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中时体助词“着”用法考察

2015-03-04 01:50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助词用法语法

张 燕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朱子语类》中时体助词“着”用法考察

张燕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对《朱子语类》中的“着”进行探讨,在对其中595条用例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将其与前后代经典作品中的“着”的用法进行了比较,描述出其逐渐虚化的过程。导致“着”字逐渐虚化的机制,一是使用频率,二是语法位置。

关键词:朱子语类;助词;着

“着”的用法比较复杂,且词性多样化。近年来,关于“着”的语法化过程和其语法化的机制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文献或从方言材料中分析“着”的语法化过程,另一方面是进行专书的考察,通过一个历史平面研究“着”的各种用法和其语法表现。这些都是从纵向角度来研究时体助词“着”的发展过程的。本文从横向角度出发,立足于宋代“着”的发展状况,选取《朱子语类》为语料进行考察,力图从语义、结构和句法功能出发概括出《朱子语类》中“着”的所有用法,然后将其与前后代经典作品中“着”的用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逐渐虚化的过程和其虚化的原因。本文所引例句均摘自中华书局2007年版王星贤点校的《朱子语类》[1],共有语料595例(带“着”或“著”字的,包括其作为动词、助词的用法。在中古、近代口语性较强的文献材料中,“著”与“着”并用,本文论述语言均写作“着”)。

一《朱子语类》中 “着”的用法

(一)与时体助词“着”相关的动词语义和结构

1.“着”表附着

A类

(1)义是个毅然说话,如利刀着物。

(2)盖君子气禀清明,无物欲之累,故合下生时,这个根便著土,所以生色形见於外。

(3)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4)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後是理有所附着。

(5)似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说中,乃是精密切至之语;而以平常说庸,恰似不相粘著。

(6)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归著。

(7)穷得到後,遇事触物皆撞著这道理。

(8)以气配道义,必竟以道义为主,而气随之,是气常随著道义。

(9)又恐人滞着,随即曰:不可便以公为仁。

(10)心、性、理,拈著一个,则都贯穿,惟观其所指处轻重如何。

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前两例是“着+名”结构,在这里“着物”“着土”中的“着”是它本身表示“附着”义,后七例都是“V+着”这一结构,其中的“着”,它与前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同时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或者是动作本身会产生“附着”状态的,“着”所表示的结果大都与其前面的动词表示“附着”义有关,如“附”、“撞”、“归”、“守”等,这些动作发出产生了一定的结果,这些结果都含有“某物附着于某物”的意思;像“粘、拈”则是动作本身所产生了“附着”这个状态。

B类

(11)他那个都是资助我底物事,头头撞著,左边也是,右边也是,都凑著他道理源头处。

(12)“克伐怨欲不行”底,则是忍著在内,但不放出耳。

(13)踢著脚指头便是仁,少间都使人不去穷其理是如何,只是口里说个“仁”字,便有此等病出来。

(14)盖方见圣人之道在前,自家要去赶著他,不知不觉地蹉过了,那圣人之道又却在自家後。

(15)看文字,且把著要紧处平直看教通彻,十分纯熟。

B类与A类用法相比,“着”前动词从限于同“附着”义有关的,扩大到一般动词,而“着”也从表示“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达一般动作结果,其中包括:1.动作有了归附的处所,如例(11)(12),该类“着”的意义主要是前面的动作本身或动作使其对象“附着”在一个处所上,无论是否与动词连用,这些“着”字的意义和功能都是动词性的。2.动作有了所及的对象,如例(13)(14),“踢”有其对象脚指头,“赶”有其对象他,该类“着”的意义主要是使前面的动作有了附着的对象。3.动作造成了一种持续性的状态,如例(15)中“把着要紧处”中“把着”这一动作造成的持续性状态就是“使我们的心附着在文字的重点处”,这种用法较前两种,意义较虚一些。

2. “着”表安置

(16)若先自添着些物在上,而以之称物,则轻重悉差矣。

(17)若如此说,当这时节,此心须别有一处安顿著。

我们认为,以上表“安置”义的“着”与虚化为动态助词的“着”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王力先生认为动态助词的“着”的历史来源是表示“附着”义的动词“着(著)”,而“安置”也可以看成是使某个东西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

(二)作为助词的“着”

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2]中提出,介词“着”与助词“着”的区分标准是:第一,看“着”后面是否有宾语;第二,如果“着”见于“V+着+N”格式,则看N是处所宾语还是对象宾语。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着”前动词的语义特征和整个句义内容进行分析。我们根据句法结构同时参考语义来对《朱子语类》中的助词“着”进行分类。

1.动∕形+着+(宾),表持续貌的“着”

A.动+着+(宾),“着”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例如:

(18)向要到云谷,自下上山,半涂大雨,通身皆湿,得到地头,因思着: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19)只守着一些地,做得甚事!

