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①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2015-03-02 13:08高树仁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省部院校资源

高树仁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00034)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①
——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高树仁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00034)

行业划转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社会资本稀缺的困境,表现为宏观制度改革导致行业关系网络疏离,管理权限转移使多元主体参与缺少有效整合机制,投资主体的易位使来自行业的支撑弱化、支持减少。基于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制度设计与创新,有利于实现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集成利用、加强学校外部行业资本的拓展转化、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是解决当前行业划转院校的资源困境与发展瓶颈的重要实践模式。

行业划转院校;省部企共建;社会资本

行业划转院校是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在高等学校序列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据统计,从1993年开始至2004年间,原中央部委管理的571所院校中,有509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办高等教育的历史。[1]管理体制的变迁使得此类高校的办学模式遇到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解决行业划转院校的特色认同、职能定位、双重服务面向、省部协同机制、利益相关者权利保障、行业及区域发展适应性等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试点,其中就包括“建立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新机制,切实提升两个服务能力改革试点”。实践证明,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资本的跨界与转化,已构成了省部企共建机制的独特优越性,也成为有效解放行业划转院校学术生产力,实现办学效率、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内涵发展的行为逻辑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实践探索,是不断触及教育本质、发展规律和行业院校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制度反思。通过对行业划转院校实施省部企共建,搭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大学交织作用的“三螺旋”,以此作为社会资本的有形载体,有利于对当下行业划转院校发展中的诸多困境进行主动求解。

(一)社会资本稀缺: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资源境遇

当今社会,教育的外部环境已成为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改革措施的推行,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迫切需要教育领域内部和外部统筹研究、协同推进。[2]从社会资本角度来说,社会结构中大学与其他主体关系的强度,

是大学获取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学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越强,就越有可能获取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反之,关系越弱,大学的发展就越难以获得所需的、嵌入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种资本。行业划转院校与行业、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行业院校在依托行业管理和努力满足行业需要的过程中获得的行业属性的结果。然而,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束了许多原隶属于国家部委高等学校行业办学的历史。行业划转院校与原主管部门脱离了行政关联后,导致学校与行业间失去了相互依托的基础,来自行业的支撑弱化、支持减少。由于失去了国家部委的经费投入和办学上的直接指导,一些行业划转院校逐渐淡化了原有的行业色彩,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发展定位的调整使行业院校在行业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活动等的参与度不断下降,行业贡献率不断降低,行业话语权逐步缺失,并呈现被边缘化的现象。可以说,管理体制改革割裂了行业院校与原国家部委的社会关系网络,导致与相关行业社会关系的弱化,影响着行业划转院校在自我发展中获取外部社会资本的机会与路径。由于失去了原有的行业优势,进而加剧了行业划转院校的不利境况。

(二)社会资本输出:行业划转院校省部企共建的内在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划转院校与国家部委(企业)之间又面临着一次新的“由分到合”的变革,这次变革的核心是重新塑造合作共建的组织机制,实现高校与行业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这是一次新的制度形态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变革。实行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行业部委及中直企业重点支持的省部企共建机制,是新时期行业划转院校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行业企业是行业划转院校的发展之源,依托之本。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正是考虑了行业划转院校的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学校发展与行业需要的契合,在延伸行业特色优势,服务行业中寻求支持,实现行业相关性的有效连接。省部企共建制度的现实功能,是建立起一种以契约方式为基础,以社会资本输出为目标,能够有效回应行业划转院校资源困境的外部机制,重塑行业划转院校与行业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在明确责任、权利、义务的前提下,实现行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设备等的共享,促进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社会资本的有效流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特征表现为契约式社会资源输出、着眼于学校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积极培育行业学科优势、保持并发展与行业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动中的鲶鱼效应。显然,作为一项“以共建促发展”的制度设计,其旨在为行业院校提供各种必需的资金、项目、理念、制度、关系等社会资源,进而在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机共享和主动创生中,实现行业划转院校跨越式、内涵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省部企共建制度的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输出,这也是行业划转院校省部企共建制度的本质所在。

二、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的价值审视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制度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创新,既是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行业划转院校治理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探索的窗口,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一)建立行业资源有效流动的新渠道

