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在屋面防水施工中,开始广泛应用APP防水卷材。文章对使用这一卷材应重点注意的事项展开了分析,主要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步骤和最终的质量验收工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屋面防水施工;APP防水卷材;施工要点;高级防水材料;防水层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5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14-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6.056
APP防水卷材的总称为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它属于现代高级防水材料,胎体材料是聚酯长丝,是由APP材料和改性沥青混合物形成的。它具有胎体强度高、延伸大、使用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区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对APP防水卷材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1 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使用APP防水卷材进行防水施工时,必须先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并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屋面防水施工方案,要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进行防水工程的施工时,一定要安排专业水平高、证件齐全的施工队伍来进行。宜选天气晴朗、基层较干燥的条件下进行施工。确定基层是否干燥的方式是检查其含水率是否超过9%。具体的测定方式是:把1平方米卷材覆盖在基层的表面上,2~3小时以后基层的表层没有水印,与基层紧挨的卷材也不存在凝结水,则表示基层的含水率符合施工要求。
2 具体施工步骤
2.1 基层处理
若基层表面已经通过验收,则需对其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扫工作,表层浮泥、杂物会使防水层粘结度质量大大降低。要保证屋面找平层的高质量和光滑性,并把阴阳角设计成半径2cm的小圆角。还要在基层上抹上厚度相同的底胶,并避免产生漏刷、花白等问题。雨水口、管子根部、阴阳相交区域的形状极其复杂,因此常常会出现渗漏问题,所以我们一般会事先对其开展增强处理工作,也就是均匀地涂抹一层底胶,然后再设置附加层。通常采取自粘性密封法进行底胶涂抹工作,也可以铺一层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2.2 铺贴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分配卷材时,要将其长度作为有效的依据,并避免对其进行接头。要在流水坡下端弹出基线(管材的长向一般应和流水坡度方向成90度角,应顺流水坡进行卷材搭接工作,切忌逆向进行搭接)。应按先高后低、先远后近、按标高由低到高的顺序铺贴,顺水接槎,两边同时铺向屋脊,最后用1条卷材跨两边封脊,用剪刀裁剪卷材,弹线时应考虑80mm的搭接宽度。
2.3 涂胶
实际开展涂胶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要使用规定的油漆刷蘸胶粘机剂快速且均匀地开展涂胶工作,一般有条涂、点涂和花涂三种方式。在铺展卷材时,必须保证基层的清洁性,要使用长把滚刷蘸胶滚涂,并保证涂抹的均匀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漏底以及块类物质凝聚问题的产生。搭接区域一般无需涂胶,边头区域应该有10cm的突出。完成卷材的涂胶工作后,要将其静置10分钟以上,等到指触不会粘时,使用原卷材筒把刷胶面向外卷起,卷的时候必须确保端头有较好的平整性、用力的均匀性,且要避免卷进砂粒和杂物。
2.4 铺贴
等到基层涂胶表层大体干燥结膜后,就要把卷材边缘展开,但铺展时不能拉的太紧,也不能对其进行拉伸,并且要避免产生褶皱的问题,要以1米为间隔进行标准线粘贴工作。
2.5 要将卷材中的空气排尽
在结束一张卷材的铺贴之后,就要立即用洁净、松软的长把滚刷来进行滚压工作,通常是从卷材的一侧开始的,并以“之”字形进行工作,这一工作方式才能完全地排尽粘接层内的空气。
2.6 滚压
完全排尽空气之后,要用外包橡胶的长0.3m,重30~40kg的铁辊来进行滚压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粘结的牢固性,也能够应用手持式辊滚压来开展这项工作。
2.7 搭接
合成高分子卷材搭接宽度:满粘法为80mm,空铺、点粘、条粘法为100mm。
2.8 严格开展防水层蓄水试验
(1)防水材料必须有完善的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必须确保材料种类、规格、性能都与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相一致,切忌在施工期间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材料;(2)保证地面防水工程的细部构造满足设计的规定;(3)进行地面防水工程的验收之前,一定要开展蓄水试验,还要认真地把试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8.1 基本要求与内容:(1)完成屋面防水工程的施工后,就要进行淋水和蓄水试验;(2)屋面淋水(蓄水)试验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规定,保证记录表的完善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3)建设企业要在监理站进行屋面淋水和蓄水试验;(4)所记录的屋面淋、蓄水试验数据一定要获得专业质检员和监理工程师的审核;(5)要将屋面泛水区域、变形缝、出屋面管道、过水孔等区域作为重点控制区域;(6)要对坡屋面进行淋水试验,并记录一场2小时以上的获得监理认可的大雨。如果条件好的话,还要进行平屋面的蓄水试验,还要使蓄水时长超出24h。一定要对蓄水屋面开展蓄水试验,并保证蓄水高度符合规定,蓄水区的划分应符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的规定。
