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卞康斌
强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在反思自我的超越过程中不断体悟、健康成长。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更要在教学中融合较强的趣味性。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要想实现生活化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这一个“点”,带动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的“面”。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生活元素,创生出与生活充分链接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体验。
喜爱玩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应有的享用休息和玩耍的自由和时间。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出与其年龄契合的游戏活动,并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提升生命自觉,获取理性认知。
如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教师并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将学生带出教室,走上操场,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表现自己业余生活的真实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充分释放,很多学生展现出在课堂中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当学生再次走进课堂后,他们对业余生活的选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小学生的自主知觉情绪较为鲜明,他们的注意力常常被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这就决定了学生要想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在生活资源的浸润下,实现课堂与现实生活衔接。
如教学《食物的来源》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小麦如何制作出面包的过程,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出现的顺序图,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一次面包制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丧失了兴趣,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只有产生强烈的情感欲望,才能积极而主动投入到活动中。
如教学《春节与圣诞》时,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储备:怎么会有春节的?过春节时,全国都具有的共同习俗有哪些?介绍某个地方是如何过春节的?面对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向家长了解,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与友好学校“手拉手”的同学进行书信沟通,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源。这就为课堂交流储备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落实,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正所谓“小中见大”,往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体现现象的本质。在思品教学中,学生对于道理的甄别并非难事,但事实上是很多学生讲起道理信口开河、高谈阔论,而一旦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却口是心非,成了名副其实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窘境呢?笔者认为,将相应的道理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对应的小事改变学生的行为。
如在学校中我发现班上有些学生用完水之后常常忘记关上水龙头。教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训斥,而是利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浪费水的行为,并让学生探讨不关水龙头的危害。从此以后,学生的这一现象就得到有效的改观。
这个案例,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小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让学生在明理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为思品课堂教学服务。”这就为思品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高效链接奠定了技术手段的基础。多媒体技术手段就能在思品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这样的认知情境,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益。
如教学《隔海相望》这一课时,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台湾的风光、人情、资源的图片,学生在欣赏形式多样的图片资源时,对台湾形成了自己的感知理解。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条件,在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更形成了心灵的认知体验,教学效益鲜明。
思品与生活息息相关,唯有引入生活资源,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思品教学效益才能得到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