将行业划转院校纳入省部企共建范畴,既呼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学校站在行业的制高点上获得持续的发展优势。行业作为划转院校办学的基础,也是其独具特色的重要根基。建立合作共建的新机制,解决与行业间关系疏离问题,始终是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省部企共建的最终目的是重构高校与行业的契合关系,加强高校与行业的互动联系,破解高校发展的资源困境以及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最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行业划转院校发展新机制。首先,从学校发展的利益关切来看,行业划转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充足的社会资源供给,以便为其有序运转与全面改进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泉。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机制开辟了国家部委以及中直企业向行业划转院校进行资金、项目等投入的新渠道,在加大共建力度的基础上,要以大学的资源优势为前提,以行业需求为着眼点,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源为纽带,在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优化

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模式,加快行业划转院校发展与建设步伐。其次,从制度发展的现实空间来看,省部企共建机制能够给予行业划转院校某些特殊的制度资源,实现基于行业性和相关性基础上整体提升行业划转院校竞争力、促进行业划转院校特色发展的目的。这一创新性制度的实施,能够为行业划转院校发展带来资金、项目、人才、信息以及更多的相关附带性资源。这些有形与无形社会资源的获取,对整合学校内部资源、拓展学校发展依托的行业社会资本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事实也证明,省部企共建制度的实施及其成效的取得,也必然要归因于省部企共建制度本身所带来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

(二)实现人才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新路径

育人职能的有效实施需要大学不断地与社会开展信息交流与双向反馈,进而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3]人才是行业划转院校凸显优势和特色的重要载体,构建有效的育人模式必然成为行业划转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既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又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当结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方面特点,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使学生成为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省部企共建是基于内生性需求的校企关系的联结、资源共享和质量改进的过程,内生性需求是这一制度关系建立的动力保证。[4]通过加强学校与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整合和搭建有利于行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平台,这既是省部企共建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行业资本和公共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实现其生产性和转换性的能动体现。如大连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组建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培养海洋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沈阳建筑大学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中建一局商务法务管理班,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约并实施订单式专业学习与实践等。这些省部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实践,有效地拓展了行业与高校间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新路径,为行业划转院校人才培养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平台的整合等都提供各类条件的保障,使行业划转院校真正成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三)促进管理制度生成与创新的新探索

由于行业划转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使命,因此省部企共建高校必须发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办学特色、目标定位、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从共建的角度进行新的探索,尝试与部委、企业等协同发展的各种新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及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5]省部企共建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协同作用,重点是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为行业院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实质体现为不同社会子系统下大学、政府、企业三个行为主体共生关系的建立、界面的融合和利益的让渡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育制度的阶段性调整,也需要教育价值的再选择。随着共建工作的深入和共建高校的快速发展,必将形成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划转院校合作共赢的新机制。而伴随政策调试与制度创新,行业划转院校在学校定位和战略选择方面也必然开启适度的渐进式变革,来保持大学对变化的制度环境和行业需求的适应力,如在学校治理模式方面,可考虑组建行业参与共建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模式,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有关业务活动,保证其按行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立项、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为省部企共建大学提供更多机会,在合作机制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双向交流,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作兼职教授,选派优秀教师到行业系统挂职交流,双方共享信息与资源等。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省部企共建过程的深化策略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探索过程。多种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化和再生产决定了省部企共建机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必须在多方面着力构筑改革的合力。因此,促进行业划转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省部企共建过程的深化,需要着力于实现教育资源的集聚内生、加强行业社会资本的拓展转化以及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

(一)实现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集聚内生

省部企共建机制必须解决好由外而内的制度设

计与行业划转院校系统内部制度执行的有机衔接,从学校层面着力凝聚改革共识,找准发展方向,汇聚发展合力,以保证省部企共建取得预期成效。行业划转院校要不断吸收和消化共建过程中输入的优质资源,实现学校内部资本的集聚内生与拓展转化,从而解放大学的学术生产力,实现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首先,行业划转院校要凸显共建特色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找准行业企业与大学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努力成为行业发展进步的动力中心,只有充分考虑到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才能有效解决国家部委、企业参与省部企共建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其次,行业划转院校要改变单元化运作的惯性思维,转向协同增效的思路,主动寻求与行业共存、共连、共享、共发展的战略导向;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把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际,[6]作为行业划转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再次,行业划转院校要主动构建协同发展的科技平台,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分层次推进,以面向行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主动追踪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在关涉行业核心技术、支撑行业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重大问题上增强话语权;[7]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向行业全面聚焦,统筹协调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集聚内生,实现学校的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

