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科
(宜兴 214221)
千年古城,陶都宜兴。这里人杰地灵,处处显示出文化之邦的气韵。紫砂文化氛围浓厚,一把紫砂壶,凝练一座古城的新貌,更传递着文化的历史使命。紫砂壶的独一无二全手工成型技艺,和紫砂泥特有的“双重气孔”,透气却不透水的特性,不仅养育了一代代紫砂艺人,也让紫砂壶在世界上所有的茶具中独树一帜、技压群芳;成为实用和欣赏、技艺和形态完美结合的工艺品。
紫砂陶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几起几落,它的兴盛、发展,与社会的承平状态和文化人的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古老的陶都已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宜兴。宜兴的现代化事业在推进,传统的陶瓷文化脉络在绵延,彼此相辉相印、相互依存。
几日来的打玩、捏塑,一供春壶身已现于前,自感已俱古意,但壶身硕大沉着,原先想好的灵芝、蘑菇、瓜蒂等盖已无驾御之份量。此时,壶盖之形在脑中是一片空白,看着门外一辆辆呼呼驶过的轿车,大街两边是栉比起伏的高楼大厦,多么浮华的世界啊!而自己还在泥凳旁苦苦追求着古人的沉着;古人的宁静;古人的沧桑;古人的自然大道;情形反差,使人感慨颇多。渐渐的,笔者感觉自己就像在东京的僧侣,在超级现代的街头,一边漫漫行走,一边不时敲响手中清脆的古铃。
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供春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的出现把普通的日用陶器提高为既实用又具艺术价值的工艺陶,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先河。笔者在供春壶的经典壶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把古典的文化与紫砂的发展相融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的《供春壶》保持了传统的树瘤造型,再现了供春的质朴和自然感。虚实相间的空间,给人以层次感。树枝状的壶把,下弯的形态,从上向下生长,下端与壶身连接处枝条的断痕自然清晰。壶嘴极具张力。壶把和壶流,一上一下的造型两两对应,保持了重心的平衡,整体视觉协调统一。
《供春壶》如一高人雅士,看上去不拘不委,内应则有智慧圆妙通达之真。在注水发水功用上,做了很多微妙的处理,使赏壶玩壶家一上手启茶,就有“与士相交,心畅如江河其通”的感觉。注茶时出则畅,收则止,无拧波挂水之象,妙合于“一壶在手,顺应我心。”壶钮涵珠,寓意呈祥。作品于外观内应上,寻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性,这是紫砂的基础。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质。虽然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迥异,但就使用的心理习惯而言,紫砂壶用于泡茶品茗需经常抚摸,透过手感的舒适度,则可达到愉悦心性的效果,久而久之其周身呈现黯淡之光,犹如美玉。好的紫砂泥质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反之则显得艳俗不堪。所以,研究紫砂工艺的美学价值,首先应就其泥质的良莠加以考究。
制作每件紫砂作品要经过数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需靠繁多的制作工具相辅。一件件作品的制作多则使用一百多种不同的工具,再加上紫砂艺人高超的手工技巧,这就是紫砂艺术的珍罕性。
紫砂艺术是传统民间工艺,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茶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这个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它的手工含量,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质体现,决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阉割这种工艺精神,在材质和成型手法上搞“歪门邪道”,从根本上伤害它。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发展,对紫砂陶的审美变化也日渐为一些有志于探求艺人发展的人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