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小鸿
德智共生 言行同聚品读朱高正《四书精华阶梯》
■冉小鸿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古代,绵延二千多年间,一批有价值的上古文献及其部分阐释之作,被视为儒家经典。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全面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人对《四书》的崇拜已成跨时代的风气。金人张宇《闲述》二首中说“士子争相读四书”、“看取人间大有天”。这些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初识《四书》,小学课文《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全是之乎者也,让人深奥难懂。
读师范时又识《四书》, 从历史中看到受各方面的影响,全盘否定孔子,其印象是:“孔孟”是封建社会的“代名词”,《四书》是封建科举制度禁锢文人思想的工具。
走进国家行政学院,认真翻阅了朱高正撰写的《四书精华阶梯》,初阶、中阶、高阶,三级递进,旁征博引,阐发义理,如览胜景,如登名山。深入研读之后,感觉到《四书》是智与德共生、言与行同聚;儒学的绝美精华,伟人的宏伟思想,如和风细雨般沁入心田。
学习期间,聆听了教务长陆林祥教授为我们讲授的《国家经典悦读与青年干部修养》课,我进一步领悟到读经典是文明的传承、斯文的重建、修身的营养、祛病的良药、“三严三实好教材”的真谛,着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特有魅力。青干论坛上,培训部安令裕主任从人生、人性、人格等方面,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让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再次体悟了国学经典所蕴藏的平凡智慧;路万青、徐亮两位同学结合所思、所想、所感,撷取《四书》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智慧精华,交流体会,引经据典,相互启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经史典籍灿若星辰,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弘扬的精髓。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看作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儒家思想则是妙笔生花的写意流云,贯穿始终;而《四书》则是其中的神来之笔,熠熠生辉中闪耀着人性的良知之光。
《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详实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大学》强调“明其序”,提出了儒家修身的总纲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庸》强调“精其理”,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提供了儒家思想修身的心法;《论语》强调“广其义”,是儒学的主要经典,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则是“深其思”,在“仁”的基础上,用“义”来养胸中浩然之气,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与人生。
纵览《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其核心理论是“修身”即道德教化的理论。修身是《大学》“三纲八目”的核心, 是《中庸》论道的主旨,也是《论语》、《孟子》的主体体系。“三纲”是纲领旨趣、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修身”是连结内修外治的“桥梁”,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大学》和《中庸》虽然都具有儒家“心经”或“圣经”般的核心地位,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典型体现,但二者却互为表里,《大学》讲的是如何“为人”和“为学”,是一篇实现人生理想方法的纲要,为《中庸》提供了实践方法;《中庸》讲的是“为人”和“为学”的道理,是一种贯穿人之一生的认识论,为《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孟子》与《论语》虽然都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由于孟子发展和完善了孔子思想, 二者又互相补充,被统称为“孔孟之道”:论语言习,习者人道,讲的是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应该、什么不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仁为纲、以礼为准的完善的思想体系,文字简约含蓄,没有持续讲道理,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孟子言性,性者天道,是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主要讲的是为什么好(不好)、为什么应该(不应该),多是长篇大论,机智雄辩,给人的感觉则是智者的侃侃而谈。
可以说,《大学》是儒家一篇响亮的政治宣言,既把儒家的德性功夫讲得明明白白,又把儒家的政治抱负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庸》则是儒家一篇深邃的哲学论文,既有旁通于社群的价值实现,也有上达于天首的理性诉求;《论语》和《孟子》则是两个重要的诠释性文献,目的是说明《大学》、《中庸》所揭示的儒家道理。所以,《四书》不是四本不相干经典的拼合, 而是有着深厚思想精神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自朱熹将《四书》的地位定位为科举经典之后,儒家思想从此和道教、佛教理论一样,具备了坚实而系统的逻辑结构,使后人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有了明确的学习大纲。
《四书》浓缩了古代先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包蕴着丰富多彩而又健康高尚的价值规范和人生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无穷智慧的高度总结和生动解析。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帮助人树立崇高的理想;“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可以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可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孟子》中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建功情怀;仁、义、礼、智、信五常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之中。立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提出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大学》“三纲八目”精神内容一脉相承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民族精神,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赏和学习《四书》,只有吸取其精华,摒弃其陈腐,才能以“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博大。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觉得要通过对《四书》等国学经典的深入研读,以“三个第一”滋养“五气”:即有胸怀全局的大气、淡泊名利的底气、敢于负责的正气、不媚低俗的骨气、文化修养的才气。
首先,要把学经读典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第一动力,滋养蓬勃朝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四书》对学习的价值、方式、内涵做了非常精辟的阐述,提倡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与我党现在提倡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正相吻合。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坚持在研读历史经典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研读文学经典中提升思想境界、在研读哲学经典中提高政治素养、在研读伦理经典中锤炼道德操守,不断积淀历史文化,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其次,要把修身修德作为筑牢思想防线的第一源泉,滋养浩然正气。《大学》中明确提出“三纲领”, 即“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孟子也说:“修身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平天下”。“三纲领”告诉我们:修身修德是教育的根本; 以修身为基础,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或最高理想, 在道德上达到“圣人”、“贤人”的“至善”境界。儒家传统道德理论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以道德理想作为心灵支柱,才能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人格的完善。
第三,要把保障民生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第一选择,滋养昂扬锐气。民生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要,是强国之基。保障民生是《四书》一以贯之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保民、养民和富民两个层面。如:《论语》中有“为政以德”、“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等德治措施;《中庸》中有“来百工”、“柔远人”等发展生产、增加劳动人手的社会政治措施;《孟子》中有“制民之产”、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因此,要牢固树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理念,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生、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第14期青干班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