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应对之策

2015-03-01 23:45张锦华
新闻爱好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网络文学文学作品

□张锦华

全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应对之策

□张锦华

我国的文学期刊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在全媒体时代,数字阅读渐成趋势,文学期刊面临着网络文学的巨大冲击,经营模式落后,逐渐失去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文学期刊的数字出版要以编辑为中心,准确选择网络传播平台,建设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保证文学质量,探索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力争在媒介融合时代有所作为。

媒介融合;文学期刊;数字出版;文学编辑

文学是人类精神自我描述的重要方式,文学作品不仅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宝贵的精神属性,真正能够代表文学发展水平的,是具有思想深度、深刻反映人类自身、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作品。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是以刊登文学作品为主的纸质刊物,是原创文学作品快捷的传播平台。文学期刊对当代文学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期刊发展的黄金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出现了很多发行量上百万的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十月》《收获》等。以这些期刊为传播平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青年作家。经过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文学期刊经历寒冬,目前仅有800多种文学期刊,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0%。大量的文学期刊难以为继,被迫改刊或终刊,很多继续出版的文学期刊也大多依靠政府扶持艰难度日,文学期刊的读者越来越少,它已经不再是发掘文学新人的主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智能手机等带领人类进入移动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凸显。那些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似乎已经和当年发掘他们的文学期刊一样,逐渐被人们遗忘。而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网络作家人数众多,读者更是不计其数。网络文学由于诞生于网络,具有和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作品意义扁平化,缺乏立体深度感,低俗化倾向明显。[1]因此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学,要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文学期刊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勇于坚守文学尤其是纯文学的阵地。但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成为趋势,文学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一、数字化阅读方式逐渐为读者所接受

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发布的《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分别为44.4%和41.9%,增幅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2]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期刊的人均阅读量比2012年的6.56期下降了1.05期。

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连年下滑说明虽然数字化阅读正在成为阅读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字化阅读产品都受欢迎,期刊这种传播媒介,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阅读产品,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二、网络文学繁荣,吸引大量读者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网络兴起的,网络文学与文学期刊定期出版发行不同,网络作家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更新作品,读者免费或者付费阅读。由于网络平台发表作品门槛较低,作者能够实时更新,读者阅读方便,因此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在网络上发表其作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的读者市场也已形成。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2.89亿,网民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5.8%,近一半网民正在阅读网络文学。从产业规模上看,2013年网络文学收入规模达到46.3亿元,预计2015年将突破70亿元。[3]

2015年1月,腾讯宣布正式成立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网络文学品牌。阅文集团成立后,将占据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而此前阅文集团联席CEO吴文辉在2014网络文学行业峰会上表示,腾讯文学的发展方向为“全阅读生态”。这意味着,中国网络文学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扩大。

三、文学期刊经营模式落后,作者和读者大量流失

目前文学期刊也开始了数字化的尝试,但由于经营理念落后以及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大多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免费发布信息,营销的意味更大一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尽管要强调文学期刊的精神属性,但是在商品社会,文学期刊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学发展。相比网络文学品牌,文学期刊数字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困境,文学期刊需要从被动迎合数字化,转变成主动投入媒介融合的洪流之中冷静应对。

(一)数字出版要以编辑为中心

编辑中心制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一个基本制度。但是随着新闻出版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新闻出版单位的层层管理和决策系统中,编辑的发言权越来越小,营销发行、广告部门的意见往往能决定一个选题的生死。

全媒体时代,文学期刊面临着在多个媒体平台出版的问题,传统的编辑和编辑思维已经不能应对这么多特点不同、优势各异的传播平台。一个期刊的出版千头万绪,既有纸质期刊,又有网络传播平台,更有融合多种媒介的营销体系,需要在不同的多媒体平台保持和读者、作者的实时有效互动。如果依靠传统纸质编辑的工作流程,往往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充分调动每种媒介的积极性。在发行营销方面,读者购买和阅读文学期刊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观念营销、兴趣营销成为主流。尤其是文学期刊这种精神产品,读者更注重阅读兴趣和体验,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微博、微信上的图书、期刊营销,不是简单的出版信息发布,更像是阅读的分享、精神的共鸣。而分析文学作品,要和读者分享互动,不是单纯的营销人员能做到的,必须有专业文学编辑的参与。因而文学期刊的编辑分工将进一步细化,会出现能够带领一个编辑团队进行工作的综合性编辑职位,这样的编辑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策划选题、联系作者、组织营销活动等,是一个团队的中心和管理者。大量的文字编辑工作可以由专门的文字编辑负责。作为编辑团队中心的综合编辑,既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够慧眼识英才,发现好作者好作品,又要熟悉市场需求,有策划营销能力,能够扩大期刊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潜力,在扶植新人、开发文学延伸产品方面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准确选择和构建网络传播平台

