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开设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理论框架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构想

2015-03-02 06:57孟宪梅陈晓莉周兰姝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0037
军事护理 2015年11期

孟宪梅,陈晓莉,周兰姝(.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0037)

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开设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理论框架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构想

孟宪梅1,2,陈晓莉1,周兰姝2
(1.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1;2.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200137)

社区康复护理是指社区护理人员应用整体护理理念,根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及康复目标,为病、伤、残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康复指导,使其自觉坚持康复锻炼,减少残疾影响,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从而实现伤病残疾人员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目标[1].虽然社会对社区康复护理需求日益剧增,开设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我国尚未开设高等教学体系下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意义、具体课程设置构想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开展高等社区康复护理教育提供思路.

1 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开设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老年病及残疾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各类残疾人数达8420万人[2].而作为主要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所,社区环境下开展适宜有效的康复护理服务对提高慢性病、老年病及残疾人员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2002年,我国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了“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目标”[3],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积极推进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作为社区康复团队中的重要一员,社区护理人员的社区康复知识及技能掌握对社区康复服务质量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社区护理人员的社区康复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康复需求[4G5].社区康复护理教育多以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形式完成[3G4],为数不多的设置“社区康复护理专业”的医学院校为中专职业技术性质[6G7].这种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中职社区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对现代社区护理人员创新思维、独立应对及适应社区康复护理工作能力培养的要求[8].

2011年护理学获批为一级学科,体现了我国护理学科的进步,更强调了社会对发展先进护理学科的迫切需求.建立护理学科下的社区方向的二级学科将护理领域从临床拓展到家庭及社区,从而实现为人的整体健康服务的护理理念[9].作为护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开展社区康复护理的高等教育将对推动整个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美国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需完成两年的康复知识学习及进修,才有资格参加考试成为注册康复护士,而且,康复护士的工作场所更多涉及社区范畴,如社区康复门诊、养老院、学校等[10].比较国外完善的社区康复网络及对高端社区康复护理人员的培养[11G12],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社区康复护理”内容多囊括于“社区护理”课程或与其他疾病知识混在一起[13],并未体现出“社区康复护理”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另外,现有国内“康复护理”教材多以机构康复为导向,单纯关注康复护理知识技能,而缺乏考虑在社区环境下强调协同残疾人士与环境互动,从而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的理念,如家庭环境改造、促进社会活动等[10],慢性病缓解期的康复[14]等.因此,将«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纳入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的构想

2.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G 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图1),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

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16].

图1 ICF模式图

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17].

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18].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2.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19].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2.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2.4.1内容设置依据 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15].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2.4.2课程内容 «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20].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15],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21].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 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15].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22].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

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0],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23],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15,22].

2.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24G25].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25].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3 小结

国内社区康复护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高等护理教育体系下设置社区康复护理课程尚无涉及.因此,基于ICF理论指导下的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融入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将对规范高等社区康复护理教育具有重要探索意义,为培养高等社区康复护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社区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3G08G23].http:// www.stats.gov.cn.

[3]杨敏.加快培养新型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76G77.

[4]刘祚燕,胡秀英,陈娟,等.汶川地震灾区康复护理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28G30.

[5]李小平.广州市荔湾区社区护士康复护理服务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10.

[6]苏金林,卢兵.社区服务(康复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2):20G23.

[7]苏金林.开设社区服务(康复护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镇江卫生学校为例[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0(2):19G20.

[8]王柳行,张艳,许娜.培养社区新型康复护理人才的实践探讨[J].人才培养,2007,3(9):17.

[9]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3G6.

[10]孟宪梅,祝雪花,周兰姝.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8A):2692G2694.

[11]林卡,仲鑫.北欧国家发展社区服务的经验和启示[J].浙江学刊,2008(1):199G206.

[12]孙慧敏.比利时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机构见闻[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18(10):798G799.

[13]烟台南山学院食品与营养保健学院.«社区康复护理»课程教学大纲[EB/OL].[2013G08G25].http://www.nansG han.edu.cn/spbj/showart.asp?id=710.

[14]朱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社区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B):49G51.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ICF[M].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3G21.

[1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owards a Common LanG guage for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9G19.

[17]邱卓英.«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研究总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2G5.

[18]吴弦光,陈迪,张静.社区康复与“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13G 616.

[19]皋文君,储静,仇瑶琴,等.中美军事护理课程内容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B):6G9.

[20]于涛,王家仲.基于ICF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9G 31.

[21]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s(ARN).ARN professional resources(2013)[EB/OL].[2013G08G25].http://www.rehabnurse.org/profresources/content/InG dex.html.

[2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mmunityGbased rehabilitaG tion:CBR guideline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G zation,2010:1G41.

[23]邱卓英,陈迪,陈艳.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现代康复学科和康复教育知识体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93G1195.

[24]高丽,崔艳,郭明贤,等.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121G 122.

[25]周汉峰.解析我国现行护理专业课程评价的弊端[J].护理研究,2012,26(12A):3241G3242.

(本文编辑:沈园园)

·技术与方法·

【文章编号】1008G9993(2015)11G0072G0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G9993.2015.11.023

【通信作者】周兰姝,EGmail:zhoulanshu@hotmail.com

【作者简介】孟宪梅,博士在读,讲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2013年度武汉大学医学部教学研究项目资助(2013049)

【收稿日期】2014G04G27【修回日期】 2015G05G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