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黄元炤
中国古典主义(上):西方古典在中国的实践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原浙江兴业银行天津分行
原浙江兴业银行天津分行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方古典在中国的实践要比中华古典在中国的实践来得早,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主要由当时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主动引入西方古典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式样,建成作品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集中在银行、教育与景观建筑,主要代表性建筑师有沈理源、杨锡宗、庄俊、朱彬。
“古典时代”在中国与西方的定义上是不同的,但皆代表对长期文化史的一个较为广义的称谓,而“古典”(Classical)通常指的是久远、过去的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东西,或指人类所创造的及一种人类的意识形态,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或文明演进、流传下来的概念,如:古典诗词、古典哲学、古典艺术、古典建筑等,而这些在中西方之间皆有所不同。
古典建筑指的是以“古典”为范式的一种建筑风格。在历史的时间轴上,中国与西方所指的古典单体建筑所产生与演变的时间点是不同的,中国指的是明清时期以前的房子,大部分是木制体系,抬梁式或穿斗式的带有大屋檐与大屋顶的房子,木柱梁为主要承重,墙不承重,即围护结构(墙)与支撑结构(柱梁)相分离,但也有少部分“砖石”或“金属”制体系;而西方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房子,大部分是石制体系,以古希腊或古罗马时期的柱式为主要设计元素的房子,柱、墙具有承重作用,即围护结构(墙)是支撑结构。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单体建筑差异性来自于材料的不同,并造就了式样的不同,中国以木制的斗栱为基本组构,斗栱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将屋檐托起,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并依不同的组构塑造出多样的飞檐及曲线坡屋顶,接近于一种横向的发展形态,而飞檐的跨度决定开间的多寡(一般由奇数间构成),具有变动性、灵活性;而西方关注石制的基本叠构,通过石头的堆叠企图将房子拔高,形成垂直向上的神圣象征,是一种“纵向”的发展形态,开间具有模矩化。
在20世纪,定义古典倾向时即是建筑师在设计房子以遵循古典为范式的一种风格的追求,而古典风格又可区分为中华古典风格与西方古典风格。
19世纪中叶后,现代化建筑的材料、工法、技术与设备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而被引入中国,改变了近代整体的建造与营造的构筑观念,也直接改变了设计观,到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建筑师开始以新材料(水泥、混凝土、钢等)作为盖房子的基础。
原(天津)中华汇业银行
原广州第一公园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中华古典风格指的是在新材料基础上,建筑师在形体上仿大屋顶式样,在布局上以传统院落式的设计操作。大屋顶通常有仿单坡、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等多种制式,屋面覆盖各色(红、绿、灰等)琉璃筒瓦,并出现用粗石块砌筑以增加尊贵感的台基(须弥座),有防水功能与防止脚踢的柱础,有围合作用的栏杆,在屋身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装饰(彩画、雕刻、泥塑等),会用水泥仿木构斗栱和飞檐翘角,并漆以彩绘,部分墙面和门框饰以雕花,在额枋、雀替用彩绘的瓷片装饰,雕梁画栋,通常外墙为清水砖墙,运用富有中华古典特色的门窗(八角窗、圆窗等),室内也多是传统的装饰(天花、藻井)及古典家具。
