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素萍 李 东 张志广
(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河北·唐山)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外发表的《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直到2008年11月,IBM明确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后,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理论才真正开展起来。在国外,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尚属起步阶段,其起源于欧美一些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而我国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始于2005年前后,是在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具体实践。
何为“智慧图书馆”?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者们分别从智能建筑、知觉运算、智慧理念等不同角度给予不同描述。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王世伟研究员给出的解释: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登录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标准检索栏目下,选择“全部期刊”作为数据源,不限定时间,以关键词为“智慧图书馆”进行精准检索,采集截止日期为2014.12.25,在删除无作者和会议报道的文献后,共检索到有效论文130篇,见表1。(表1)
表1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表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开展智慧图书馆研究时间较晚,年度发文量发布不均衡且呈增长态势;高产作者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这也反映出,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智慧图书馆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理论基础。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对象仍是图书馆,有学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学科性质应属于交叉学科与应用学科。因为它是以传统图书馆基本职能及价值为基础而形成的图书馆运行、管理与服务的高级形式,其基本理论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因此图书馆原有的基本理论体系仍是指导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田梅、陈秀兰、于丽萍学者提出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认为学习是一种形成联接、创建网络的过程,它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继承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馆,它具有物联网的特性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智慧图书馆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系统性化和智能化。其他的表达方式有:智慧图书馆具有资源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技术智慧化和集群智慧化;透彻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化。更多学者比较认同王世伟研究员提出的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互联的图书馆、高效的图书馆、便利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与以往的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既有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图书馆发展形态的新阶段。
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因素。现有文献表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智慧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物联网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由人、资源、空间三要素构成的。更多学者从物联网技术特别是RFID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技术维度考虑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主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信息技术。从非技术维度考虑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主要包括观念、经费、管理和人员等条件。
4、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原则。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以人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尤为重要,而目前现有的研究状态表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图书馆最基本职能与价值的体现。因此,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构建需要若干基本原则的指引,有学者提出了服务导向原则和资源集成原则。也有学者提出服务主导原则;资源集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5、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先后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阶段,当前智慧图书馆的兴起将推动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发展。有学者从图书馆的构成要素资源、技术和服务视角出发,认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舒适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的网上空间为基础,资源上“开放共享、虚实整合”,技术上“体验优先、智能辅助”,服务上“多元参与、学习协作”,以实现“提升用户体验、促进协作创新”为最终目标。智慧图书馆服务打破图书馆传统的以面对面、单兵作战的服务方式,以一种更智慧、更快捷、更高效的手段,通过新技术来改变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交互方式,实现图书馆智慧化服务及智慧化管理模式。
6、智慧图书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图书馆员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要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才能转化为足够的智慧更好的服务。英国图书馆与信息学专家约翰逊认为“智慧图书馆员”的基本特征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和参与公共生活等。国内学者马然、王婷婷、武婧、张新娜等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馆员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和实现中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学者武龙龙从三个方面较全面概括了我国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一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并不成熟,特别是在资金问题、标准问题、技术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到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二是图书馆转型面临的问题,如图书馆服务理念转变问题、馆员角色转变问题、配套软硬件设施问题、图书馆统筹协调问题、信息资源版权问题;三是用户使用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应用效果、个人隐私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的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征、内涵及智慧图书馆产生的背景等方面。从整体来看,宏观整体论述多,微观个案研究少;定性研究少,量化研究少;内容分析肯定多,内容细化研究少;对策建议研究较多,理论基础研究深度不够;浅层描述研究多,深入展开研究少;同时,相应缺乏对我国智慧图书馆系统性的研究。
1、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图书馆相关法律及信息政策。尽管物联网已经在关注标准和协议问题,2010年3月9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出来。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很难达到规范、标准统一,势必会影响在行业内的应用推广与发展。
图书馆应努力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与相关行业沟通协调,参与相关设备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避免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重复开发等问题。因此,图书馆界对于物联网的应用还应该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及政策法规,保障图书馆的合法权利和数据安全及用户隐私方面应有进一步的举措。
2、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思考。图书馆无论采用何种先进技术,其出发点和归宿仍然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加,信息贫富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智慧图书馆建设用户的培育更为迫切。有学者从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特征及其培育方略,提出把普及提高全社会所有居民信息意识作为用户培育的重点内容,以启发用户信息利用的心理反应和自觉兴趣,继而建立、经营和发展智慧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优势。
[1]李燕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不智慧”[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
[2]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2011.12.
[3]田梅.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14.
[4]陈秀兰,于丽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
[5]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
[6]李晓东.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解析与展望[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
[7]金敏婕.智慧图书馆——构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
[8]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
[9]乌恩.智慧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2.5.
[10]刘丽斌.智慧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3.
[11]梁转琴.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
[12]王茜.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4.8.
[13]王雄青.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
[14]李小涛等.论智慧图书馆的可视化[J].情报资料工作,2014.1.
[15]李一平.图书馆作为开放智慧服务中心的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5.
[16]胡海燕,赵全芝.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9.
[17]伊安·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1.
[18]马然.馆员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2.9.[19]王婷婷.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J].科技视界.
[20]武婧.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9.
[21]张新娜.提供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电子世界.
[22]武龙龙.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2013.5.
[23]董晓霞等.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2.
[24]潘杏仙.智慧图书馆用户培育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