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沁
(江苏省阜宁中学 江苏盐城 224400)
浅谈“作”代表的时代特征
王景沁
(江苏省阜宁中学 江苏盐城 224400)
“你咋这么爱作死呢?”这句话我相信对许多小伙伴来说一点儿也陌生,就如同其他的千奇百怪的网络用语一样,“作”字一出口往往能让人大快人心,巧妙生动的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对“作”字的流传起源我们往往难以一言蔽之,但是处在当前快餐文化横行的时当,人们关注的往往不是某种起源,更多的是这种文化对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对社会现象甚至于对整个时代的反应,那么“作”又是如何反映出这个社会的特征,成为时代发展的缩影呢?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外界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实现的,一屏之隔便能让万千宅男宅女们“知晓”天下大事,那么谈到“作”,大家又想到什么?我相信不少人的脑海里浮现的第一种画面是手机屏幕上各种趣闻搞笑的短视频,各种脑洞大开后的悲惨结局,这充分说明通过“作”的方式生产信息,足以博得广大人群的关注,这一点反映出了“作”作为现代人百无聊赖之下的出奇创新,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这个快餐消费统领一切的年代下博人眼球,求得关注的心态。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摧毁的不但是世界的政治经济体系,更是对许多人信仰、价值观的毁灭,敏感的世界艺术家充分察觉到了这点,便通过令人费解的形式反映对这个世界的绝望,最典型的便是毕加索后现代化的创作,扭曲、挣扎成为他的创作核心的同时也抽象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的推移,信仰的重建受到世界人们的内心呼声,可是在中国,在经过了对第一代领导班子的信仰崇拜后,许多人失去了内心的信仰,身处在物欲横流,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信仰的缺失衍生出了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发展现象,使得和平时代表面下,痛苦挣扎的暗流涌动,这股力量被不断盲目追逐的脚步所压抑,人们渴望改变,渴望追求幸福的心情被物质的飞速发展所湮没,最后以自嘲以及嘲弄生活的的方式为曾经的追求与渴望划上问号,并在这个人手不离手机屏的时代下,通过一系列的“作”出奇创新,博得强颜欢笑,完成对生活追求的最后祭奠。
“作”在反映出了“作人”求关注的心态以及时代信仰缺失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当代人情感的缺乏,爱看热闹不嫌事儿多扭曲心态,这也是为什么各种“作死”视频能够获得广大群众消费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说现代人出现了情感缺失的现象?早几年,小悦悦事故的发生就以血淋淋的方式揭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广大媒体也借此呼吁社会道德的回归,可是当对这件事进行反思时,不难发现不论是道德的沦丧也好还是情感的缺失也罢,都不是社会人自愿的选择,当无情的碰瓷随处可见,当沿街乞讨的乞丐已成百万富翁时,欺骗感便笼罩了整个社会,又有谁会去关注真正身处下层阶级人的悲惨生活呢?什么才是真的!成为现代许多的疑问,当真正的悲惨事故发生时,这个疑问的存在促使了许多“看热闹”现象出现,真也好假也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久而久之情感缺失甚至麻木便形成,对于不关乎自身的事情一笑而过是许多现代人生活的“信条”,而“作”通过制造痛苦来产生喜剧效果恰恰符合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在全面反观“作”现象的存在实质,除了那些通过对他人制造痛苦来取得喜剧效果的喧哗取众的做法,还有一些人的做法人们往往也会用“作”来形容。前段时间,在和一朋友聊天时,当说到她在北上广的悲惨工作经历时,她以“爱作死”来对自己发生的一切加以自嘲,那么在这种语义环境下,这样的作也是一种“作法”。在我们身边从不缺少爱看热闹的人,他们往往会把别人的梦想或事业的追求与自己的安于现状加以对比,最后当出于各种原因发现自己无法向他人那样勇敢生活时,便会用“作”字来指责他人的行为,在这样情况下的“作”反映的是一种伪集体主义的时代特征。当个人生活的痛苦与平淡无奇无法摆脱时,人们对他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便会产生排斥甚至指责,并从内心深处希望别人的生活少一分色彩,多一份苦楚,从而达到与对方产生感情共鸣的目的,增加一份对生活的抱怨,再在这种抱怨中获得一丝快感。这样的“集体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生活的狭隘,是一种井底之蛙的挣扎,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而因集体主义之名来发泄对生活的种种不满的消极生活的态度。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不同的“作”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值得深思。上文提到的两种“作”第一种反应的时代的负面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第二种“作”却是现代人人心的病态反映。面对第一种“作”,我们难以改变世界的整体氛围,而对于爱作的人,我们难以从行为上对他们进行规整,因此对这种无事生非的行为宜采取一笑而过的态度;对第二种“作法”却是应该为时代发展所提倡的。在现代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我们都需要利用好现今的发展环境,认真面对生活的挑战,抓住生活为我们提供的机遇,以“不安现状”的心态努力完成更高的设定目标,追求自己的的人生轨迹,实现自身的价值。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我们应该遵从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人生价值,而不是随波逐流,虚度光阴。因此趁着岁月的眷顾,在该“作”的年纪,努力的“作”起来,才能在人生终点感叹岁月静好。
“作”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用语,简单的一个字却表达出了现代人生活的状态以及内心世界的匮乏。对于爱作的人,旁观者应该区别对待,对无事生非,喧哗取众者坚决抵制,防止负面情绪的传播,而对那些认真生活,走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以赞许的眼光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