西方古典风格指的是在新材料基础上,建筑师在形体上仿西方古典的柱式、穹拱、山墙、尖券、尖拱等式样。柱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组成,柱子分柱头、柱身和柱础,主要有3种,即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柱式,穹拱以“圆”为主,尖券、尖拱有斜撑技术。整体上追求建筑的檐部(额枋、檐壁、檐口等)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和谐比例,强调建筑物的对称轴线,立面以“三段式”作划分,讲求规例、配置与匀称,大量的浮雕用于装饰,有着许多西方古典的元素,如拱券、压檐、三角形山花、拱门窗、帕拉第奥式窗罩等。通常“西方古典”的柱子都显得巨大而高耸,视觉性非常强烈,形塑的氛围有着一种厚实、庄重、对称的精美与细致,内部装修也非常的富丽堂皇。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方古典在中国的实践要比中华古典在中国的实践来得早,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主要由当时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主动引入西方古典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式样,建成作品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集中在银行、教育与景观建筑,主要代表性建筑师有沈理源、杨锡宗、庄俊、朱彬。
曾在意大利拿波里工程专科学校攻读建筑学科的沈理源,徜徉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建筑的环境与氛围中,对西方古典建筑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曾潜心钻研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与做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在1915年学成归国后,西方古典成为他早年主要的设计倾向。
沈理源最早的建筑活动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1918年起,他设计了原(北京)劝业商场(始建于1914年,经过3次火烧,于1918年按照原貌重建,今北京新新宾馆)、原(北京)真光电影剧场(1921年建成,今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原(北京)前门珠市口开明影院(建于1924年),这3个项目皆是运用西方古典设计手法,立面是古典三段式划分,有许多的西方古典建筑元素,如爱奥尼克柱式、拱券、三角形山花、帕拉第奥式窗罩,装饰性的语言强烈,房子犹如是一座艺术雕塑品。
在执业期间,沈理源对(杭州)胡雪岩故居进行了调研。胡雪岩故居始建于1872年,有“清代巨商第一宅”之称,故居内采用传统宅第的对称布局,各个厅堂间用回廊相连,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布局紧凑,构思精巧,建筑与园林相互交融。沈理源采用现代的测绘方法对古建筑进行实地测绘,绘有平面实测图和相关图照,所得的结果成为日后修复重建的重要资料与依据,也是文物建筑修复的成功范本。沈理源所做的事早于“营造学社”后来对古建筑大规模的测绘工作,所以,沈理源是中国近代较早重视文物建筑保护的建筑师,他对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视受到意大利政府政策首重城市与古迹保存的影响。沈理源还组织师生测绘故宫,留下珍贵的资料。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沈理源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大部分集中在天津,以银行建筑居多,仍是“西方古典”的设计倾向为主,原浙江兴业银行天津分行(1922年建成,今永正裁缝店)、原浙江兴业银行杭州分行(1921年建成)、原(天津)中华汇业银行(1925年建成,今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原天津盐业银行(1926年建成,今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分行)皆体现此类风格。
原浙江兴业银行天津分行,是沈理源较早的银行设计项目,据说,当年浙江兴业银行找沈理源设计,与他是浙江籍的建筑师不无关系。此项目由浙江铁路公司集资创办,总行设在杭州,属于混合结构,层高2层,建筑物的入口设于街旁的转角处,成圆弧形状,入口处设并列的古典柱式,在一层的入口两侧配以圆窗,材料为花岗石,而在二层外墙则以水泥抹饰,窗户外是三角形山花与局部的装饰,而窗与窗之间则以嵌墙的方柱相隔,平顶出檐,做成护栏式女儿墙,外沿壁柱、窗套、檐口都雕有不同的线条、花饰。原(天津)中华汇业银行,属于混合结构,高3层,入口设于首层的中央,两侧有爱奥尼克柱组成的柱廊,入口处顶部有波浪形山花,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原天津盐业银行,属于混合结构,高3层,入口处以嵌墙方柱与古典圆柱配以顶部的三角形山花、台基、台阶组成,在一侧的墙面上,也以爱奥尼克巨柱组成柱廊,建筑内部是八角形营业大厅,窗户用彩色玻璃拼成。
