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解读

2015-03-03 07:36:10
山花 2015年3期
关键词:唐诗诗歌日本

陈 磊

日本汉诗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解读

陈 磊

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结合中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流变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吸收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过程[1],反映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情形。在中日交流频繁的今天,这种文化交流形式具有特殊的历史记忆作用。笔者拟在简述日本汉诗的发展概况和吸收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原因基础上,重点论述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情形,以期望展现中日文化交流的特殊情形。

日本汉诗的概况

1.日本汉诗的发展历程

由于日本特殊的国情,日本汉诗先后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史变迁和流变,尽管沧桑无比,但是总归不断,按照有关专家的论述,前后经历了五个过程,即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中世、近世和近代等五个时期,具体如下:一是上古时期,日本汉诗处于单一的模仿中国古代诗歌的阶段,代表性的诗作有《怀风藻》,主要接受我国唐诗的影响和感染;二是中古时期,日本汉诗走上了展现自我和开始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创造性吸收和借鉴发展的阶段,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三是近世时期发展在以前基础上再上了一个台阶。此后的两个阶段是继续发展,直到明治维新时期[2],发展非常不错,成为日本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孕育着日本整个文学发展。

2.日本汉诗的特点

日本汉诗虽是汉诗流变而来,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各种差异,从内容到语言形式等都具有自身的诸多特色[3]。一句话可以概括,日本汉诗就是一种借鉴中国古诗文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内容与主题方向来描述日本社会的各种风貌,具体特点如下:一是从内容上看,借鉴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传统,专注描写日本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社会矛盾等方面,比如石川大山描写自然风光的《富士山》《浪花春城望》等就对日本有名的富士山和大阪风光进行了描写;木户孝允创作的《逸题》表达了作者对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前途的担忧,桥木宁创作的《送友人赴欧罗巴》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强悍心理与不断进取的精神,版井华的《买花翁》描述了幕府时期日本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揭示了深刻的阶层矛盾。二是从形式上看,主要吸收了中国唐朝诗歌的写作风格,一般是以五言诗和七言绝句为主,具有完全一样的形式[4]。

日本汉诗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原因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东渐日本的产物[5],经过日本人改造和发展,并用于自身诗歌的写作中而形成的具有中日两国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化混血儿。这些日本汉诗之所以能够吸收和借鉴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成分,主要原因如下:

1.中日两国是邻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的接近为两国文化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现代通信工具产生以前,距离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交往的半径。

2.中日两国政府在明治维新前一直处于交往的状态,从国家层面也为汉诗东渐日本并一枝独秀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从文化与文字上看,古代日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使用中国汉字。这就为日本学习中国汉诗提供了文化桥梁与媒介;同时,中日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具有相通的文化环境。

4.中国古诗,尤其是唐诗具有诸多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与需要,从语言的言简意赅到形式的整齐划一,运用起来非常方便,深受日本诗人喜爱。

5.日本作家的诸多努力和包容开放的心态也是汉诗在日本站稳脚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日本人对来自当时发达国家——古代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而且用心学习和借鉴创新,在日本社会就形成一种学习外来文化的开放进取心态,由此就为中国汉诗入驻日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基于上述中日两国地理位置、开放往来、文化的相近、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优点以及日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精神品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才能够为日本汉诗接受,并在日本开花结果,延绵不断。

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发展创新

鉴于以上原因,日本汉诗模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彰显了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采取辩证吸收和发展的方式,吸收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因子,促使日本汉诗具有中日文化的特色,因此日本汉诗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混血儿[6]。

(一)吸收和模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内容与表达方式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日本汉诗借鉴最多的是唐朝诗歌,尤其是对李白和白居易等诗人学习和模仿非常多。

1.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意境的借鉴和模仿。其中日本汉诗对唐朝诗歌的时空意境借鉴得非常多[7],这种模仿体现为四种形式:模仿唐诗相同时段变换空间的诗歌情景,创设了一种韵味悠长、境界阔大的诗歌文化境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写的《衔命使本国》,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绝海中津写的《花下留客》等均是对中国唐诗的送别诗的再版和借鉴。模仿唐诗同空间不同时段的诗歌文化意境,创设一种深邃、厚重和不断积蓄的情感意境,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光的《题壁》与《线香》、岛田忠臣《题竹林七贤图》等均是将不同时段的情景放在同一时段,促使情感得以真切地表达流露,这种模仿写作在日本汉诗中广泛运用。模仿唐诗的同时同地写作手法,创设一种单调和相对稳定、宁静致远的诗歌文化意境,在日本汉诗中最为普遍,主要用于描写自然风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元旨的《题可修亭》,描写的是闲情逸致的亭子情景,荻生狙来写的《江上人家》描写的江边乡村风光,两者均创造出来一种时间停留的单一空间范围内的悠然自在情景,是唐朝王维和白居易诗作类型的翻版。

