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松 柳俊 杜进兵 赵育新 黄永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务部,武汉,430000
武汉市某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的SWOT分析
祝松柳俊 杜进兵赵育新黄永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务部,武汉,430000
摘要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急诊医学的迅速崛起给医院发展带来契机。一体化急救模式将满足社会医疗服务多样化需求与医院学科发展相结合,其建设与应用对于需要突破瓶颈寻求发展切入点的军队医院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根据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依据现有软硬件,对某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探索军队医院医疗服务新模式,并为其实践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急救模式;SWOT分析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军队卫生保障体系改革的持续推进,在军队编制调整、人员精简及军事卫勤准备的新形势下,军队医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1]。如何满足军民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寻找新的切入点推动医院持续发展,成为军队医院强院之路的重要课题。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人类疾病构成和死因顺位较过去有很大不同,外伤及心脑血管急症发病率明显上升,加快急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推动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发挥军队医院快速反应和急救的特色与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急救工作实践,使军队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对加强国防卫生建设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一体化急救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一体化急救模式即医院院前(含现场和途中)急救、急诊科救治和ICU救护一体化,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实际应用,其建设和应用将医院的发展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医疗需求相结合,将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本文所阐述的一体化急救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急救重心前移。院内急救体系相对完善,但院前急救较为薄弱,一体化急救模式将院内急救重心前移,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更多的白金时间。②强调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倡导医院由被动接受急危重症患者转变为主动提供急救服务,开辟医院绿色通道,实现患者抢救无缝衔接。③急救专业区域协同趋势。将院内医疗资源与院前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区域整合,不仅可对患者进行适度分流,提高病源质量,更是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2 国内外急救模式
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急救管理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英美模式,代表国家是美国;另一种是法德模式,代表国家是法国。两种模式侧重方向不同,因而在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技能、职称,伤员病种选择,急救药械配备及现场时间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区别[2]。见表1。
表1 英美急救模式和法德急救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急救医疗服务模式。我国急救医疗服务模式主要有广州模式、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3种,各地发展较不平衡,且主要还是依赖急救中心或医院的急救模式[3]。
军队医院的急救模式研究主要涉及急诊科急救、手术室手术及ICU一体化的急救模式,仍局限于院内急救一体化。关于军队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实践,有报道军队医院与军队疗养院合作的联勤保障模式实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老干部病房的床位紧张状况,并使其康复治疗技术水平有所提高[4]。真正体现军队医院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强调专业性一体化急救模式的研究基本空白。可以说,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是促进军队医院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3 武汉市某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的 SWOT分析
根据SWOT分析的基本框架,依据现有软硬件,本文对军队系统W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3.1.1硬件设施配备齐全。W医院急救部占地5000m2,分为急诊抢救室、手术室、输液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及急诊综合病房。急诊科抢救室现拥有床边B超、床边X光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心肺复苏仪等各种高精尖端医疗设备;EICU为目前全市条件最好的急诊重症监护室,安装有最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家属探视系统、现代化护理信息系统等多种高档检查治疗设备。
3.1.2 医疗技术条件成熟。W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先后成立了23个专科治疗中心,对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抢救成功率高,拥有成熟的紧急救治医疗能力。
3.1.3 信息化技术保障。W医院已具备涵盖整个急救工作的远程急救系统,由无线生命体征采集医疗设备、传输设备、车载GPS、车载无线实时图像传输系统构成。在抢救或者转运急救患者过程中,可将现场的生命体征以及视频图像实时传到急诊科,由急诊科专家对抢救现场进行远程支持。
3.1.4 便捷的急救绿色通道。W医院急救部现年急诊量达10万多人次,危重病人抢救1万余人次,已初步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抢救——EICU和急诊综合病房为一体的完整急救体系。通过急救患者诊治绿色通道救治危重症患者,可以缩短危重症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真正体现院前、院内急诊救治绿色通道快捷、有效、安全的作用。
3.2.1 急诊专业人才匮乏。目前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多由急诊科医师及其他科室支援的医师共同构成,部分急诊医师缺乏系统的急救专业培训,且不少急诊科医师是由其他专科医师转行而来,急救领域知识不够全面。W医院由于编制少、任务重,要谋求发展必须聘用大量地方人才,而聘用医务人员的待遇与地方医院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医院人才流失[5]。
3.2.2 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目前W医院急救服务实际仅限于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服务延伸不足。院前急救虽非医院常规职责,一般情况下医院并不需承担院前救护工作,但其可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救护网络中的一个分站,从而参与整个救护网络的建设和运作,并由救护总站(120)统一调配使用,但目前该网络尚未完善。
3.2.3 投入力度不足。投入不足是W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资金缺乏是造成人员培训不足、相应院前急救设备与设施缺乏、信息化设备未能及时维护而无法使用的重要原因。
3.3.1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转变。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2030-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至2050年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相对不足、疾病预防救治网络不健全的情况下,外伤及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病残、病死率相对较高,老龄化极大地增加了急救医疗卫生服务及疾病预防需求[6]。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给W医院一体化急救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