以上这些用巨柱构成的建筑,给人的西方古典的视觉性非常强烈,独树一帜,有一种庄重、大方与雄伟之感,内部装修也非常绚烂,富丽堂皇,而精工雕琢的结果就是显现出业主在财力上的雄厚,更显示出银行建筑所代表的高档次。多年对西方古典的建筑式样与做法、成熟与高端的西方古典技法的钻研,使沈理源在银行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并因而加强了与银行界的关系,与他有合作关系的银行有浙江兴业银行、中华汇业银行、盐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因此,沈理源成为了当时银行设计的代表性建筑师。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
原(上海)金城银行
原(济南)交通银行
综观沈理源20世纪20年代的设计,以操作西方古典的设计语言为主,大部分集中在银行建筑,而古典的语汇与元素,似乎更能突显出银行建筑所需要的稳重与气派,他企图用古典的“重”来将银行建筑的气场留住。因此,在沈理源的身上,没有任何想要操作中华古典的设计意图,他的探索是很明显且一致的,西方古典是他早年唯一的设计主线。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
沈理源执业集中在天津一带,同一时期(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杨锡宗是另一个以西方古典作为他早年主要设计倾向的中国近代建筑师,他以景观建筑作为执业的切入点。学生时期的杨锡宗,原本打算赴美攻读经济,途经日本,被当地市政规模及建筑所吸引,便换专业,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就读,是首批就读于此的中国留学生,他与另一位中国近代建筑师吕彦直成为了同学。杨锡宗于1918年学成回国,先暂居香港,后被广州市政厅聘为工务局技士(1921年)。
杨锡宗与一般建筑师不一样,他早年实践中接触最多的是公园、墓园、陵园的设计,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20世纪20年代初,广州建市后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到:要把广州建成一座花园都市(中国人的园林艺术发展至今有“花园”的概念,但没有“公园”的概念,“公园”来自于西方,日后“花园”和“公园”演变为异曲同工的模式),而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也提出迈向现代化城市的广州应该是一座田园都市,他为广州制定山水生态城市的规划,力主城市中公用土地皆要种植花草树木,让广州成为一座大公园......于是广州有了建公园的计划(20世纪20年代前广州是没有公园的),杨锡宗便担负起原广州第一公园的设计。
原广州第一公园是倾向于西方古典的设计。杨锡宗采用规则方正、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四周用通透的铁条做围墙,园内设有喷水池(6座)、名人大石像(4个)、大礼堂(兼作剧场)、历史文物陈列馆、餐厅、射击场、游乐场等设施,将其设计成一座综合性的公园。公园的大门是偏向于西方古典的巴洛克式,由4根石立柱、弧形铁拱券门楣及通花大铁门(已失落)所构成,4根石立柱由大小两对排开,大小立柱的装饰语言多,有圆球和花盆作柱头装饰,且可看到几何线条的产生。在设计阶段,公园也因政局纷扰的原因而一波三折、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直到1920年才开始平整土地建造。建造过程中,因各方势力的掣肘,公园范围日渐地缩小,原计划的大礼堂、历史文物陈列馆、射击场、游乐场等设施皆被删去,未能如实建造,而喷水池也由6座减为1座,公园直到1921年后才竣工。
杨锡宗在设计完原广州第一公园后受陈炯明邀请前往漳州,被聘为漳州市政总工程师,专职规划,投入漳州市政改良工作,同时还被委任为石码工务局局长。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也由杨锡宗设计,始建于1912年,1921年杨锡宗回任“工务局”取缔课长兼技士时才陆续完工。早在杨锡宗设计原广州第一公园时,即受委托负责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后期规划及建筑设计。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纪功碑、黄花亭、龙柱、默池、四方池、碑廊等,入墓园正门牌坊(高13米,由林克明设计)是一道宽敞的墓道(长约300米),两旁种植苍翠高大、景列有序的松柏,行于墓道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墓道是一个缓慢高起的路径,尽头是居于方形墓台当中的烈士墓。方形墓台四周是通透的黑铸铁链,墓台内是一个由四角向中间攀升的缓坡面,显示一种高低层级的外部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让人的视觉形成对焦的观赏集中感。方形墓台中间是自由钟墓亭,杨锡宗在自由钟墓亭的设计中采用西方古典柱式的围合,顶部前端的三角石面饰有国民党党徽,中间则用石作的自由钟压顶,亭内立有“七十二烈士之墓”的尖形碑。