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党志博 赵长普 党中勤 席玉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不同时间对肝胆疾病胁痛疗效的影响
王红霞党志博1赵长普党中勤席玉红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目的观察消癥止痛膏贴敷时间的长短对缓解肝胆病患者胁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在该科住院的肝胆病胁痛患者180例,按就诊顺序及1∶1∶1分配原则随机分为贴敷4 h组(4 h组)、贴敷8 h组(8 h组)和贴敷12 h组(12 h组)各60例。3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不同贴敷时间缓解胁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止痛疗效比较: 8 h组止痛疗效明显优于4 h组(P<0.05),与12 h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②证候疗效比较: 8 h组患者证候疗效明显优于4 h组(P<0.001),与12 h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肝功能疗效比较: 3组肝炎患者在肝功能(ALT、AST、TBIL)改善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其中在改善ALT、AST方面,8 h组及12 h组均优于4 h组(P<0.05)。④在降低门静脉内经、脾脏厚度及胆囊壁厚度方面,8 h组、12 h组与4 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 8 h组与12 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安全性观察: 8 h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12 h组(P<0.05),与4 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癥止痛膏能够有效消除肝胆病患者胁痛症状,加速肝炎患者肝功能恢复,促进肝胆病患者肝胆脾彩超病变改善;穴位贴敷时间以8 h为宜,贴敷时间过短不能充分发挥疗效,贴敷时间过长不仅不能增强疗效且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消癥止痛膏;贴敷时间;肝胆病;胁痛
1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作者:王红霞(1974-),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肝胆脾胃系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研究。
胁痛是指一侧(右侧偏多)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由肝胆疾病引起,是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几年来,我科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消癥止痛膏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在缓解患者胁痛、促进肝功能恢复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笔者观察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不同时间对肝胆病患者胁痛以及综合疗效的影响,以找出最佳贴敷时间。
1.1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西医诊断为急慢性胆囊炎、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以胁肋疼痛为主要症状者;根据《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确定为胁痛,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者〔1〕。主症:胁肋部胀痛不适,游走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且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有增减;次症: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则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2)排除标准:患者无心脑血管及血液系统原发病,无因肋间神经痛、胆结石嵌顿所致急性胁痛伴有高热或外科急腹症、肝癌等引起的胁痛,并排除其他证型胁痛者。
1.2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室住院的肝胆病胁痛患者180例,按1∶1∶1的原则随机分为穴位贴敷4 h组、8 h组及12 h组,每组60例。4 h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3.8±10.8)岁;病程(7.1±4.2)年;其中急性胆囊炎6例,慢性胆囊炎10例,慢性乙型肝炎33例,慢性丙型肝炎11例。8 h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5.6±11.2)岁;病程(6.4±3.5)年;其中急性胆囊炎7例,慢性胆囊炎11例,慢性乙型肝炎32例,慢性丙型肝炎10例。12 h组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46.1±12.0)岁,病程(6.8±3.7)年;其中急性胆囊炎9例,慢性胆囊炎10例,慢性乙型肝炎33例,慢性丙型肝炎8例。3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
1.3.1基础治疗3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西医常规疗法;均口服中药柴胡疏肝颗粒(柴胡12 g,枳壳12 g,白芍20 g,川芎12 g,香附12 g,陈皮12 g,炙甘草6 g,中药配方颗粒由深圳三九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提供),每次200 ml,每日2次,口服。
1.3.2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治疗消癥止痛膏为我科室自制方药,方药组成为乳香、没药、莪术、广木香、元胡、红花、血竭等,上述药物共为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50 g,以蜂蜜适量调成膏状,将药膏涂在5 cm×5 cm大小的纱布上,药膏直径大小约为4 cm,厚0.5 cm,贴敷于右侧的日月穴、期门穴,每日1次。其中4 h组贴敷4 h后揭除,8 h组贴敷8 h后揭除,12 h组贴敷12 h后揭除。3组均治疗4 w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评定
1.4.1止痛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2〕,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法(NRS)。将疼痛的程度以数字0~10为标准,使患者表达出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强度的数字。结合VAS加权法,确定疼痛差值百分数=〔(A-B) /A〕× 100%,其中A为治疗前NRS评分,B为治疗后NRS评分。制定止痛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治愈:疼痛差值百分数≥75%;②显效:疼痛差值百分数≥50%并<75%;③有效:疼痛差值百分数≥25%并<50%;④无效:疼痛差值百分数<25%。
1.4.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证候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为: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χ2检验、t检验、Ridit分析。
2.1止痛疗效比较4 h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 8 h组分别为13、32、14、1例; 12 h组分别为15、28、15、2例。8 h组、12 h组患者缓解胁痛总有效率〔59例(98.33%)、58例(96.67%)〕明显优于4 h组〔50例(83.33%)〕(P<0.001) ; 8 h组与12 h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2.2证候疗效比较4 h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 8 h组分别为12、32、14、2例; 12 h组分别为14、28、16、2例。8 h组患者证候疗效总有效率〔58例(96.67%)〕明显优于4 h组〔48例(80.00%)〕(P<0.001),与12 h组〔58例(96.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肝功能疗效比较3组中肝炎患者在肝功能(ALT、AST、TBIL)改善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在改善ALT、AST方面,8 h组及12 h组疗效均优于4 h组(P<0.05)。见表1。
表1 3组肝炎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水平比较(±s,n=60)
表1 3组肝炎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水平比较(±s,n=60)
与治疗前比较: 1) P<0.01;与4 h组比较: 2) P<0.05;下表同