(二)加强学校外部行业资本的拓展转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因利益而生的外驱力比较强劲,而源于责任的内驱力明显不足。[8]这恰恰是省部企共建机制着力解决的问题。要形成推动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合力,必须建立政府、企业与大学的联动机制,重点是加强行业资本的拓展整合能力,关键是重建行业与学校的互动观照,根本是重塑行业院校的特色和行业品格。对于行业企业而言,要发挥大学在未来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业与大学的内部合作,真正将行业划转院校视为一种本体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支撑或所谓软实力。对于学校来说,应进一步争取中央部委(企业)对行业划转院校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承载外部社会资源、整合行业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以扩大共建效应,推进共建目标的政策化、资金化和项目化。探索行业划转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渠道,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在行业技术进步与学校自身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和研究院所、联合举办高新技术产业等,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将行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向行业特色高校倾斜,实现科技资源的开发共享。鼓励行业企业在大学设立以其命名的大学发展基金和校友助学基金,充分发挥行业划转院校校友资源在行业领域集中的优势,增加社会服务渠道,提升自筹资金的能力。事实表明,行业划转院校在发展中,加强学校外部社会资本的拓展外生,与企业形成一种互动、互利的联系机制,有利于拓展行业在资金、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与资助,这对于行业划转院校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行业划转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吸收和转化来自其他共建主体的行业资本和社会资源,也要以省部企共建制度为支撑,培育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互动多赢机制,提升行业划转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互动融合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宏观的全局性谋划与制度设计,也涉及许多事关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具体问题的破解,[9]不仅有校内各系统间教育资源的集聚内生,也有学校外部与共建主体间资本的拓展转化。因此,促进学校内外部资源的协同、互动与融合最为关键。只有在共建体系内部形成统一的目标、合理的关系、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省部企共建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才能通过统筹协调、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实现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社会资本的有效连接。划转之后的行业院校尽管走出了行业依托、行业管理的体制,但短期内无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附于行业主管部门的资源依赖惯性。面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联结出现的障碍,重建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已成为当前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通过新型的共建、联合和协作关系,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在衔接机制,有利于保障行业划转院校在外部社会资本获取能力方面的拓展,为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集聚与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行业划转院

校需要充分利用省部企共建制度性关系承载的优质社会资源,实施面向行业发展的资源整合战略,提升资源获取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能够在不断整合自身科研优势、提升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更多地吸收来自外部社会资本所蕴含的行业关系网络及其资源。政府要提供有利于省部企共建的外部环境,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学校与企业间要建立全通道式的深度融合模式,超越人、才、物的线性累加,致力于理念、文化、目标和价值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凝聚各方优势,形成发展合力。[10]行业划转院校要以长期性、稳定性的共建和利益一体化为契机,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鲜活的高等教育实践,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益、推进高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思路和举措,[11]为行业划转院校的改革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1]杨晨光.行业背景:特色型高校最明显优势[N].中国教育报,2009-01-02.

[2]张福昌.关于深化省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

[3]解德渤.大学“第四职能”的生发逻辑与结构分析:大学组织特性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4,(3):104.

[4]张源源,刘善槐,邬志辉.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逻辑、现实冲突与未来走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4,(9):54-58.

[5]周倩.新型省部共建高校模式的发展取向与职能发挥[J].现代教育管理,2012,(8):59.

[6]孙明英,冯增俊.知识生产视域下大学服务社会模式变迁[J].现代教育管理,2014,(3):20.

[7]高树仁.行业院校特色化发展态势与战略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28.

[8]刘国瑞,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2):16.

[9]刘国瑞,王少媛.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4):1-7.

[10]刘剑.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创新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3,(5):43.

[11]钟秉林.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4,(1):3.

(责任编辑:于 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Focus on 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of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 Made by Provin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s:The Value Analysis and Practi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GAO Shuren
(Liao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It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linkage mechanism among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for provinces,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collectively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improv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This institution is also a practical mod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reform of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As a reasonable choice of the superiority of“collective construc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this mechanism is a process of optimizing,integrating,internalizing and producing variety of resources.It is necessary for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the expans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resource and social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ransferred universities of industries;collective construction;social capital

G649.21

A

1674-5485(2015)04-0056-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省部企共建制度对行业划转院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EIA140421);辽宁教育研究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行业划转院校省部共建现状调查及推进策略研究”(YYB1206)。

高树仁(1981-),男,辽宁沈阳人,辽宁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教育规划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省部院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合理膳食行动省部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4个涉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认定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