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怎样帮助低年级学生发展“数感”

2015-03-02 00:19:52姜明霞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数感动手情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0-082

吕世虎教授指出:“‘数感’是对数的感悟。‘感悟’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既含有感知的成分又含有思维的成分。”低年级是发展数感的关键期,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培养“数感”

学生对数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在学生认数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如教学“认识1~10各数”时,出示情境图后,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用语言叙述从图中看到的物体——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扇门等,它们都是一个,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数。学生经历了计数器上的“1”是众多生活中“1”的概括过程,从而建立“1”的概念表象。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1”。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手机上有“1”,尺子上有“1”,门牌上有“1”,电梯上有“1”……学生直观体会了“1”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形成“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逐步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感觉、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如教学“连加、连减”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妈妈给你10元钱,请你用这10元钱去超市购买自己想买的食品。火腿肠、果冻、面包、蛋糕、饮料、薯条的单价分别为3元、4元、1元、3元、3元、5元。根据自己的爱好独立设计购物方案。”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如,让学生感受100米走多少步,用多少时间;到超市去看看、掂掂各种蔬菜和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增强“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来形成数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体会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认读11~20各数和写11~20各数已基本掌握,但对于11~20各数的组成不太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要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抽象内化。因此,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了12、14、17之后,再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怎样摆其他的数,然后跟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的数是几。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11~20各数组成的模型,达到有序操作、逐步抽象的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组成。

四、在运用估算能力中,提升“数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

如教学“加法估算”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1)班有男生19人,女生28人,每人发一本故事书,50本够吗?

根据问题知道要先算出:“一共多少人?”在讨论算法时,学生出现以下算法。

算法一:10+20=30,9+8=17,30+17=47。

算法二:19+20=39,39+8=47。

算法三:不用算19+28,因为男同学比20少,女同学比30少,30加20等于50,所以50本书够了。

我引导大家尝试算法“把19看作20,20+28=48,20 比19多1,所以48要减1,男女总数是47。”学生马上提出了另一种类似算法“19+30=49,49-2=47”。这个过程已充分显现了学生的估算经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估算的优势。

总之,学生的“数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着眼,为学生铺“路”搭“桥”,着力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捕捉、操作、估算等活动,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感动手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也来动手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动手演示找错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