组别 时间 ALT(U/L) AST(U/L) TBIL(μmol/L) 4 h组 治疗前 136.47±28.52 124.36±16.48 38.64±7.28治疗后 39.31±9.821) 41.25±9.341) 23.75±6.371)8 h组 治疗前 138.25±27.36 125.16±15.87 39.18±8.16治疗后 28.63±8.351) 2)31.48±10.121) 2) 17.82.±5.731)12 h组 治疗前 135.92±27.56 124.84±17.15 37.85±8.22治疗后 29.72±8.231) 2) 32.17±9.631) 2) 18.30±6.131)
2.4肝胆脾彩超病变改善比较在降低门静脉内经、脾脏厚度及胆囊壁厚度方面,8 h组、12 h组与4 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 h组与12 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肝胆脾彩超病变改善情况比较(±s,n=60)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肝胆脾彩超病变改善情况比较(±s,n=60)
组别 时间 门静脉内径(cm)脾脏厚度(cm)胆囊壁厚度(cm) 4 h组 治疗前 1.46±0.25 4.65±0.92 0.65±0.18治疗后 1.38±0.141) 4.26±0.781) 0.48±0.171)8 h组 治疗前 1.48±0.27 4.72±0.95 0.68±0.21治疗后 1.22±0.151) 2) 3.84±0.821) 2) 0.35±0.151) 2)12 h组 治疗前 1.46±0.24 4.80±0.94 0.70±0.19治疗后 1.28±0.161) 2) 3.76±0.811) 2) 0.36±0.171) 2)
2.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12 h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药物过敏3例(5.0%)、胶布过敏8例(13.33%)、皮肤破损6例(10.00%)〕明显多于4 h组〔仅胶布过敏1例 (1.67%)〕和8 h组〔药物过敏、皮肤破损各1例(1.67%),胶布过敏2例(3.33%)〕(P<0.05)。
穴位贴敷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疗法,它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能够激发经络的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自我的免疫机能,促进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朱晓龙等〔4,5〕认为穴位贴敷疗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经络学说,在机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药饼或膏状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通过穴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名医徐灵胎有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胁痛多见于肝胆疾病,中医历代文献对胁痛的记载颇丰,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密切相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经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严用和在《济生方·胁痛评治》中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认为胁痛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所致。
本研究所用柴胡疏肝散为治疗肝郁气滞性胁痛常用的有效方剂,由柴胡、枳壳、香附、白芍、川芎、炙甘草等药物组成,临床应用起到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消癥止痛膏为我科长期应用的经验方,主要由乳香、没药、莪术、广木香、元胡、红花、血竭等组成。方中乳香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没药辛苦平,活血止痛;莪术辛苦温,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广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元胡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红花辛温,活血通经止痛;血竭甘咸平,活血化瘀定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本治疗方法中,通过药物对所贴敷腧穴的刺激及药理作用,以激发经络之气从而对人体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药物贴敷腧穴发挥了对刺激和中药疗效的双重作用,集中药和经穴刺激于一体〔6〕。该方中的主药乳香、没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对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腑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乳香、没药〔7〕止痛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桂莪术醇提取物及挥发油〔8〕对小鼠由CCl4和对硫代乙酰胺(TAA)引起的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使实验动物升高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使对磺溴酞钠潴留量减少,相应肝组织病变减轻。红花黄色素对小鼠有较强而持久的镇痛效应,对锐痛(热刺痛)及钝痛(化学性刺痛)均有效。清代吴师机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的理论。因此,在内用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能够起到协同作用,明显改善胁痛症状。当外治药物通过腧穴皮肤吸收时,其产生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吸收产生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疗效,可以达到单纯用药或者单纯穴位贴敷所不能取得的治疗效果。因此我科使用消癥止痛膏配合柴胡疏肝颗粒以增强其疏肝止痛的疗效。有研究〔9,10〕表明,外治法通过施药于外而力远于内,施药于外可先使药物在局部(皮肤、孔窍、腧穴)组织内形成较高的浓度,将邪毒驱而出之或攻而散之,局部气血得以疏通,痛症缓解;通过皮肤的吸收、经络的传输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发挥疏通经络、解毒祛瘀、调和气血的整体治疗效应。且药物外用,避免了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和肝脏首过效应,具有使用方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等优点。消癥止痛膏所选药物多为辛香走窜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成分多具有挥发性,其气味易于挥发,通过皮肤作用于人体,可起到理气止痛之功。因其气味缓缓挥发,若使用时间过短,气味尚未充分挥发渗透,不能充分发挥止痛之效;而使用时间过长,其气味大多散尽,不仅不能增强疗效,反而增加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消癥止痛膏穴位贴敷配合柴胡疏肝颗粒口服能够有效地缓解肝胆病患者的右胁疼痛,穴位贴敷时间既不能过短,也不宜过长,以8 h为宜。该疗法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70-5.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2-6.
3郑筱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43-7.
4朱晓龙.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 32(2) : 1.
5陆原,陈庆,邵铭,等.疏肝化瘀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3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 27(6) : 21-2.
6郭晓芳,苗明三.影响中药外用疗效因素探讨〔J〕.中医学报,2010; 25 (4) : 696-7.
7董泉珍.中药临床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84-5.
8魏郁晖,张雪雁.新疆红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1; 23(12) : 181-2.
9杨昊臻,杨学.中医外治法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江西中医药,2009; 40(3) : 69-71.
10陈庆.舒肝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 27(9) : 2890-1.
〔2014-11-19修回〕
(编辑徐杰)
通讯作者:党中勤(1965-),男,主任中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系疾病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2009b360005)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 15-4268-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0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