方形墓台后方则是纪功坊,纪功坊上是72块(象征72位烈士)青石叠成的献石(纪功碑),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以及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名(纪念捐款墓园建设),顶部则屹立着石雕的自由女神像,象征着向往自由。纪功坊前端是西方古典柱式撑起的雨披,横额饰有“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章炳麟书写)。纪功坊皆是钢筋混凝土造,外墙面贴有景观石,前方饰有“浩气长存”四字,并设有3个门洞。门洞加上两侧坊边皆可通往后方的庭园,这是一个由矮丛和松柏构成的几何庭园,四周由白色的矮墙围合,墙内是花瓶式的栏杆,由后方庭园再往下走又到了另一个半圆形的室外平台。整个墓园,从墓园正门经由缓慢爬升的墓道到达方形墓台,由方形墓台两侧绕到纪功坊,经由纪功坊的门洞到达后方庭园,下了阶梯后到达半圆形室外平台,一气呵成、层级分明,是一个完整的墓园设计,或可说是一个景观设计。
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也由杨锡宗设计,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入口大门是一座罗马式的凯旋门,由花岗石砌筑,进门后往前走点就是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的墓道,长约300米,宽14米,墓道两侧有着将军墓、将士墓、先烈纪念馆、战士坟墓和航空纪念碑,陵园规模宏伟,布置严谨,庄重典雅,体现着抗战名将如史诗般的壮烈情怀和气概。墓道中间是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这是一座带有西方古典元素的题名碑,方柱体花岗岩石碑,顶部压檐下有雕饰。绕过题名碑往前走,即到达墓道尽头——半圆形纪念广场,是陵园的核心部分,由纪念碑和圆弧形柱廊组成。纪念碑有一根纪功柱,仿古罗马式图拉真凯旋柱(Trajan's Column),高约19米多,由大理石砌成,基座类似须弥座样式,且有着上下高低的层次性,镌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碑”,是李济深的题字。柱身仿爱奥尼克柱式,较长,上细下粗,柱身是半圆形的沟槽,而柱头上端有着浮雕,顶部则以圆球作装饰(原广州第一公园大门设计也是此手法),在纪功柱前则是一座十九路军战士的铜像,近黑色。纪功柱的“灰”与铜像的“黑”两相搭配突显一种高贵典雅之感,也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语言。而纪念碑后方的圆弧形柱廊由20多根仿古希腊神庙石柱环绕而成,两端则是仿古希腊神庙式的门亭,形式已简化,山墙上有浮雕,一端门亭的正面墙刻有林森撰写的“第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另一端门亭的正面墙则刻有胡汉民撰写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文。而圆弧形柱廊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消除了体块的厚重与沉闷,也塑造出一种庄严与肃穆之感,令人衍生出崇高与尊敬之意,体现自由之可贵与向往。
原(汉口)金城银行
原(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原(北京)大陆银行
原(上海)票据交换所
原(南京)东南大学科学馆
原(安徽)芜湖中国银行
庄俊是另一位以西方古典作为他早年主要设计倾向的建筑师,他的西方古典风格作品分布较广(上海、济南、哈尔滨、汉口、青岛等地都有),不像沈理源、杨锡宗只单独集中出现在某一地区(沈理源在天津,杨锡宗在广州),但庄俊的西方古典风格作品(独立执业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的出现晚于沈理源与杨锡宗,可是其实庄俊比沈理源与杨锡宗更早接触与进入到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和监造,这与清华有关。庄俊属于第二批“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0年,庄俊被派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是中国近代赴美学习建筑专业的第一人。1914年,庄俊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旋即被母校清华电召回国,任亨利•墨菲的助手,协助“清华”第一批(1914—1921)校园建设计划,庄俊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全校道路管网等设施的布置,以及部分教学用房、教职工与学生宿舍的设计和监造,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驻校建筑师,还担任部分英语教学工作。墨菲所负责的清华校园总体规划与四大建筑(大礼堂、体育馆、科学馆与图书馆)设计是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南北轴线布局,大礼堂的穹顶、铜门,加上红砖墙的使用,成为这一批建筑吸引眼球的焦点,体现出一种高贵、典雅、有纪念性的西方古典风格。这一批建筑1914年设计,1915年始建,1921年完工。庄俊由于与墨菲的合作,自然地承继此类风格,西方古典成为他独立执业后早年主要的设计倾向。
