐的乡村田园风貌,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又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3)保护环境,促进水利风景资源持续发展
广西美,美在山水、美在自然,水利风景区发展之本是自然山水。首先,在保护中发展,通过机制、体制、工程措施,保护现有植被、水体,保护区域的动物资源,保护当地民俗民风。其次,景在自然中,水利风景更多的是自然风景,满足人们贴近自然、亲近水体的需求,景区不需要规划太多的人工景观。
(4)优化水利旅游产业体系,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发展水利风景旅游产业,需积极建设和完善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在景区内或附近配套突出地方特色的文化餐饮场所;逐步建设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如水利风景区信息网络建设、景区标识设施建设、景区安全救助服务体系、环保厕所、旅游购物点等配套服务,有序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水利风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水利风景资源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资本,积极推进与旅游、文化、水产、林业、农业、体育等部门的产业融合,不断增强水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使之成为水利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水管单位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改善工作、生活环境,逐步走上富裕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