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总结《生物产业技术》创刊10周年

2015-03-02 10:55
合成生物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杂志期刊生物

回顾与总结《生物产业技术》创刊10周年

时光荏苒,《生物产业技术》杂志从2005年创刊至今,已走过10个春秋。在这十年里,《生物产业技术》从无到有、从翻译到自组稿,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编委及业界同仁的厚爱和支持,正是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有杂志今天逐步走上正轨的运转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1 十年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生物产业迅速崛起,国内众多专家都感到应有一本全国性的、覆盖生物技术产业的全过程的技术类杂志,为我国生物产业及技术的发展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的推动下,2005年9月《生物产业技术》应运而生。十年来,《生物产业技术》与我国生物产业共成长,见证了我国生物产业及技术研发的迅猛发展和崛起,也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十年来,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下,通过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生物产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在出版规模、时效性和稿件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经营状况也实现从前期投入到稳步增长的蜕变。辛苦的付出换回收获的喜悦,从2009年起,杂志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收录,2015年被中国知网收录, 201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主要工作

经过十年来的不断培育,杂志既不同于学术性较强的“学报”,又不同于一般科普性读物,逐渐形成了“聚焦生物产业,关注技术进步”的独特风格,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1 坚持专题策划,突出特色

杂志紧跟行业发展热点,多途径实施专题策划,2005年至今共策划出版了58个专题。例如,2009年全球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这场席卷全球的突发性疫情,成为众多机构角力的竞技场。杂志2010年02期“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回顾及展望”专题邀请了此次甲型H1N1流感“阻击战”的亲历者和相关权威专家从各方面进行解读,集中刊发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第一线的中国企业》、《流感病毒疫苗生产制备关键技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疫苗新技术》、《流感病毒诊断方法及试剂研究进展》4篇文章,全面剖析了国内科研院所、企业在抗击流感这一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又如2011年06期刊发的“微藻能源技术及产业化”专题,是由杂志的编委会主任曹竹安教授推荐的,邀请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元广教授负责组稿,从微藻固碳、微藻藻种培养、微藻生物反应器、微藻生物炼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这些专题的刊出进一步增强了杂志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性、参与性,推动了行业问题的解决,提升了杂志的行业影响力。

2.2 坚持为生物行业服务

作为生物技术领域唯一一本面向生物产业的杂志,自创办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于为生物行业服务。十年来,杂志始终立足生物产业,关注技术进步,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业生物产业、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等环节,宣传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布相关技术、生产、市场、产品等信息,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应该说,行业特色是行业期刊的生命。杂志拥有一批在业内和学界实力强劲的作者队伍,他们有的是行业管理部门领导,既熟悉行业,又高屋建瓴;有的在行业一线做实务,既实战经验丰富,又善于梳理总结;还有的同时在科研院所担任职务,既有宏大的国际视野,又有深厚的理论学养。杂志邀请这些行业知名专家撰稿,刊登生物产业发展及技术研发方面的述评和报告,增强杂志对生物行业的参与性和指导性。目前杂志约稿、组稿数量达到刊用数的60%以上。在结合国内实用技术的基础上,杂志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内容,一直与日经BP社的《日经生物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合作,以期把国外先进技术内容与企业经营理念介绍给业界同仁。十年来,杂志通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专家视点”、“企业战略”、“产业化技术”、“知识产权和投融资”、“技术讲座”、“产业园区”等栏目将生物行业发展理念、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予以推广,刊出了数百篇反映生物行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进展的文章,字里行间让我们同广大读者共同体会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前行之举、发展之路。

2.3 坚持依托编委办刊

《生物产业技术》自创刊至今共组建了三届编委会,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杨胜利院士和俸培宗名誉社长,编委会主任、编委会副主任分别为曹竹安教授、吴梧桐教授、李校堃教授、马延和研究员、谭天伟院士、周伟斌社长。他们为《生物产业技术》奉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生物产业技术》发展到今天,他们功不可没。杂志拥有多名院士在内的编委会,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及时总结上一阶段杂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并商讨下一阶段杂志的发展着力点,根据行业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刊策略,并实施由责任编委组稿和主任终审制度,充分发挥编委作为杂志重要智囊的作用。

第一届编委会

第二届编委会

第三届编委会

自2008年实行编委组稿以来,杂志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些知名专家不仅成为杂志提供稿源和审稿的主要力量,而且保证了杂志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前瞻性。2005~2015年杂志共刊登“人物访谈”栏目文章52篇,其中24篇邀请编委就热点话题做专访,情况如下:

“加强合成生物学研究 发展生物产业”——杨胜利

“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欧阳平凯

“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范云六

“工业生物过程: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谭天伟

“积极推进合成生物学研究”——张先恩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任志武

“食品生物技术产业及其发展潜力”——陈坚

“生物炼制与工业生物技术”——马延和

“发挥优势,规范管理,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国际化发展”——林敏

“李校堃谈我国生物医药”——李校堃

“生物技术的第四次浪潮:环境生物技术”——邢新会

“新医改使医药企业充满信心”——于明德

“应用创新技术,推动生物医药产品生产”——张嗣良

“生物能源发展前景看好”——刘德华

“揭开转基因食品的面纱”——罗云波

“积极研究新一代分子影像成像技术 发展高端医疗设备产业”——田捷

“发展蛋白质药物产业要依靠技术创新”——苏志国

“不能走‘寻常路’的生物治疗”——王小宁

“解读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石维忱

“合成生物学研究有助于发展先进生物制造”——陈国强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探析”——邵荣光

“加强转基因作物研究推进产业化进程”——朱祯

“强强联合 助推生物技术市场新发展”——段钢

“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蓬勃的生命力”——徐明波

2.4 坚持依托杂志平台开展会议活动

杂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研发、生产单位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各种行业论坛。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与化学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杂志承办的年度会议——生物产业技术研讨会自2007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这九次会议主题分别是“工业生物技术及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能源及生物质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工业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工业生物技术与低碳经济——酶制剂与生物催化”、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及大分子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生物能源及生物基产品产业化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生物基产品与绿色能源”以及“生物反应器与生物制药”,邀请到杨胜利院士、欧阳平凯院士、曹竹安教授、谭天伟院士、马树恒秘书长、马延和研究员、苏志国研究员、刘德华教授等知名专家及学者;叶冬柏等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夏盛、杜邦、青岛蔚蓝生物、河南天冠、GE、安捷伦、诚志、中粮、成都英德等企业的研究和管理人员到会议现场做专题报告。该系列会议为官产学研进行交流和探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现如今大量纷繁复杂的会议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杂志与清华大学合作承办了2010年国际生物工程前沿论坛;作为协办单位与河南省新乡市发展改革委共同举办了中国(新乡)生物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与青岛高新区共同举办了中国(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这些以期刊为平台开展的会议活动丰富和提升了杂志的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杂志建立作者队伍和信息渠道。

历届概况 精彩回顾

3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生物产业技术》杂志在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国生物产业及技术研发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距离,我刊也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困难之处:①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已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读者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方式的变化,杂志的发行量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在未来会继续呈现和扩大化发展。②定位宽泛,竞争力不强。杂志目前定位是综合技术类,面向整个生物产业,虽然每期都有侧重,但整体定位比较宽泛,从而导致读者群体不固定,作者资源也很分散。③缺乏优秀而稳定的稿源。期刊得以存在的基石是稿件,如何获得优秀而稳定的稿源,是当前杂志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杂志的稿源约60%来自于组稿,自投稿数量很少。如何有目的、多渠道获取产业发展相关的资讯,丰富杂志的内容,打造品牌,更好为生物产业服务,需要进一步探索。

如何更好地适应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要求,处理好纸质期刊与数字化期刊的关系;怎样进一步落实期刊转型定位,更好地将期刊内容与运营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实际上在拷问包括《生物产业技术》在内的诸多传统行业期刊。

4 今后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世纪,生物产业在未来的市场中将成为非常有活力的生长点,也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生物产业技术》在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中任重道远。为更好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及技术研发的发展,发挥杂志作为沟通政产学研的桥梁和窗口的作用。今后,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立足行业,形成特色。“十三五”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我国生物产业产学研结合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生物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期。杂志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把握好行业发展的历史契机,发挥媒体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在传播生物产业领域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多视角、多层面地报道分析生物前沿技术、产业发展、生物产业成果转化等热点问题方面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地创新一批好的品牌栏目,组织一些在行业里能够产生反响的稿件,并为不同的读者提供适应其需要的特色内容。②多渠道传播,扩大杂志影响力。在期刊传播渠道上,除了传统的纸质期刊发行之外,增加更多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如推出电子版、网络版,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内容得到更“广度”的传播。③多元化经营,发展高质量理事单位。充分利用期刊现有的版面资源、宣传平台,选择创新能力强、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单位、企业共同办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我国生物产业及技术研发的发展,我们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创新,做大做强,不断提升杂志的社会影响力。

■ 反馈服务编码 W3611

猜你喜欢
杂志期刊生物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第12话 完美生物
期刊问答
杂志介绍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