编辑的内涵是选择、加工、整理稿件,使之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编辑的内涵没有变化,仍然是选择、加工、整理并使之传播,而编辑的选择面更广,不仅要选择传播的内容,还要选择传播的方式和渠道。通过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将文化产品更好地传播出去,是编辑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和传统的纸质出版不同,数字出版有很多新的媒介与平台可供编辑选择,相同的媒介也会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为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作者选择好传播平台,是文学期刊数字化成功的关键。纸质书刊、微博、微信、APP、电子书等都可以成为发布文学作品的平台,什么样的作品发布在哪个平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APP《ONE一个》,APP设计简单,每日推送一张图片,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问题,一个东西,四个版面,简洁明了。如果做成纸质期刊,对读者吸引力不大。但是这个以80后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期刊,选择了年轻读者最喜欢使用的移动媒体发布,最终大获成功。

选择了最佳的传播平台,还要注重良好的用户体验。这就要求编辑在对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特性及各种传播媒介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主渠道和辅助渠道,新媒体平台还要注意软件操作的细节设置,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尤其是文学类的新媒体,注重普通读者参与,讨论文学作品,分享阅读体验,和编辑、作者深入沟通,是保证用户良好体验的重要方面。如《ONE一个》为了方便读者的碎片化阅读,将阅读时间设定在30分钟之内。文章的版面简单明了,和纸质图书版面相似,令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纸质图书的感觉。而且通过“问题”栏目、官方网站和微博平台,用户能够和编辑、作者实时互动,读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为用户使用APP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编辑似乎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而《ONE一个》的成功说明,新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为人们的阅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也为编辑发布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编辑创造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建设高水平作者队伍,保证文学作品质量

网络文学虽然占据了数字阅读市场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其草根性和门槛低,在涌现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掺杂着无数的低俗作品。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读者对经过编辑选择加工的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会更加强烈。

文学期刊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长期的积累使很多文学期刊都拥有高素质的文学编辑队伍和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文学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地方在于,很多经典作品历久弥新,是可供文学期刊开发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除重新开发经典作品之外,还在于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在媒介融合时代,作者对媒体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发表作品,还希望能够提高知名度、开发作品的商业价值。所以通过期刊的各种平台发表作品,仅仅是期刊发现作者的第一步。怎样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提高其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开发其作品的商业价值,也是未来文学期刊数字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提高作者知名度的根本在于提高其创作水平,并为作者提供和读者互动的平台。高素质的文学编辑队伍是保证和提高文学作品质量的基础。媒介融合时代的作者与读者关系重在互动与交流。文学期刊要利用媒介融合的契机,为读者和作者的沟通互动搭建平台。虽然文学创作不以取悦读者为目的,但是读者也是作者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理论指出,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凭借经验或者爱好,预期设计希望的读者。这一理论说明,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已经有隐含的读者参与,大多数作者的创作受到隐含读者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开发也是作者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包括作品的版权贸易、动漫、影视剧、游戏的开发等。这是文学期刊的短板,怎样适应市场化生存,将作者作品的价值最大化,是一个难题。在这方面,《ONE一个》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在《ONE一个》上发表过作品的作者,如果具有较高的人气,会被邀请参加编辑部组织的图书签售会、高校巡回演讲等活动,并有机会策划出版作者的作品集及在各个平台不遗余力地推介营销,张嘉佳、七堇年、张晓晗等都是通过这个APP成为人气作者的,作品集出版后也有不俗的销量。

四、探索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文学期刊数字化是为了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为了摆脱生存危机,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能够可持续发展。文学期刊承载的是精神产品,但其传播却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支撑,不能形成产业链,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怎样进行营销,并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是文学期刊数字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例如网络文学,其产业规模和市场不断扩大,由于网络版权保护不力,我国大多数网民也习惯免费阅读,真正靠作品的付费阅读盈利的很少,大多依靠作品的延伸产品盈利,如开发游戏、影视作品改编等。所以文学作品线上的成功,还需要延续到线下,线下线上相结合,才有可能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取得经济效益,维持长期的良性发展。文学作品是精神产品,但文学出版必须成为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繁荣的产业,才能促进文学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

《ONE一个》的主产品APP是免费的,围绕主产品开发了一系列延伸产品,由线上延伸到线下,由文化产品延伸到其他如服装、餐饮等行业。《ONE一个》在上线一周年之际,出版了《一个:很高兴见到你》,这是一本MOOK(杂志书)。此后每季推出一本,精选上一季在《ONE一个》上发表过的文章。这是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案例,因为《ONE一个》是每天向用户推送的电子期刊,在手机上只能看到最近七天的内容,而很多读者觉得意犹未尽。纸质图书容量大,方便携带,便于保存和随时阅读,迎合了读者的购买心理。除图书之外,其官方网站和淘宝店还出售有《ONE一个》风格的服饰、明信片等,甚至还在上海开办了“很高兴见到你”的主题餐厅。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文学期刊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深刻把握媒介融合的本质,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探索文学期刊的数字出版之路,在新媒体传播平台焕发新的生机。

[1]赵建常.网络文学出版的生机、障碍与除障之道[J].编辑之友,2014(11).

[2]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4(5):10.

[3]张贺.网络作者实名利于版权保护[N].人民日报,2015-01-30.

(作者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网络文学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网络文学的诞生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