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萍
(宜兴 214221)
浅谈紫砂《碧竹壶》的文化内涵及意蕴
沈嘉萍
(宜兴 214221)
“竹因无心而虚,壶因中空而容”,笔者于壶里充分展示出竹的品质。清骨、清风、清竹、清节、简练而自然。每一把竹壶都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情节,每一份情节都足以感染心灵,这便是竹节壶带给大家的享受与欣喜。
紫砂;碧竹壶;文化内涵;五色土
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因其造型古朴大方,品种繁多。江南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紫砂一直以来以其泥料的独特沉穆而为人所喜。紫砂语言是可以随时变动的,它像流动的音乐,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
紫砂陶艺一直是公认的中国“国粹”,在当代国际大舞台上,紫砂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它俨然已是中国的一张名片。紫砂以其不张扬,不浮华,沉稳内敛,真心实意的姿态征服了凡夫俗子,以这一独特的品性得到了更多爱壶人的爱屋及乌和不离不弃。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美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
古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古人其实不是不喜欢吃肉,是因为他们太喜欢竹了。竹,其竿青翠,生机勃勃,而且笔直,亭亭舒展,姿态优雅。笔直的竿,每隔数寸,就有一节。文人喜其色,青翠悦目;喜其形,直冲云霄,喜其神,雅致脱俗。月夜,坐在竹林下,又是一种情趣,王维这样说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光透过竹枝,铺进屋里,稀疏的竹叶,细细的竹影婆娑起舞,给宁静的屋子增添了几分喧闹。不仅文人爱竹,政治家也爱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赋《雪竹》一首,抒发他的情感,表达他的志向:“雪压竹枝低,低不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一展未来统治者的自信与雄心。果然,他便如同所吟的雪竹一般,雪化了,他和红日一同升起来了。
《碧竹壶》壶型整体内聚,含蓄而不张扬,却蕴藏生命的爆发之力。壶身圆润丰满,象征滋润生命的大地,它浑圆而又大气,是整个造型的中心。壶身光润疏朗,盖面上的几片竹叶,形象逼真,给人以浓郁的回味,又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此壶把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作者追求内心宁静,自然淡泊,超尘脱俗的生活。当小小的茶叶置身壶中,注入沸水,开始上下翻腾,慢慢散发出阵阵的清香,不只是茶香,似乎也闻到了竹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竹因无心而虚,壶因中空而容”,笔者于壶里充分展示出竹的品质。清骨、清风、清竹、清节、简练而自然。每一把竹壶都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情节,每一份情节都足以感染心灵,这便是竹节壶带给大家的享受与欣喜。
宜兴的紫砂陶器,举世闻名,有口皆碑。不但为宜兴赢得“中国陶都”的美誉,而且更使中国陶器在国际陶瓷艺林中大放异彩。这是历代陶工们智慧的结晶,更离不开大自然恩赐的原料紫砂泥。紫砂茶壶款式多样,“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姿百态,雅俗共赏。色泽各有千秋,装饰上集文学、书画、诗歌、金石、篆刻于一体,构思新颖,题材广泛,使造型与装饰相得益彰,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藏于山间的五色土,灵秀而神奇,《碧竹壶》正是用艺术的语言,将紫砂与景致结合,从而于壶中意趣天外。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出触动心灵的东西,越简单越丰满。紫砂壶艺更是如此,阳羡溪头的一丸土,本就颇具灵性,而笔者通过艺术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美,浓缩在一把紫砂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