3.3.2 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作为军队医院的W医院既担负着军队后勤医疗保障任务,也面对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其在确保履行根本职能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一方面在院内进行医疗资源优化整合,打通急救绿色通道;另一方面院前主动下沉,与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地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医疗服务,不仅可以适度分流患者,提高病源质量,更是大环境下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3.3.3 急救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急救医学是当今医学领域最活跃的专业之一,但急救医疗服务在国内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模式。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增长,医学观念的日新月异,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既符合国际先进发展趋势,又能与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急救服务模式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实践建立一支能拉得出、抢得快、救得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型快速机动卫勤力量,也是W医院落实部队卫生战备工作的迫切需要。一体化急救模式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是符合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具有生命力的急救模式。
3.4.1 医疗市场竞争激烈。一方面各大医院竞相扩大规模改进服务,争夺医疗市场份额[7];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市场准入制度的逐步放宽,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陆续进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税收和价格政策,且外资还可独资在我国开设医院。W医院因其有服务部队及社会的双重任务,一定程度上尚未真正融入地方体系,在医疗市场总体相对固定的形势下,必然会导致医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3.4.2 医疗风险加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加上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特殊感情,患者对W医院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加。而医学具有其特殊发展规律,是对经验和实践的不断学习和总结才得以持续发展,以急、危、重患者为主体救治对象的急诊医学尤为如此。一体化急救模式要求更高的急救医学水平、先进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队伍,这是对医院医疗和管理水平的双重考验,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医院带来风险。
4 一体化急救模式建设的策略
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上层领导的支持和指导。此项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尚无先例,而军队卫生保障系统处于相对敏感的改革时期,此时推动一体化急救建设工作进程,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需要决策层权衡利弊,认清医院发展形势,坚定决心,敢于承担风险,给予一体化建设积极支持。
虽然以及时、高效抢救各种危重患者为工作重点的急诊学科发展及建设越来越被医院管理层所关注,但其所受的关注与所获得的资金投入尚未成正比。增建急救场地、强化人员培训、设备更新维护等均需要足够资金支持。
逐步建立和稳定较高素质的急诊医务人员队伍对一体化急救模式的建设应用极为重要。急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涉及多个专业,急诊医学本就对其专业人员要求高,加上军队医院体制特殊性,地方人才流动性偏大,人才流失对军队医院急诊学科发展极为不利。因此,W医院应积极探索聘用医务人员培养保留新路子,建立相应选拔机制、考核机制、送学培养机制及任用机制[8]。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医院院前急救大多依赖于急救中心,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基础上的医院对口院前急救服务极为少见。设立军队医院院前急救网点,延伸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不仅是拓宽医疗市场、占领地方竞争激烈医疗市场一席之地的有效方式,也是医院相关专科发展壮大、取得医院发展突破点双赢局面的重大举措,更是建设与地方相融合的我军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益探索。
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提高,同时衡量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也是看其危重病人的处理结果。国际上先进国家建立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erency medical servicesystem)”,即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相比较而言,国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及时高效救治急症患者,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在双重变革之下突破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瓶颈,顺应社会医学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率先构建军队医院一体化急救模式尤为必要。但是医院急救一体化模式的实现与急救中心的紧密配合密切相关,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组织协调,逐步建立一体化服务规范,其建设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刘坚. 新时期军区总医院SWOT分析与战略定位[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03-305.
[2]柳俊.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的城市院前急救体系研究探讨[D]. 华中科技大学,2011.
[3]黎敏,吕传柱.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 中国急救医学,2009,29(5):459-461.
[4]夏挺,罗琪,王继伟.基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军队医院双向转诊探讨[J]. 东南国防医学,2011,13(5):469-470.
[5]朱青峰,崔示德,王国芳.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发展难点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5):414-415.
[6]饶克勤,钱军程,陈红敬,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系统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1):6-8.
[7]姚蓉琛,陈金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发展策略的SWOT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 22(3):293-295.
[8]向彩良,余弈珲,韩松.推进军队医院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5):502-504.
SWOT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ed Emergency Model Construction in a Military Hospital in Wuhan
Zhu Song et al
MedicalAdministrationDivision,WuhanGeneralHospitalofGuangzhouMilitaryRegion,Wuhan, 430000
AbstractThe diverse needs of medical service of society and the rapid rise of 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 bring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The integration emergency mode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ocial medical service and hospital discipline development combined, it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military hospital which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to fi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SWOT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hardware and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integration of a military hospital'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in military hospital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ractice.
Key WordsEmergency Mode; SWOT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5-03-06;编辑程欣)
通讯作者:柳俊,liujun2015@126.com。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3/j.yxysh.2015.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