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樊玉芬,刘 琳, 匡彦蓓,刘晓风
(1. 甘肃银河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张掖 734000, 2.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3.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0)
黄参多糖的提取及其活性的测定
文 / 樊玉芬1,刘 琳2, 匡彦蓓3,刘晓风2
(1. 甘肃银河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张掖 734000, 2.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3.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0)
本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黄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 1∶20 g/mL,提取温度 80℃,浸提时间 60min,浸提2次,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30.0%。
黄参多糖;水提醇沉;苯酚-硫酸法
黄参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蛋白质、多糖、类胡萝卜素和氨基酸含量丰富,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1,2]。黄参多糖是黄参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3]。本实验对黄参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参多糖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4,5]。本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并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6]。
1.1 试验材料
黄参(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1.2 方法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611.2mg,置于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611.2 mg/L的葡萄糖溶液。再精密吸取此溶液15 mL定容至25 mL,即得366.72mg/L的对照品溶液。
1.2.2 标准曲线的制作
精密吸取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0, 0.3,0.6,0.9,1.2,1.5,1.8mL,分别置于25 mL比色管中,体积不足2 mL的用蒸馏水补足至2 mL,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溶液1 mL,浓硫酸3 mL,摇匀,置于沸水中加热15 min,取出,放置于冷水冷却5min,取出,于49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以葡萄糖的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A=0.0047c-0.1025,R=0.9993。结果表明葡萄糖在55.008-330.048mg/L之间线性关系好。
1.2.3 黄参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取产地为张掖的黄参样品,经60℃烘干,粉碎后,过3号筛,再于60℃烘干至恒重,精密称取黄参粉末209纸包好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经石油醚回流提取脱脂、色素2次(3 h,3h),弃去提取液,药渣挥去溶媒后,经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4h,4h)。药渣挥去溶媒后,加蒸馏水经100℃水浴提取3次(250mL,200mL,200mL),每次2h,合并药液,抽滤浓缩后,用Sevage法离心脱蛋白(3000r/min),得多糖液,装入半透膜,滴水透析24h,加入无水乙醇使乙醇质量分数达到80%,放置24h(4℃冰箱中),取出离心(3000r/min)得多糖沉淀,再用丙酮、氯仿及无水乙醇洗涤2次,定容至100 mL。
1.2.4 黄参多糖的测定
取样品溶液2mL,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溶液1mL,浓硫酸3mL,摇匀,置于沸水中加热15min,取出,放置于冷水冷却5min,取出,于49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不同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表1 不同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料液比为1:20时多糖提取率最高,所以选取料液比1:20。
2.1.2 不同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表2 不同提取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浸提温度为80℃时多糖提取率最高,所以选取浸提温度为80℃。
2.1.3 不同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表3 不同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浸提时间为60min时多糖提取率最高,所以选取浸提时间为60min。
2.2 正交试验结果
表4 多糖提取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表5 正交试验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参多糖提取的最佳组合水平为A1B2C2,即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min,经实验得知在此组合下黄参多糖为30.0%。极差R的大小决定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RB>RC>RA,即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
黄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 1∶20 g/mL,提取温度 80℃,浸提时间 60min,浸提2次,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 30.0%。黄参多糖也被视为极具开发利用潜力和应用前景的多糖之一,但目前对黄参多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其提取纯化工艺和简单的抗氧化方面及药理活性方面,而对其修饰工艺方法及修饰后产物的活性研究未见报道,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1] 阚建全主编.食品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李云雁主编.食品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陈叶,陈天仁,罗光宏.黄参营养价值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J].食品科技,2003 (11):96-100.
[4] 李勇.生物活性肽研究现况和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1):3-9.
[5] 郝果,田呈瑞.黄参的研究发展现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9):82-86.
[6]扶庆权,华春,周峰,周泉澄.正交实验法优化马兰头叶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2012,33(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