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节能理念的不断深入,用电客户节约用电的意识明显增强,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用电检查工作直接影响到客户对用电的认知和使用效果,在一定程序上促进用电检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用电检查工作的内容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用电检查模式的优化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升节能时代背景下的供电企业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效果。
关键词:用电检查;管理模式;节能时代;节能理念;供电企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08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6.040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节能理念的逐步推广,供电公司必须高效完成用电检查工作,不断提升用电管理能力,实现与用电客户的实时沟通。在新的市场氛围下,供电公司应改进传统管理模式,通过更有效的用电检查确保供用电正常。本文以此为主线,研究了节能时代背景下供电公司在用电检查管理方面的优化策略,现分析如下:
1 用电检查工作内容及问题
1.1 工作内容
供电企业用电检查主要是对用电客户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规政策情况,客户用电设备安全状况以及供用电履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督促整改,从而保障用户的用电安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1.1 检查依法依规用电情况。用电检查人员对客户执行电力法规、电价政策情况、用户电工管理及反事故措施情况进行检查,是否存在非法用电、违约用电,如高价低接、窃电等行为,如有违法违规,及时予以纠正。
1.1.2 检查用电设备安全状况。主要检查客户受电装置工程施工质量,电气设备的运行安全情况,保安电源及措施,客户的计量、继保及自动化设备状况,及时发现用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告知进行整改,对重要客户的情况同时需要报送政府管理部门备案。
1.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用电检查管理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侧重在电网安全运行,客户履行供用电合同的履约情况,用电客户的主动参与性不高,甚至个别客户为了短期利益,使用不合格的电气产品,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窃电。上述情况的发生既有客户基于自身角度强调短期利益所致,又有用电检查工作缺乏创新所致,尤其是在当前节能背景下,用电检查人员必须更加注重客户利益,在节能产品推广,优化节能管理模式上提供服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共同重视用电检查工作,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2 推广节能的主要方法
2.1 宣传方法
通过宣传节能知识,促进社会节约能源意识的提高。利用广告牌、书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手段,将节能知识宣导给人民大众,让人们对节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还可以邀约一些用电需求量大的客户参加一些节能的培训活动,宣传教授节能知识,提供合适的节能措施,提高大客户的节能减排意识,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2.2 行政方法
国家采用宏观调控的强有力措施,利用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规范化调整,减少浪费能源现象的产生,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对保护环境及节约能源的企业提供保护政策,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2.3 经济方法
采用分时电价计价方式。对广大用电客户而言,节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调整电价结构。电量采用尖峰平谷分时计量方式,按不同时段电价计算电费,并在居民用电引入阶梯用电方法。对用户电价的结构进行调整,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客户对用电运行方式进行改进,从而降低用电高峰时的供电负荷,解决了高峰时段的供需矛盾,削峰填谷,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节能背景下的用电检查模式优化策略
3.1 改变观念,完善管理
改变以往用电检查工作主要围绕电网安全运行、规范客户用电行为的传统观念,建立与用电客户平等互利的关系,真正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和了解客户的用电需求,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建立不同的客户信息资料,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对重要客户要提供差异化服务,客观分析其负荷特性和用电特点,结合实际用电量,对电能质量和无功补偿等情况加以关注,看是否做到了节约能源,有无改善空间,从经济效益上争取客户对用电检查的支持。要完善管理:一是优化用电检查队伍人员结构,不能将用电检查工作视为供电企业的非主流专业,安排业务不精、精神不佳的人员蒙混度日,坚决要按照用电检查的工作要求,配备强有力的队伍,以专业的人才队伍赢取客户的信任;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对用电检查的工作标准进行梳理,结合当前节能背景,提出新要求,对不同的客户,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节能目标,定期跟踪指导,对电气产品的新工艺、新特性及时宣传和推广应用。
3.2 做好培训,注重实际
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素质培训,不仅限于传统的用电检查知识培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其了解节约能源对环境保护、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增强其做好节能工作的主动性,同时要提升其专业素质,对国家能源政策与法规的学习、电价政策的宣传解释以及帮助客户节能的具体措施都要给予培训,并选取积极性高的客户现场培训,实践指导,让客户真正掌握节能小窍门和注意事项,特别是落实电力需求侧的管理,让用电检查工作人员与客户互动起来,互相理解和支持,通过用电检查工作带动客户自觉节能。最后,供电企业还需定期对用电检查人员进行考核,以考察培训掌握情况,促进用电检查人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强化措施,注重效果