(20)理会道理,到众说纷然处,好定着精神看一看。

(21)今人对着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

(22)若只守着主一之敬,遇事不济之以羲,辨其是非,则不活。

(23)左家侵着我五尺地,是不矩,我必去讼他取我五尺。盖水星贴着日行,故半月日见。

(24)掐著痛,抓著痒,此非人心而何?

以上这些例子出现在“动+着+(宾)”这一结构中,这类中出现的动词可分为动作本身可持续和动作本身不能持续但可产生持续性的结果两类。第一类如“思”、“守”、“定”、 “对”,这些动作是可以持续连绵下去的,它们在持续中,往往就呈现出一种静止的状态,“着”加在此类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第二类如“侵”、“掐”、“抓”,这些动作是在瞬间进行和完成的,但其产生的结果可以持续下去,如例(24)中的“掐着”,在“掐”的动作完成后,“掐着”产生的结果将持续下去,这类“着”也可以是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此类“着”加在上述两种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持续这样一个抽象的语法意义,它没有第一类“着”的动词义,“动+着”也不能再带处所补语,这时,它已是助词了。

B.形+着+宾+动,“着”附在形容词的后面,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例如:

(25)而今且大着心胸上人开着门,端身正坐以观事物之来,便格它。

(26)不是大着个心去理会,如何照管得。

(27)学是依这本子去作,便要小着心,随顺个辜理去做。

(28)须是软着心,贴就它去做。

以上例子中的“着”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形容词本身就是对状态的描述,“形+着+宾+动”表达动作进行状态的功用,例如例(25)中,“大着心”这种状态,是为了后面动作的发生“去理会”。

2.动+着,表完成貌的“着”,例如:

(29)如谷种、桃仁、杏仁之类,种着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

(30)古人胸中发出意思自好,看着三百篇诗,则后世诗多不足观矣。

(31)只见老大,忽然死着,思量来这是甚则剧,恁地悠悠过了。

(32)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只是去着这些子。存,只是存着这些子。

(33)且放下着许多说话,只将这四句来看,便自见。

(34)离着善,便是恶。

我们认为这些例子中的“着”相当于表示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主要是根据这些动词所发生的时间的因果关系来判定的。例(29)中“种”的结果是“生”,例(30)中“看”产生的结果是“后世诗多不足观矣”,例(31)“死”引发的结果是“思量”,例(29)中的“去”“存”虽然没有产生一种结果,但是它们本身就表示一种动作的完成。例(33)“放下”产生的结果是“将这四句来看”,例(34)中“离”加宾语“善”,产生一种不好的结果“恶”。

通过对《朱子语类》中时体助词“着”的语料分析并统计得出,其中表动词“附着”义的“着”占28%,表助词的占67%,其中表持续貌的又占76%,表完成貌的占2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南宋《朱子语类》时期“着”用来作为时体助词的用法已经很多,而在表时体助词中,表持续貌的又占多数。

二经典作品中“着”的用法比较

(一)《朱子语类》中“着”和《祖堂集》中“着”的比较

《祖堂集》是唐五代时期重要的一部汉语史研究著作,它是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体著作[3],其中保留了珍贵的禅宗史资料和当时的口语材料,为我们研究汉语史提供了便利。《祖堂集》中“着”的使用情况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们采用林新年先生的说法,他考察了《祖堂集》中的动态助词“着”[4],认为《祖唐集》中保存着“着”由动词到助词的各个阶段,他将“着”分为三类[5]:

1.动词谓语“着”

(1)“着”单独作为谓语动词,“着”的意义主要有“著衣”、“容纳、安置”和“遭受”义[6]。

(2)“着”作为连动式“动+着”的后项动词[7]。

2.作补语的“着+(宾)”

(1)补语与动词“着”的“附着”义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动词产生的动作有“附着”的结果,之后的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里的“着”还有明显的动词性[8],所以是作为后项动词。

(2)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结果,其后出现动作涉及的对象[9]。

3.作为助词的“着”

(1)动态助词“着”,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或完成,除此之外也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10]。

(2)语气助词“着”,有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禁止、商量、尝试等语气[11]。