2.8.2 核查方式:(1)对淋水和蓄水试验记录进行检查;(2)保证淋、蓄水试验记录的完善性和签证手续的健全性。
2.8.3 核定规定:若产生了下列现象,则可以确定为“不符合要求”:(1)没有开展淋、蓄水试验;(2)淋(蓄)水试验记录不够科学完善,手续不齐备。若检验合格,则可开展蓄水试验,保证卷材的防水层不会漏水后才能进行防水保护层的施工。
2.9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保护层施工
卷材防水屋面和涂膜防水屋面的保护层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下做法可供选择并应注意:(1)采用与卷材或涂膜材料材性相容、粘结力强和耐风化的浅色涂料涂刷等作保护层,卷材面还可粘贴铝箔等作为保护层;(2)可采用20mm厚水泥砂浆、30mm厚细石混凝土(宜掺微膨胀剂)或铺砌块材做刚性保护层,刚性保护层的厚度应满足屋面使用功能需要;(3)沥青卷材保护层可用热玛蹄脂粘结粒径3~5mm、色浅、耐风化和颗粒均匀的绿豆砂,亦可采用冷玛蹄脂粘结云母或蛭石等片状材料;(4)涂膜防水层面可采用细砂、云母或蛭石等撒布材料作保护层;(5)易积灰屋面宜采用刚性保护层;(6)防水层采用已带保护层(如彩砂卷材、铝箔面层卷材等)的卷材作面层时,可不另做保护层;(7)架空隔热屋面或倒置式屋面的卷材防水层上可不做保护层。同时,保护层铺设前,卷材或涂膜防水层必须施工完毕、经过干燥并检验合格、同时清扫干净。
3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质量验收工作
应对卷材和基层连接部分、搭界缝区域进行重点粘结,以确保粘接的牢固性,防止出现漏粘、翘边的意外。要保证卷材表面有较好平整性,避免孔洞褶皱、漏浆、突起等问题的发生。雨水口附近及突边区域的连接部分、卷材端部收头区域有很好的密封性、粘接牢固,并确保涂层着色和卷材粘结的高质量,涂抹的均匀性,防止产生漏底以及脱皮的问题。保证层面不存在积水及渗漏问题,若雨后出现了渗漏问题,还要采用浇水法检查。
4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
在卷材入库时,要保证其有较好的平整性,但要确保其高度是小于1米的,且存储室有很好的通风性,认真进行运输工作。如果聚酯底胶中含有机溶剂就是易燃品。开展基础胶粘剂涂抹工作时,切忌在同一区域开展涂抹,避免基层的处理剂粘起。铺设卷材时,必须避免褶皱及空鼓问题的发生。在涂抹完保护涂料,并且不能在屋面上活动,防止涂料保护层被毁坏。卷材铺贴的方式和防水层施工的步骤如下:
4.1 科学确定铺设方向
要结合屋面的坡度来确定铺设的方向。若屋面的坡度不超过3%,则卷材与屋面应该是平行的;若屋面坡度处于3%~15%的范围内,则可采用平行后垂直铺贴的方式。必须保证上下层的卷材不是相互垂直铺贴的。
4.2 施工工序
开展防水层作业时,必须先设计好节点,而后再开展附加层的处理,通常由屋面最低标高处向上开展施工。铺贴天沟、檐沟的卷材时,要沿着天沟、檐口的方向,避免出现搭接的现象。
4.3 保证搭接宽度符合要求
进行卷材铺设工作时,必须要采用搭接法,不过上下层以及相近两卷材的搭接位置应该是错开的。一般应在屋脊平行区域开展顺流水方向的搭接工作;要沿着最大频率风向来进行与屋脊成90度搭接缝的搭接工作。
4.4 特殊位置的铺贴要求
4.4.1 天沟、檐沟、水落口的铺设:正式的天沟和檐沟卷材铺设前,要先开展水落口的密封处理。在埋设水落口杯时,要将水落口杯和竖管承插口位置使用密封材料来填实,避免这一区域在暴雨时节产生倒水问题。水落口附近50cm的区域内要用防水涂料及密封涂料当作附加层,并保证其厚度是超过2mm,要结合防水材料类型的差异来确定具体的涂刷遍数以及涂刷的厚度。要在水落口杯和基层连接区域留有2×2cm的凹槽,并用密封材料填实。
4.4.2 泛水和卷材的收头:开展泛水卷材的铺设工作时,应先进行试铺工作,还要确保立面卷材的长度符合规定,然后将铺面卷材铺设到转角区域,并由下至上进行立面卷材的铺贴工作。要使用塑料膨胀螺丝将铝合金压条固定好,但要保证其间距是小于500mm的。应把卷材直接固定在混凝土女儿墙上,并还要铝合金板盖上收头位置,还要使用防水硅胶将上口密闭。
4.4.3 变形缝:要在屋面变形缝、附加墙以及交接区域铺设高质量的附加,要把接缝两边的卷材贴到缝的边缘,并且使缝内填嵌的直径超出缝宽的背称材料。
4.4.4 阴阳角:将阴阳角区域的基层用密封膏密封,每边应为10cm,铺设好卷材的附加层后,也要使用密封膏来封固。
综合本文论述,屋面工程质量对于整体工程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且这一工序的施工难度是比较大的,必须保证各步骤施工的高质量,而且还要保证原材料的性能。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可以保证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钟汉华.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建筑节点构造图集编委会.建筑节点构造图集:屋面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吕加辉(1983-),男,浙江宁波人,宁波住宅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技术。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