3.3.1 供电企业定期对客户的电能消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电能损耗的主要途径并加以改进,特别是对用电容载配置不合理、电能使用时段不科学、设备老化等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提高电能效率。
3.3.2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根据用电客户的用电负荷性质的构成,推广绿色照明产品,热泵及蓄能制冷制热等技术,并根据负荷使用的同时率,制定不同的用电方案,确保客户可靠节能。
3.3.3 规范执行电价政策。对电价政策的执行定期检查,规范到位,对窃电及违约用电坚决打击,促使用电客户树立用电成本意识,自发改进用电设备和产品工艺,主动节约用电。
3.3.4 坚持与客户互动联系,鼓励用电客户加强用电设备巡视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向用电检查人员进行反映,从而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
3.4 强化责任,加强考核
落实责任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关键,明确规定各基层单位是培训、竞赛的责任主体,要求细化本单位培训、竞赛方案,明确目标,确保取得实效。在全年培训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各项目工作组计划周密,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效显著。
3.5 源头管理,严格把关
加强对电力业扩市场的管理,有利于在节能时代实现经济、安全供用电。要想加强对电力业扩市场的管理,关键是做好对电力业扩工程质量的把关。
3.5.1 用电检查的管理人员要坚持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对电力业扩工程的竣工验收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施工队伍资质和产品质量合格。
3.5.2 严格把关电气设备的质量和安装材料工艺,杜绝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和淘汰产品,尽量使用优质的节能型产品。
3.6 信息更新,服务便捷
由于用户的资料经常变更,若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则会导致信息错误,影响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因此,在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用户资料的及时更新工作,有利于挖掘潜在客户,筛选重要客户。同时为完善客户管理,可以建立重要客户档案管理,为用电检查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参考,对用电需求大的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安全节能的方案,提高其节能降耗的意识。
3.7 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企业发展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是践行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供用电环境、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3.7.1 统一制定供电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对客户服务工作实行“八个量化、八项考核”。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业扩工程“三指定”问题,必须坚决杜绝。继续完善“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对客户自愿委托的工程,要采取“契约式服务”“交钥匙工程”,加强设计、施工时限考核等措施,切实缩短报装接电时间,减少客户上门次数,提高客户满意度。
3.7.2 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注重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规范化,满足各类客户的服务需求。深化服务进社区活动,虚心听取意见,了解需求。利用好供电服务车,完善交费、咨询手段;增设客户终端,加强客户网络划账比例。加强对大客户的服务,定期进行信息沟通等。进一步健全供电服务调度体系,完善三级服务调度模式,建立服务调度分级响应机制,树立95598供电服务调度权威,强化服务调度执行力度,巩固全员服务理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营销、大服务”格局。
4 结语
在节能时代背景下,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需要和谐共处,互相支持。供电企业应不断改进用电检查与管理模式,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为用电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同时用电客户要理解和主动响应供电企业在用电检查方面的合理建议,树立节能意识,科学安全用电。总之,在节能时代背景下,优化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模式,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在做好节能工作上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文友梅,张踽,栗秋华.市场经济环境下用电检查管理模式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栗秋华,卢雯嘉,陈瑜,等.市场经济环境下用电检查管理模式的探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
[3]宋冰茹.探究分析供电企业有效开展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10).
[4]梁波,杨铭海,胡淼.“大营销”运营模式下的用电检查管理[J].农电管理,2014,(6).
[5]王松涛.用电检查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8).
[6]刘睿.供电企业如何有效开展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7).
作者简介:陈宜东(1978-),男,湖南攸县人,国网湘西供电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供电企业营销服务管理。
(责任编辑:秦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