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突破学生的“隐形误区”

2015-03-01 08:18江苏泰州市许庄中心小学225300徐秋霞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列式隐形乘法

江苏泰州市许庄中心小学(225300) 徐秋霞

学生学习数学经常会犯一些看似无心的错误,很多教师将这些错误归结为学生粗心大意,其实不然。表面上看,是学生看错了加法和减法,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其实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着一个思维暗示,正是这个暗示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可见,在学生错误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隐形的思维误区。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一误区呢?

一、运用对比,突破形同质异误区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对形似题屡屡犯错,主要原因是学生没真正认识到形似题的本质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策略,将一些容易混淆的习题综合起来进行集中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体会不同题目所适用的不同范畴,从而避免计算错误。

例如,在口算乘法训练中,学生常会对类似18×6、16×8的计算题弄混淆。为此,我特意了安排了类似的题组让学生进行练习,如 8×5、19×8、16×5、15×8、18×9、15×6等。在进行简便计算时,由于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即易受到“见到25就找4,见到125就找8”的干扰,所以我特意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让学生展开对比训练:2.85-0.35×4、98+27×8、(2.85-0.35)×4、(98+27)×8。另外,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学生常将a×b+a×c变形为 a÷b+a÷c,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2÷0.4+12÷0.2、15÷3+15÷5、12÷(0.4+0.2)、15÷(3+5)。通过对题目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有助于学生加深题目的对比和区别,由此排除原有思维的干扰,进行有序思考,有效克服了形同质异所造成的“隐形误区”。

二、运用对比,突破概念模糊误区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灵活度欠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而后会习惯性地继续使用这一定式,陷入概念模糊的“隐形误区”。为此,教师要巧用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明晰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学分数概念后,我出示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长3米的木棍,截掉米,还剩多少米?”大多数学生看到分数,就产生了习惯性思维,认为这表示是将棍子的截掉,因而列式为。其实,这是学生对的概念产生了混淆。为此,我教学时设置以下对比题组:“(1)一根木棍长3米,截掉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木棍长3米,截掉,还剩多少米?(3)一根木棍长3米,截掉之后再截掉米,还剩多少米?”学生由此发现:题目(1)中的是一个长度,这样列式就很简单,即(米);题目(2)中的是一个分数,列式为题目(3)中则更为复杂,有两个,前者是一个分数,后者是一个长度,列式为通过以上训练,教师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有针对性地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能够深入地理解概念的本质,有效突破错误认知所带来的干扰。

三、运用对比,突破思维僵化误区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师的强化训练,学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一些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形成依赖,忽略特定的数学情境,一味按照之前的思路进行思考,导致思维僵化。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比训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僵化带来的困扰。

例如,学习“加法和乘法”时,学生产生一种僵化古板的数学意识,认为求“比什么多”就要用加法,求“比什么少”就要用减法,求“是几倍”就要用乘法。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对比题组:“(1)食堂采购鸡210只,鸭比鸡的2倍还多100只,食堂采购了多少只鸭?(2)食堂采购鸡210只,比鸭的2倍还多100只,食堂采购了多少只鸭?”学生通过对这两道习题的对比后发现:题目(1)与题目(2)中鸡和鸭的数量关系是不同的,前者是鸭比鸡多,后者是鸡比鸭多,因此解法自然不同,分别列式为 210×2+100=520(只)、(210-100)÷2=55(只)。通过以上对比练习,学生认识到,求“比什么多”不一定要用加法、求“是几倍”不一定要用乘法,而是要根据具体问题分析具体的数量关系,由此确定解题的思路,最终实现对问题的正确解答。这样教学,突破了思维僵化造成的干扰,使学生找到了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对比训练,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突破“隐形误区”,提升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

猜你喜欢
列式隐形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隐形人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每筐多装多少
“0感无暇” 隐形妆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