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铁牛

2015-03-03 12:04崔益军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角色铁牛哈格

文/王 海 摄/崔益军

沉睡的铁牛

文/王海摄/崔益军

曾在《西游记》中扮演弥勒佛

人们认识铁牛,大概无外乎是因为电影《南征北战》,铁牛在其中饰演了一个胖墩墩的战士——“小胖子”。“小胖子”虽然镜头不多,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凡是看过黑白版本《南征北战》的人,不可能记不住这个小人物。

摄影者老崔再听到铁牛的消息时,却得知他不幸中风,被送到某医院治疗。所幸铁牛挺了过来,身子慢慢恢复。不过中风给铁牛带来了后遗症——爱睡。那以后,老崔几次看到过铁牛在公开场合沉沉睡去的形象。1989年10月,上海电影制片厂40周年活动中,老崔正诧异缘何不见铁牛时,却发现他正在一边的角落里,背靠座椅,手里拽着活动时发放的塑料袋,惬意地睡了过去。远远看去,铁牛的身影融入了身后的大幅画像中,沉睡中的铁牛好似枕着一片秋色。老崔感触之下灵感突发,赶忙摁下快门。

等老崔将拍好的胶卷带回报社洗出照片,展现在同仁面前时,文艺编辑突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么一段话:累了,铁牛,在银幕上,拉了几十年的“犁”,留下串串硕果——你从《南征北战》中走出,又加入了《红色娘子军》的队列……累了,铁牛,枕着秋色一片,收获的季节,你没有陶醉于挥镰收割,梦中也期盼着“春耕”的来临。

德国摄影师贝恩德·哈格曼对中国人随时随地能够酣然入睡的本领钦羡不已,自2002年以来,他在中国各地拍摄了超过700名中国人沉睡的照片,在车下、购物车上、甚至砖头上。他把这些照片放在了自己取名“沉睡的中国”的网站上。哈格曼的意思是,这些沉睡的群像,说明了数以百万计的疲惫大众们帮助驱动着这个国家。

在哈格曼之前十多年,摄影师老崔抓拍的这张著名演员铁牛在一个庆典间歇沉沉睡去的照片,如果要取一个名字,最合适的就是《沉睡的中国人》了。我认识一些体态和铁牛相似的朋友,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能够睡去,然后蓦地惊醒后又悉如常人。有时,的确是因为他们太累,有时或许只是因为他们鼻翼或者胸腔里某个异于常人的构件。

铁牛是新中国银幕上最普通的一个群众角色,以扮演工人和战士见长。能够叫出他名字的,不会比我小很多。在80后成长的那个时代,铁牛已经淡出了影视拍摄。我们也许已经具体说不出他究竟在哪部电影中出现过,《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或许都演过。记忆中,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他似乎也轧了一脚,扮演某个喜感的神仙或妖怪。

是的,他太普通了,就像我们在路上随时遇见的某个路人,普通到百度百科里边,他只有短短的几行简历,和不长的作品年表。没有既往的报纸专访,没有近况报道,没有照片,没有……我们所知道的是,这是个来自山东的文艺兵,20出头参加新四军,解放后来到上海,入上影厂,扮演了一辈子小人物。现在呢?现在他90岁了,住在华东医院的老干部病房。牛犇说的。

牛犇和铁牛都是牛,又是多年同事。两人还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导演作品中小人物的首选。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从影阶段,牛犇还扮演过类似《牧马人》里郭子那样在多年之后依然能被我记住名字的、比较重要的配角,而铁牛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憨憨的脸,以及,他的名字叫铁牛。

在香港的TVB剧集里,也有一些大众非常熟稔但未必知晓名字的面孔,比如许绍雄。你会觉得他们永远以不变的套路,扮演着差不多的小角色。时间一长,他们就变成你观影史上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确实的存在。这是小人物的力量,也是简单重复的效应。

铁牛当然不姓铁。幸亏他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特征鲜明的艺名,否则,就算是我父亲这一代看到他,也会拍着大腿说:“咳,这不是那谁谁谁……嘛!”你看,取一个犀利的艺名是多么地重要。从口碑传播上,谁能记住“杨锡业(铁牛本名)”是哪位?

从演技上说,贯穿始终的小角色,也难说就一定有多少遗憾。铁牛演了一辈子的铁牛,腕大到姜文,不也是一直在扮演一个叫“姜文”的人吗?

猜你喜欢
小角色铁牛哈格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摄影 【瑞典】安德烈亚斯·哈格维斯特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
碰碰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