回国9年后,庄俊受清华委任,于1923年带领100多位学生赴美留学,他再次去美国高校(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修,也顺道对美国各地及欧洲各国进行参访与考察。1924年,庄俊回国,辞去清华教职。隔年,在上海创办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开始承揽项目,此时已接近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
原(上海)金城银行是庄俊的第一个项目,此项目是金城银行(1917年由银行家周作民在天津租界创办)在上海设立分行所建造的银行大楼,选址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对面的用地,1926年建成,是旧上海时期著名的银行大楼之一。此项目由庄俊与赍丰洋行联合设计,申泰兴记营造厂承建,原建4层,后加建2层(1940年),高近26米,占地面积1775平方米,建筑面积978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由于临街面,庄俊在设计上着重在解决光线的问题,他将营业部分及办公室等分配临马路,不需光线的库房与扶梯则置于中间,光线问题便得到解决。
西方古典是原(上海)金城银行的主要设计倾向,也是庄俊所熟练的设计操作。入口左右各一根的希腊多立克柱式,顶部为凿有装饰性的圆形图案(龙、凤、斧头),而正面两侧突出的方柱也将外墙分成3块,加上外墙面上局部带有巴洛克的装饰,细部雕刻与凿造,选用苏州金山石与意大利云石相互搭配,用料上的讲究,体现出一种厚实、庄重、对称的西方古典风格的精美与细致,从设计中可以看到庄俊对于风格与材料甚为专研与独到。虽然用料讲究,但在经济上仍得到控制,且当时物价较廉,所以实属一项较经济的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目选用苏州金山石,以及日后实践时的爱用国货,庄俊只为了支持当时初创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金城银行也成为当时旧上海时期,在华商中设计最为华丽贵气的一座银行建筑。在室内部分,营业厅、办公室、经理室与过道等等仍是西方古典的装修风格,而只有会客室却是中华古典风格的装修,反映出庄俊身为中国建筑师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原(上海)金城银行的建成让庄俊的设计能力得到了银行巨擘的欣赏、肯定与信任,交通银行便将哈尔滨、大连、济南、青岛、徐州等5地的分行交由庄俊来设计,他还设计了汉口金城银行、武汉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上海中南银行等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庄俊更是声名大噪,成为中国近代银行建筑设计的翘楚与代表性建筑师。而这一系列的银行建筑其风格皆是西方古典风格,大柱式、大柱廊、压檐、三角形山花、拱门窗等,以及庄重、华丽、贵气与讲究的氛围。
除了沈理源、杨锡宗与庄俊,有部分建筑师也尝试操作西方古典风格,但作品量不多,他们是基泰工程司的朱彬,“东南建筑”的过养默、吕彦直、黄锡霖,任职于“东南建筑”的杨锡镠,“华海建筑”的柳士英、朱士圭,中国工程司的阎子亨,李宗侃,关以舟,范文照与任职于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深,林克明。
朱彬是基泰工程司第二合伙人,是大老板关颂声的妹夫,长期负责管理公司财务有效控管、节约成本,并投资国外企业(美国电力和电话公司),为公司的财务保值。早年曾留美,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接受学院派教育——强调兼顾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培养。回国入股基泰工程司后(1924年),负责部分项目的设计主导,其中原(北京)大陆银行(1925年建成)、原(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1928年建成)皆体现西方古典风格。木斋图书馆呈“丁”字形,两面对称式布局,砖木结构,高2层。入口设于中间,上方有山墙及大圆顶,局部墙面与两侧窗面皆有西方古典装饰的元素。
