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县实验小学苏州路校区(224400) 姜宝兰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颇深,盲目、无目的的提问,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还会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思维空间,曲解知识内容。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课堂提问艺术更加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特别是在语文这种文字性、沟通性比较强的课堂上。
新课改一直倡导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创设和谐的师生对话情境。近年来,随着课程的改革,语文课堂上的提问不再是单纯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手段,而是升级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纽带。“有好的问题才能有好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课堂提问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提问的问题接受课本内容,比直接地接触教材知识要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提问是一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灌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创新,开阔视野。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重轻,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能将提问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导致课堂上教师抛出的问题“有去无回”。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问,提出的问题有量无质。问题多,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也多,但教师往往又迫于时间的限制,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还有些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过于主观,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导致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思维混乱,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字词等知识内容都有一定的连贯性,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运用“温故知新”的手段来展开教学。“温故”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提问的过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课文。比如:“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不久前学过的《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以及上学期学过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两篇课文?哪位同学能概述一下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课文进行回忆之后,教师又紧接着提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的标题与之前的两篇文章的标题很相似,讲的都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那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与之前的两篇课文相比有什么异同?”这样循循善诱,教师很自然地就将学生引到《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课文的对比中,学生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教师的提问都是根据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为目的来设置的,有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更牢固。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古诗的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怜”的意思;在“应怜”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学生“小扣”的意思,并试探学生知不知道“应怜”与“小扣”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自然就明白在翻译“应怜”与“小扣”的时候,要注意两者的联系,将古诗合理地翻译出来。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问的目的之一,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保证提问的效果。例如,简单的问题可以留5秒的时间,稍微复杂点的可以留15秒,水平较高、较深入的问题则可以留出学生讨论的时间。根据调查,经过思考,学生的回答会更准确,表达会更流畅。另外,在学生做出回答之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评价,最好是进行夸奖,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项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