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现实”,制定有效教学策略

2015-03-01 08:18江苏海安县明道小学226600袁文斌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石块两位数硬币

江苏海安县明道小学(226600) 袁文斌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本质的问题,即成人认知与儿童认知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想问题,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儿童的内心世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具备儿童视野,尊重儿童现实,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理解感悟去纵深。

一、尊重儿童的模糊认知,运用比较策略

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从已有知识体系出发,得出一个理想化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科学,则不在学生的考虑范围。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尊重学生原先的模糊认知,并运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最佳方案。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面对情境中抽象出来的“12×28”,有的学生将12拆成6乘2,用28乘6等于168,再乘2得出336;有的学生将12拆成10加2,用28乘10得出280,28乘2得出56,然后相加得出336;等等。从儿童的思考角度出发,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为下面的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做铺垫。所以,在肯定学生思路和方法正确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变换成“13×23”,学生自觉选用了将13拆成10加3或者将23拆成20加3的方法。其后,我引导学生比较这样两道两位数乘法,让学生探索其中不同之处。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两位数都能拆成两个一位数的乘积,但是所有的两位数都能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之和。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学生就有了框架,有了认知基础。足见在学生认知模糊时运用比较的策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高低优劣,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二、尊重学生的认知障碍,运用直观策略

有些成人一望而知的东西,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学生的经历不够,想象能力尚有欠缺,这些因素都形成了认知障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直观地面对问题,经历直观的探索过程,并累积必要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小军抛两枚硬币来决定胜负,如果落地后硬币朝上的面是相同的则小明胜,如果朝上的面不同则小军胜,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不公平,他们认为两枚硬币朝上的面相同分为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两种,而朝上的面不同只是一正一反而已。当然,也是少数学生有疑问,感觉一正一反的情形也分两种,即“一号正二号反和二号正一号反”这两种不同情形。面对学生思维的混乱,单纯以理论的方式来讲给学生听恐怕效果不会理想,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易混的基数与序数的问题。因此面对这个问题,我找来一新一旧两枚硬币,实际来抛一抛,请学生详细记录硬币落地后的情况,通过多次的实际演示,学生发现这一正一反确实存在两种情况。之所以能突破这个思维瓶颈,因为直观形象提供给学生思维的抓手,新旧两种不同硬币直接冲击了学生固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新的硬币正面朝上旧的硬币背面朝上和新的硬币背面朝上旧的硬币正面朝上是不同的。

三、尊重儿童的浅表认知,运用优化策略

由于固化思维的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遵循原有的方法,导致学生的认知总是停留在浅表的程度,喜欢用繁杂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要以微观定格的方式探析学生方法背后的思路,用“对中选优”的策略引导学生更灵动地解决问题。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和12厘米,容器中原有6厘米的水,现在往容器中放入一个石块,水面上升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不少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用“20×15×6”和“20×15×9”分别求出原来的体积和现在的体积,再用减法求出石块的体积。这个方法并无不可,但是细细思索这样的方法,感觉学生的思路比较单一,方法固化了。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画图分析这种方法的原理,得出结论:水面之所以上升是因为往水中放入了一个石块,石块的体积等于两次体积之差,而体积之差就是上升的水的体积,所以可以直接用20×15×3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比较两种方法,学生发现新方法简单直接。经历了这样的比较,方法优化了,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优化思维会自然地调动上来。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由模糊到清晰,有浅表到深入。在学生的认知现实基础上,教师要有“对症下药”的能力,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流畅地发展,走向高效学习的道路。

猜你喜欢
石块两位数硬币
巧算两位数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没有风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翻石块
补缺口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
两位数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