“东南建筑”由过养默与吕彦直、黄锡霖于1921年在上海创办。过养默曾在美国多所高校学习深造,有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是一位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建筑师,回国执业后与人合伙创办建筑公司,旗下员工大部分皆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如黄元吉、杨锡镠、裘星远。所以,“东南建筑”是一所以土木工程背景出身所组成的建筑公司,但另一位合伙人吕彦直则是建筑专业出身,他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20世纪20年代起,“东南建筑”开始承接建筑业务,原(上海)票据交换所是“东南建筑”较早的项目。原(上海)票据交换所又可称之银行公会办公用房,业务仅面向华商的银行和钱庄,于是只请中国建筑师来设计。过养默受委托出任上海银行公会建筑师,负责第一家票据交换所(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的设计,而吕彦直、黄锡霖也参与其中。
原(上海)票据交换所始建于1924年,1925年建成投入使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5层,局部7层,占地面积为617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建筑的正立面中部为5开间的科林斯柱式与柱廊,柱式高达2层,设计上追求精细与匀称,也突显银行建筑的高贵与庄重,顶部女儿墙与局部墙面有着西方古典装饰的元素及假石饰面。建筑室内底层大厅为票据交换处,其他空间则为银行业务的办公用房,西方古典的装饰仍然环绕于室内,顶部有玻璃天棚。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西方古典的设计倾向,也利用西方古典的语汇所形构出的气派,来彰显在那个年代里的上海金融中心的存在感。
原(天津)南开中学范孙楼
原(南京)中央大学生物馆
原(上海)南京大戏院
毕业于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专科的杨锡镠,曾任职于“东南建筑”,任工程师一职。东南大学曾委托“东南建筑”负责学校总体规划设计,由吕彦直主导,而杨锡镠也参与其中,当时杨锡镠便负责原(南京)东南大学科学馆(今东南大学健雄院)的部分设计工作。
原(南京)东南大学科学馆原址曾是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1923年因火灾而烧毁,后受到捐助于1924年兴建新馆,1927年建成。此项目为砖混结构,高4层,两翼局部3层,有地下室,正立面入口处有一高大的雨棚,用4根西方古典的立柱支撑,两侧外墙面用西方古典方柱贴壁式的垂直分割,在二、三层用压檐作水平分割,局部墙面带有些许装饰,而立面上的开窗面则采用规矩的排列处理,带有点理性设计的意味。大门采用拱券形,屋顶为红砖的坡屋顶并建有5个老虎窗。建筑内部为对称式布局,用东西向内廊来串联内部空间,同样在局部墙面与转角间皆设计有西方古典的柱式装饰,地坪采用磨石子处理。
“华海建筑”由柳士英与王克生创办,刘敦桢稍晚加入,他们皆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是前后期的同学(王克生,1919年毕业;柳士英,1920年毕业;刘敦祯,1921年毕业)。之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华海建筑”业务进展不顺,柳士英于1923年从上海回到家乡苏州办学,而王克生、刘敦桢继续经营建筑业务。几年后,柳士英投入到苏州市政筹备工作,于1927年任苏州市市政工程筹备处工程师及首任工务局长。
1928年,朱士圭来到苏州,任苏州市工务局工程科科长(1928—1929),成为柳士英的下属,襄助苏州城市建设。之后,朱士圭于1929年任无锡市政工程筹备处工务科科长,后入(上海)华海公司建筑部,成为合伙人(1929年),与王克生共同经营业务。1930年,柳士英返回上海,与王克生、朱士圭一同重整“华海建筑”业务。这一时期,柳士英与朱士圭共同承接原(安徽)芜湖中国银行项目,是个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原(安徽)芜湖中国银行,3层高,达7米,砖混结构,内部为木结构,屋面灰瓦,有厚重坚固的石砌台基及4根爱奥尼克式柱廊,体量宏大。抗战时建筑被毁,1946年重建。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出身且又曾在天津万国函授学校建筑系勤学4年的阎子亨,于1925年创办亨大建筑公司,是跨土木与建筑两专业领域的建筑师,之后逐渐转往建筑领域发展。1928年阎子亨将亨大建筑公司更名为中国工程司。之后,阎子亨为母校设计了原(天津)南开中学范孙楼,于1929年建成,高3层,砖混结构,由过厅、大厅与内廊彼此串联着多个功能空间,而平台式屋顶可供户外集会与团体活动之用。大厅前设置一排西方古典柱列,两侧转角间是嵌墙方柱,柱子上方是挑檐式分割处理。外墙主要材料为红砖,局部水泥墙面,红白相间,给人一种西方古典风格的庄重与典雅之感,可以看出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倾向是阎子亨当时尝试的一条设计路线。1933年建成的原(天津)孙仲凯故居,也是这种风格,独立式住宅群的北楼,设置一排西方古典圆柱,外墙转角间是嵌墙方柱,顶部有三角形山花,顶层是挑檐处理与透花女儿墙,有外伸式阳台置钢铁栏杆。红砖仍是外墙主要材料,局部水泥墙,在色调上,红白相间的整体与范孙楼是相同的,仍是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倾向,但装饰比范孙楼要多且杂,装饰得有点碎,整体感没有范孙楼庄重。
