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
(盘锦市大洼县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郭 伟
(盘锦市大洼县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人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沟通心灵的艺术,它不应只是机械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现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从感知形象开始。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插图,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这些图画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凭借,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把所感知的表象生动、准确而又连贯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荷花》一文的第2自然段,描绘了荷花的色彩美和姿态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荷花、荷叶、花骨朵、小莲蓬等词语,接着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荷花的美。有了读文和观察图画做基础,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所得,有的说出荷花的色彩美,有的说出荷花的姿态美,从而准确地理解碧绿的、嫩黄的,挨挨挤挤等词语的含义。这样结合图画学习词语和句子,使形象和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具体形象,为引发学生进行想象创造了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时,让学生观察彩图,启发他们以课文中的我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怎样?风停了,又会怎样?蜻蜓飞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是怎样的快乐?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什么好梦?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池中盛开的荷花,好奇地向四下一望,嗬,许多小姑娘都聚集在这里,我们都穿着雪白的上衣碧绿的裙子。有的说:一只蜻蜓飞到我身边说:荷花姐姐,我真高兴,一早就闻到清香。’有的说:风停了,荷花停止了舞蹈,我仿佛站在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这样借助文中插图激发学生想象,呈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通过画面感受到画中景,画中境,画中情和画中音,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文中的空白,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文中的某些内容没有完全交代,或是故意留下的悬念,或是故意留给读者思考玩味的空间,或是言尽意未尽的地方对于这些语言文字的空白进行想象和补充,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进行想象延续,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空白,启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但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譬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描写了第二次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在万分危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利用自己的机智保住绝密情报的故事。文中多处留下空白,如德国军官点燃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后,两个孩子脸色苍白,苍白脸色的后面,两个孩子是怎样的心理?课文没有写?当德国军官再次点燃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后,一家三口人的心理是怎么想的?课文也没有写明。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大儿子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为什么能那样从容?此时此刻,小女儿杰奎琳是怎么想到智保情报的?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蜡烛熄灭后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太多太多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和玩味的余地。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空白引发学生想象。例如教到课文第3自然段,抓住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这一句启发学生想象:生:我想到了紧张。生:我想到了害怕。生:我想到了恐怖。因为两个孩子都知道,如果不想办法保住蜡烛,一旦燃烧完,情报就会暴露。情报一暴露,残暴的德国军官就会杀了他们。所以他们吓得脸色苍白。生:杰奎琳心里会想:妈妈,快想办法。哥哥,快想办法。要不蜡烛一烧完,我们一家就都没命了。这样抓住人物的心理空白引发学生想象,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对人物的思想情感体会得更加透彻,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的空白(蜡烛熄灭后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启发学生想象时,学生的想象更令人惊喜,有的想象到,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情报显露了出来。杰奎琳急忙把情报藏进怀里,心里虽然蹦蹦直跳,但她的脸上还是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有的想象到蜡烛灭了,杰奎琳三步并作两步直奔自己的房间,摸黑将情报重新藏好,才终于松了口气。有的还想象到,杰奎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但她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小心翼翼地把情报藏好后,心里恨恨地说:等着吧,我们会把你赶出去的学生的想象既丰富又合情合理,拓展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各种事物因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表现和特征也往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和分析,以掌握事物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想象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力。例如,《螳螂捕蝉》一课讲述了吴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后来少年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活生生的比喻使吴王恍然大悟,打消攻打楚国的故事。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对比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少年与众不同的的机智的行为表现,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少年的与众不同之处:1.认真读课文,想想少年和大臣们分别用什么方法劝阻吴王出兵?少年和大臣们采用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写比较少年和大臣们的具体表现,想想谁的方法高明,为什么?3.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向少年学习什么?这样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比想象,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具体情景中,想象到大臣们劝阻时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表现,想象到少年伺机劝阻的心理活动和巧妙劝阻时的行为表现,通过对比想象,体悟到大臣们的劝阻直面而少年的劝阻婉转,懂得了劝说要讲究策略,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语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等。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文本特点灵活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将学习语言文字和想象画面融为一体,就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