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舆论主战场
——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文化宣传中的突出贡献

2015-03-01 12: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国统区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王 珊

(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新华日报》:抗战时期的舆论主战场
——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文化宣传中的突出贡献

王 珊

(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是党取得政权前出版时间最长、公开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唯一的报纸。在武汉,新华日报仅仅发行了九个多月,但广大的“新华军”却克服了报纸初创时期的诸多困难。在武汉九个多月时间里,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深刻体现了新闻报道不仅能够反映社会舆论,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始终保持着“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确方针,以中华人民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宣传抗日为己任,在国统区进行了积极的并且正面的宣传。不仅如此,《新华日报》的报道广泛并且深入,强力又有效地做好了舆论引导工作,成功地成为了当时党和人民的喉舌,吹响了抗日的号角。《新华日报》成为抗战初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也同时为我国和我党在新闻事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舆论引导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让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与苦难中。国难当头,在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岁月里,当时的媒体也坚守舆论阵地,肩负民族大义,以笔为枪,为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期本刊特组织一组关于抗战时期媒体作为的稿件供媒体同仁了解学习。

1937年,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同年的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谈话,其内容就是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不仅如此,也承认中国共产党有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出版自己党报的合法权利,《新华日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可以说,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

追溯历史,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其后,它在武汉公开发行了9个月。这一年的10月25日,其迁至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于重庆。

在武汉的九个月里,《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是名副其实的舆论主战场。它的报道内容,不仅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方针政策,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大力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同时,《新华日报》也有来自战地的一线报道,在第一时间报道的同时,也真实展现了我国军民在前线奋勇抗敌的光辉业绩。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吹响了抗日的号角,是抗日战争时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抗战时期的真理之窗。

193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党报问题给地方党的指示》。这份指示明确了《新华日报》的舆论核心地位,其要求每个党员都要通过认真阅读《新华日报》,及时知晓党的新思想、新方针和新政策。事实证明,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和广大党员的全力帮助下,报纸很好地发挥了党报的作用,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引导。

论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其有以下三点影响,值得留存:

一、它客观公正地发表了各种观点和理念,让人民群众知晓真相,清晰把握住时事的实质与要害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面临特殊形势,一方面,国民党拥有强大的宣传机构和舆论传播网络,在当时的国统区占领着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国民党凭借着这一优势不停地散布关于中共的各种谣言、污蔑,给我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此时,作为我党的舆论主战场,新闻宣传的重要性,除了报道真相外,还需让敌人的谣言被攻破,扭转舆论形势。面对这样的困境,《新华日报》的方针就是:针锋相对地开展各种舆论宣传,让国民党的谣言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在这一特定的舆论时期,其以事实为基础,发回前方战场的报道。从1939年2月起,《新华日报》就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作了全面的持续报道,也是早期的战地新闻,带回一手的鲜活信息,其先后发表了《一年来的新四军》《陈毅将军访问记》等文章,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抗战业绩以及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及时和准确的报道。

1940年夏,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响,《新华日报》先后发表上百篇报道,对战果、战局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有力驳斥了国民党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谬论。八路军的军威,迅速得到提升。

二、及时准确地刊登、宣传马恩列斯主义以及中共重要领导人的著作及指导思想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不仅积极地宣传了马列主义,同时还为抗战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新华日报在武汉期间,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青年的学习问题》以及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等数十篇经典著作,在文化界掀起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此外,针对我党主要领导人以及高级指挥员的文章、讲演,其长期进行报道,在热点问题爆发时,及时以高级指挥官与记者的谈话等形式传播真相。

1938年2月9日,《新华日报》发表了朱德的《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2月11日,《新华日报》又发表了毛泽东与新中华报记者的谈话。此外,《新华日报》还刊登了除毛泽东朱德以外,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大量文章和讲话,如周恩来、董必武、刘伯承等。这些报道的刊登,既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立场及态度,又加深了当时国统区人民对我党的理解与信任,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三、大胆尝试创新,增设读者信箱,充分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

《新华日报》作为共产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份机关报,始终秉承着我党以“群众路线”为主的优良作风——重视读者。在报刊创刊之初,它便优先地设置了“读者信箱”这一专栏节目。《新华日报》的编辑吴敏在创刊号上发表名为《我们的信箱》的一文中提到,“希望每一个读者都是《新华日报》的作者”。其用途,专门用作登载读者的来信,反映群众呼声,并针对性地就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最终,在吴敏刊登的文章的号召之下,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以求解答,也有叙述个人的见闻抒发感想。这个专栏火了,对于这些来信,“读者信箱”尽量进行登载,有组数据显示,《新华日报》从报纸创刊的1月11日起,在随后的短短7个月时间里,该专栏先后登载了读者来信达105封。

这些读者的来信主要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态度,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家庭,救国救亡工作到有关抗战建国大计的理论策略,无不涉及。在这些来信中,绝大多数的来信都是针对如何扫除抗日障碍这一问题展开的。对于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编者在报刊上会逐一进行公开回复。在当年,编者的答复独树一帜,并且不落俗套,一时间,让该专栏成为广大读者喜爱阅读的一栏。

1949年4月,《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的机关报刊。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省委、省政府研究,以新华日报为主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组建。至今延续着抗战时期,舆论宣传报道的主要思想和作风。

[1] 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1.

[2] 哈罗德·D·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M].张洁,田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3.

[3]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38.

[4] 唐正芒.论《新华日报》的抗日宣传[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5] 新华日报[N]. 1940-1-14.

[6] 石西民.报人生活杂忆[M].重庆出版社,1991:62.

[7] 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467页.

G216.1

A

1674-8883(2015)18-0007-02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华日报抗战时期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