曾留学法国的李宗侃回国后是(上海)大方建筑公司的从业人员,设计了原(南京)中央大学生物馆,于1929年建成。此项目也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大门南向,入口为4根爱奥尼克式柱子组成的柱廊,顶部有山花,线刻恐龙图案,门楣有浮雕图案。1957年扩建(杨廷宝设计),加两翼教室。
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科的关以舟,回国任(广州)汕头市港务局局长时设计了原(开平)赤坎关族图书馆。此项目由赤坎两大姓氏之一的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兴建,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为709.5平方米,高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一西式院门,铁门立柱为西方古典风格,柱头有装饰。入口大门有2根高约3米的科林斯柱式圆柱。二层有4根方柱贯穿二、三楼,方柱柱头有涡卷与缨络组成的装饰件,柱间有宝瓶栏杆,二、三楼有一内走廊,建筑顶部有一三角形山花,再上去是钟楼,此项目仍是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
范文照与赵深皆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是前后期同学。范文照回国工作数年后,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邀请赵深加入,原(上海)南京大戏院是两人合作的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采用西方柱式、尺度、比例、对称的内外空间构图语言,高大和比例匀称的古典柱廊与券门环绕在四周,柱头上有浮雕装饰。大厅环列16根古典大理石圆柱,色调庄重淡雅,内部则是舞台、乐池和宽敞的观众座椅区(分一、二层)。西方古典的操作手法对范文照和赵深来说在熟悉不过了,因他们皆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受学院派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建筑师。
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林克明,1929年任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委员会顾问工程师,并任(广州)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土木专科教授,参加了广州市府合署图案竞赛,获首奖,这一时期设计的原(广州)第一中学校舍也是个倾向于西方古典风格的设计,入口处有3个拱门,二层以上则由古典圆柱并列的方式构成。
西方古典兴起于20世纪10年代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日渐式微,起因是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兴起,部分建筑师投入到此浪潮中实践着。
The Chinese Classicism (I) :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Classical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classical for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s in China is earlier than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The western classical pratice began in the late 1910s, when th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s come back from the west directly introduce the design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classical style. Their completed work had reached quite a high level, mainly in the banking, educ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s are Shen liyuan, Yang Xizong, Zhuang Jun, Zhu 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