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分析

2015-03-01 02:20沈志强方江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碳循环碳库土壤有机

沈志强,卢 杰,方江平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分析

沈志强,卢 杰*,方江平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190篇。其中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占28.42%。按不同年份发文量,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按不同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6篇的有2人,占6.32%。从作者机构分布看,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占51.05%。从文献的研究层次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文量最多,占91.58%。

土壤碳循环;文献计量学;文献分析;分类统计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最重要的过程之一[1]。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最可能的未知碳汇所在地[2]。土壤碳库是陆地碳循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4]。土壤碳包括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由于无机碳库更新的周期比较长,更新周期约为8 500年,所以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土壤有机碳库[5]。全球土壤有机碳储积量(1 500~2 500 PgC)是陆地植被碳库(650 PgC)的3倍、大气碳库(750 PgC)的2倍[6-9]。由于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其稳定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9-13]。关于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如何,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14]。鉴于此,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2004~2013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中,以“土壤碳循环”为主题[15],检索出2004~2013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包括文献综述、学术论文和论文集等)共计190篇。

1.2 研究方法为了分析文献作者、作者所在的机构以及研究内容等的分布情况,笔者利用统计学中的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并且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使用Excel相关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第一作者的发文及其所属机构

2.1.1不同第一作者的发文量。作者的发文量能够反映作者在土壤碳循环方面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及其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最多的为6篇,有2人,占6.32%。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连贯性比较差。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次,专门从事土壤碳循环方面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较少,并且其工作没有很强的延续性。

2.1.2文献作者的所属机构。在所检索到的190篇文章中,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共计97篇,占51.05%。其中,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最多,达35篇,占18.42%;其次是南京农业大学,16篇,占8.42%;第三是南京林业大学,14篇,占7.37%(图1)。这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机构和院所分布极不均衡,中国科学院发文独自领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作者分布比较集中,但是其他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分布则相对分散。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学科牵头作用的带领下,培养和扶持更多土壤碳循环研究领域的人才,缩小各院所、机构之间的差距,使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人才在各个区域能够均衡的分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土壤碳循环研究在各个研究机构及不同区域之间均衡、全面、健康的发展。

图1 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2.2 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2004~2013年,发表关于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文献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8种,其载文量之和占文献总量的28.42%。可以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在各个期刊的分布比较集中,在所集中分布的期刊中,《生态学报》和《生态环境学报》的载文量最多,达到17篇,占文献总量的8.95%,这说明土壤碳循环研究与生态学科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

2.3 不同年份的发文量从图2可知,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是2004年的6.1倍。并且从2007年开始,有关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文献量开始不断的增长,这说明土壤碳循环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虽然2013比2012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土壤碳循环为研究对象,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图1 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的发文状况

2.4 不同类别的文章量2004~2013年,在所搜集到的190篇文献中,文献综述发文量103篇,占54.21%;研究性论文发文量87篇(其中学术论文发文量75篇,占39.47%;论文集发文量12篇,占6.32%),占45.79%。这说明,我国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发文量的类别主要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性论文。

2.5 文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5.1研究对象。从文献的研究对象来看,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农田、森林、湿地、草地、城市和其他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统计发现,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70篇,占36.84%;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57篇,占30.00%;研究湿地系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16篇,占8.42%;研究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最少,两者共计8篇,占4.21%;研究其他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39篇,占20.53%。可以看出,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两者的研究文献共127篇,占66.84%,这说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对于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则较少(图3)。

图3 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的不同研究对象比例

图4 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不同研究内容比例

2.5.2研究内容。从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在所检索到的190篇我国碳循环研究文献中,属于研究土壤碳储量(包括土壤有机碳含量80篇、碳汇、土壤碳密度等)的文献有109篇,达57.37%;属于研究土壤碳排放通量(包括对土壤呼吸研究36篇、土壤CO224篇、碳源以及土壤向空气中排碳的速率的研究)的文献有48篇,占25.26%;研究其他内容的文献有33篇(包括7篇研究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献),占17.37%。一方面,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土壤碳储量(特别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的研究)和土壤碳排放通量研究(主要是对土壤呼吸方面的研究)这两方面,而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则较为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以及对土壤CO2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较侧重于应用研究,而对碳循环基础理论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同位素技术应用的研究很有限(图4)。

3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以及对土壤CO2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土壤碳循环中应用的研究更少。研究对象广泛性不足,主要集中在对农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而对湿地、草地、城市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则较少,不利于我国对土壤碳循环研究长久的健康的发展。研究机构相对过于集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占了文献总量的34.21%。研究人员相对较为分散,并且研究的延续性比较差,大部分的学者对于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对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变暖以及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最大瓶颈。期待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注重对碳循环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的研究。

[1] 康博文,刘建军,党坤良,等.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5):759-764.

[2] 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2-124.

[3] 李玉宁,王关玉,李伟.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J].地学前缘,2002,9(2):351-357.

[4]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26(2):278-285.

[5]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等.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J].干旱区地理,2011,34(4):614-620.

[6] KUMAR R,PANDEY S,PANDEY A.Plant roo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J].Current Science,2006,91:885-890.

[7]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等.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41(5):687-699.

[8] 叶红,黎慧娟.城市土壤碳循环特征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1134-1138.

[9] 邵景安,唐晓红,魏朝富,等.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4434-4442.

[10] 宋长春,王毅勇.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报,2006,17(4):625-629.

[11] 唐晓红,邵景安,黄雪夏,等.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土壤学报,2007,44(2):235-243.

[12] 刘守龙,童成立,张文菊,等.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118-125.

[13] 李峰卿,王兵,牛香.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3(3):317-322.

[14] 周松文,方江平,李永霞.2001-2011年我国森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文献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37-139.

[15] 冯磊,方江平.2002-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期刊文献分析[J].绿色科技,2014(2):1-5.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in Soil Carbon Cycle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4-2013

SHEN Zh-qiang, LU Jie*,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Tibet University, Linzhi, Tibet 860000)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soil carbon cycle research in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soil carbon cycle from 2004 to 2013 were analyzed by bibliometric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distribution of 190 papers in different journals, there were 8 kinds of journals which published literature above 5, accounting for 28.42%. Issued in different years, the amount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2004 was the least, only 7; up to 2012, 43. Different authors of published papers, less than three is the largest part, accounting for 72.11%; 4 people have three articles published, accounting for 6.32%; 7 people have 4-5 articles, accounting for 15.26%; Number up to 2 people, 6 papers, accounting for 6.32%. Author distribution, in 190 articles collected, 7 agencies published papers more than or equal to 5, accounting for 51.05%. The research level is mostly on basic and applied basic research, accounting for 91.58%.

Soil carbon cycle; Bibliometrics; Literature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13BAC04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61033);西藏特色农牧资源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高原生态)。

沈志强(1989-),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原生态系统生态。*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原植物生态与植物保护研究。

2014-12-15

S-058;X 2;S 15

A

0517-6611(2015)04-347-02

猜你喜欢
碳循环碳库土壤有机
食物网与碳循环
长期定位试验下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的碳库管理指数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
土壤有机碳转化研究及其进展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多措并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AMDIS在土壤有机污染物鉴别中表征性统计量的探究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碳库管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