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永福县永富小学(541809) 罗祖芳
所谓兴趣,即人们积极地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创新等学习品质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多元激趣,让学生学得无比快乐、酣畅淋漓。
著名教育家马丁·加德纳曾说过:“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或者在那些呆板的教师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其他东西。”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活泼爱动、天性好奇,课堂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话,学生很容易被教室里其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进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为此,我常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数学思维,是课堂多元激趣的一把利刃。
例如,教学“大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发现班里不少学生已经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按照传统的教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讲授,学生一定会有“吃剩饭”的感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我‘组’最快”的游戏活动:每个小组最多9名成员,其中8名表演者,1名报数员,每组都有多张0~9不同的数字卡片;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后,报数员把它读出来,看哪一组的组员能够迅速地手持数字卡片,在讲台前“组”成正确的数字。如出示数字30040000,读数员读得正确,即三千零四万,其他学生知道在4的后面补上4个0,却往往忽略了数字3、4之间应有2个0。这时只见一名学生手持0的卡片,迅速地往中间一插,便汇报老师“我‘组’完成”,引来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顺利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他们懂得要相互谦让,这是我教学之前没有料到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以“演”的方式将数学还原于课堂上,无疑可以使学生充分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我常采取“演”“讲”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我把“832”改成了“14”,然后让14名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表演,再让一名学生进行现场讲解。“讲解员”让同学们按照个头高低的顺序排好队,高个儿的先走,3人一批,分4批走,最后余下两名同学。这样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对余数有了深刻的认识,就是余下来的两名同学。同时,“讲解员”非常机灵,对余下来的两名同学说:“好好锻炼,长高个儿后,才能去天文馆!”……课堂教学中,“演”配合着“讲”,既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赋予于数学知识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其原因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常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领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把许多废旧的年历、台历、日历本等发给学生一人一本,让他们相互合作、观察、思考,从中自主发现知识。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急切地想说出自己的发现。“老师,每年都是12个月,每个月不是30天,就是31天!”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对,我的日历中2月份是28天。”“啊,我的日历中2月份是29天,不会是我的日历出错了吧?”……学生从教材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由于是他们自主发现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同时,学生还主动通过网络探究关于农历、地球公转等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求知品质与学习方法,令人深感欣慰。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创新的课程模式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其实,归根结底,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规律,多元激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