2.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内容进行模仿和学习借鉴运用。关于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体现在日本汉诗对唐诗表达题材的借鉴和移植,正如有学者指出,日本汉诗是对中国文化做出种种解读,在日本汉诗的作家眼中建构了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8]。古代日本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日本汉诗中广泛运用中国历史典故,大量歌颂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各类人物,大量描述中国地理风土人情,广泛诠释中国的传统意境,处处展现了对古代诗歌文化内容的借鉴和再现再解读。具体如下:

一是大量运用中国历史典故和诠释解读中国传统意境,比较典型的是明治时期的沼振山写的《东京诗三十首》,就借用了晋代时期的潘岳望尘而拜的典故来嘲笑当时的读书人对权贵的媚态,表明了日本汉诗的作家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领悟已经到了中国文化核心层面了;江户时代木下顺庵的《雪里访梅》、村上佛山的《春草》等描写作家在中国留学时期观光所看到的美丽风景,展现了日本汉诗对于中国自然风光的兴趣。

二是大量赞叹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人物和中国各地的地理风情。其中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歌颂的日本汉诗很多,赞美传说的人物较为典型的是江户时代诗人人见壹写的《击壤歌》,对尧舜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歌颂帝王将相的如江户时代的木下顺庵的《孙武》,对孙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歌颂古代思想家的,如诗僧释大潮写的《老子》,对老子这类思想家进行了极高的认可;歌颂中国文学家的有林罗山的《屈原》等。对于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描绘,比较典型的是镰仓时期的义堂周信写的《题西湖小草堂图》和《东京诗三十首》,或多过少地对中国地理风土人情进行描述和借用。

三是吸收借鉴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表达的方式。关于这一点,日本汉诗借鉴较多的是象征手法,将人生哲理孕育在象征手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春信的《落叶》,用落叶恋枝表达出多种象征意义,让读者回味无穷[9]。

(二)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创新

日本汉诗在吸收和借鉴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日本自身的文化发展和其他因素等,对汉诗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了日本式的汉诗,也就是完成汉诗的本土化过程,从而促使日本汉诗来源于中国古代诗歌,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文化品质,这是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更高层次的解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0]:

1.在语言表达上,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增加和更新。汉诗流传到日本后,随着日本独立文字的出现,日本汉诗就开始用一些纯日语文字来表达诗情画意,比如900年的醍醐天皇给菅原导赐诗就用日语白样称呼白居易。

2.在写作内容上,日本汉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具体说来日本汉诗在言志、抒情、描写风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题材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拓展:一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风物题材,比如选择具有全国性象征意义的富士山和樱花题材的代表性诗歌,如石川丈山的《富士山》和草场船山的《樱花》;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的题材,比如石川丈山的《咏地震》等。

总之,有了中国文化的东渐,才有了日本汉诗的出现和发展[11]。同时,日本汉诗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最主要的是日本汉诗吸收和发展了丰富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成分,从写作内容、主题到采用的写作手法有很多都是源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嶶.日本汉诗对唐诗的吸收概述[J].新西部,2007(12):193.

[2]何乃英.日本汉诗变迁概说[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4):40-44.

[3]李寅生.简论日本汉诗的艺术特色[J].日本研究,1999(1):66-69.

[4]徐宇春.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J].唐都学刊,2005(1):33-37.

[5]唐千友.汉诗的东渐和流变——日本汉诗[J].学术界,2011(7):170-178.

[6]孟昭毅.日本汉诗及其汉魂[J].唐都学刊,2003(2):20-25.

[7]张红云.唐诗的时空意境对日本汉诗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7-101.

[8]高超.形象学视野中的日本汉诗[J].名作欣赏,2011(20):131-133.

[9]徐有富.日本汉诗的模仿与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2008(4):64-68.

[10]唐千友.汉诗的东渐和流变——日本汉诗[J].学术界,2011(7):170-178.

[11]肖瑞峰.中国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汉诗的发轫[J].文艺评论,1998(5):39-48.

陈 磊(1974— ),男,山东莱阳人,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

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201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立项课题:“日语语句构式对语义的影响”;项目编号为13E08。

猜你喜欢
唐诗诗歌日本
诗歌不除外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