我们将《朱子语类》中“着”的用法和《祖堂集》中“着”的用法加以比较,可以看出,“着”作为动词的用法差别不是很大,“着”作为助词在《朱子语类》和《祖堂集》中,既有相似的也有一定的差别,都有作为表持续貌和完成貌的用法,但是“着”表完成貌在《祖堂集》中不能用“了”代替,而在《朱子语类》中可以,用“了”替换“着”,语义没有发生变化。另外,《朱子语类》中多了“形容词+着” 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做是“动+着”用法的一种扩展。《祖堂集》比《朱子语类》多了“着”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

(二)《朱子语类》中“着”和《老乞大》中“着”的比较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基本上反映了元明时代北京口语的面貌[12]。研究它,对了解当时的北京话,进而了解近代汉语及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刘公望将《老乞大》里的“着”分为四种情况[13]:

1.时态助词,通常是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2.用法如“了”字的“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或完成。

3.句末语气词“着”,也是祈使语气词,这些“着”可以用“吧”替换,有表示祈使语气的,表示要求、建议或希望对方进行某种动作; 有表同意语气的;有表祝愿语气的。

4.既不表时态,也不表语气,可以去掉的“着”。

有人对《老乞大》中“着”的这些用法做过统计,发现,《老乞大》的助词“着”(占50.4%)最主要的用途是做时态助词,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第二种情况,说明《老乞大》时代“着”、“了”不分,但“着”用为“了”的情况是少见的。另外,表祈使语气的“着”(占33.9%)是《老乞大》中另一主要的作用,它仅次于时态助词“着”[14]。

我们将《朱子语类》中的助词“着”与《老乞大》中的助词“着”比较,可以得出:(1)到了元明时代,助词“着”用来表时态成为它主要的用法(可以从比例可以看出)。(2)《老乞大》中助词“着”多了表祈使语气的用法和既不表时态也不表语气并且可以抽走的用法。这两种用法是《老乞大》和《朱子语类》的最主要区别。

从语法化的等级来看,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语法化程度的等级序列是:

语气助词>动态助词>方位介词>表“到”义的趋向词>结果补语>动词谓语[15]

由此可知,《老乞大》中“着”的用法是语法化程度最高的,因为在《老乞大》中“着”不仅可以用作语气助词,还可以用来既不表时态、也不表语气的一种用法,我们认为这种用法是最为虚化的。从《祖唐集》到《朱子语类》再到《老乞大》,我们可以看到“着”由动词到助词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即动态助词系统由产生到发展再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三助词“着”发生变化的动因

助词“着”由《祖堂集》到《朱子语类》再到《老乞大》呈现了许多变化,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和使用频率有关,使用频率越高的词,就越容易语法化。由《祖堂集》到《朱子语类》, “着”完成了由动词到助词的虚化,由《朱子语类》到《老乞大》,“着”表时体助词的使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和“着”用作助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下面数据看出:

着作品动词助词《祖堂集》53﹪26﹪《朱子语类》28﹪67﹪《老乞大》9﹪91﹪

其二,从《朱子语类》到《老乞大》,助词“着”不仅可以表时体,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这是和句法位置有关的,助词“着”由使用在句中到使用在句末,并且使用在祈使句的句末,这就使得“着”含有了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功能,如:我好生饱了,收拾碗碟着。到后来由于句末语气词“了”的大量使用,语气词“着”的用法就慢慢消失了,在《重刊老乞大》中也有保存祈使语气词“着”的,如“你且住着”、“大哥你与我摆布着”,但这种情况是不多的,今天祈使语气词“着”的用法已基本消失,这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由于“着”主要承担了表时体的用法,“罢(吧)”承担了表祈使语气词的用法,如:罗文应,我们来集体复习罢。小朋友,你也早点回家去吧!所以“着”作为祈使语气词的用法就慢慢消失了。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4][5][6][7][8][9][10][11][15]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13][14] 陈志强.试论《老乞大》里的助词“着”[J].广西师院学报,1988,(3).

(责任编校:余中华)

The Research of Usage of Partical “Zhe” inZhuziyulei

ZHANG Ya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outline all the usage of “zhe” inZhuziyuleithrough static description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 in order to track on its prototy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Zhuziyulei; partical; zhe

作者简介:张燕(1989— ),女,山西孝义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收稿日期:2015-03-30

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3-0088-03

猜你喜欢
助词用法语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作”与“做”的用法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跟踪导练(二)4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特殊用法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