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中心学校(530500) 康 艳
浅谈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中心学校(530500) 康 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养成良好的乐学习惯、自主学习、阅读以及观察习惯,学生才能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用终身,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 乐学 阅读 观察 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无疑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受用不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学生进入小学时许多习惯都还未养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用终身。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才会用心地去研究它、探索它。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小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激发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小学生探索欲旺,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要刨根问底,弄个明白,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和形象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有悬念的导语,引人入胜的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读,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教师细致入微的关心,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乐于学习、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有的教师,特别是有些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的教师,不加以注重讲究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生理特征,单一地追求高分,一味地让学生沉浸在书山题海中。枯燥的学习生活,沉重的学习负担,极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许多学生由此养成了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如有的上课无精打采、有的旷课、有的甚至拒绝上学,最后耽误了学生的一生。因此,学生乐学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首要任务,离开了这一点,其他习惯的培养就成了空谈。
语文自学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小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自学”。也就是说,自学的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最好方式就是预习。有资料显示,凡是事先把文章读过一遍的人,在之后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总是要优于事前对文章完全陌生的人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可见,预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而且,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圈圈点点,写写画画,质疑问难等形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不经意中提高了。
预习时教师要将常用的预习符号和方法教给学生。如:用“~~~~~”勾画优美的词句,“——”勾画重点词句,“.”勾画关键词,“(?)”表示不理解的地方,用“ ”表示有体会的地方等。学生通过课堂上小组内可互相交流预习,从而起到相互学习、检查的目的,取长补短。实际上,预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学的过程,在培养预习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学生的预习和自学习惯一旦形成,许多略读课文,学生经过预习,再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便可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此一来,教师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还锻炼了阅读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语文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语文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用心思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边读边,还要圈点、勾画。就如预习时将重点词句、关键词句、疑点难点都作上记号,再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等形式将不明白的地方弄懂。学生还可以将阅读到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可将自己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用本子记录下来。说简单一点,就是要一边读书一边作好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发挥它积累知识的作用。“不用心思不读书”,即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把心思和情感融入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悲人物之所悲,苦人物之所苦,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每学完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是想法。有了阅读要求和任务,加上经常的训练,学生就会用心地去读书了。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写作文。多写读书笔记能够为学生积累了语言上的物质基础,而用心读书这一习惯的养成则为学生积累了心理上的情感基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加上真实而又细腻的情感,学生写的作文就会增色不少。
许多学生一到作文课时就无话可说,脑子里一片空白,这就是平时不注意留心周围事物而造成的。因此,教师平时要教学生写日记,让他们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以及有趣的东西记下来。刚开始时,也许有的学生不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值得写进自己的日记,教师就要善于帮他们发现,然后及时地提醒他们记下来。如过“六一”儿童节,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把他们自己过节的情形记录下来;某个学生今天帮助别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就要提醒学生这可以作为日记的内容;今天在校园的树上发现了果实,教室里飞进了一只可爱的小蝴蝶,家里的小花猫捉了第一只老鼠……这些小事情都可以让学生写进他们的日记。教师经常这样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日子久了,学生就渐渐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很快提高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是对于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诸如良好的书写习惯、思维习惯、合作习惯、作业习惯等。总之,任何一种好习惯都不是仅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就能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特约编辑 严 玲)
G623.2
A
1007-9068(2015)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