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

2015-03-01 11:36闫凤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限度

闫凤霞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研究

闫凤霞

(河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等效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占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等效翻译理论强调原作对读者的影响,注重语言思想的倾向性,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达到原文的效果。本文以等效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研究等效翻译理论下英汉互译的可译性限度,最后探讨可译性限度翻译技巧。

等效翻译理论;可译性限度;翻译技巧

翻译领域一直致力于追求等效翻译的最佳目标,即读者能够从译文中获得与原作等量的信息,但要达到这一最佳目标和效果并非易事。这是由于两国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文化差异、生活方式与习俗差异、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差异等,这些因素表明了跨文化的翻译存在一定的限度,翻译中无法达到非常完美、理想、精确的翻译效果,而是尽量做到翻译的大致相同或基本一致[1]。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译内容,进而产生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一、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经验与文化具有某些相似或相通性,所以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互通性,从而产生了文化的可译性。但又因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材料,且各国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因而语言和文化也存在不可译性的可能。只是这种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界限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存在、相对变化发展着。

(一)可译性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基础在于人类思维具有普遍性,由于原语和译语是对同一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任一语言都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来传达思想内容。同时,又因人类社会在这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存在共同性,于是人类的思维、思想情感、认识观念等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这就表明了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与相融性,从而为不同国家在跨文化交流中提供了译语和原语之间相互沟通、转换及理解的可能性、基础性[2]。此外,由于人类有着大体相同的思维规律、生活与社会经验,而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又与人类的思维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知有关,于是也就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转换与翻译的可能性。虽然,不同文化在进行概念的词汇编码、范畴划分中具有差异性,不过不同文化的任何概念都能够在其他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编码,唯一的区别就是编码难易程度具有差异,所以验证了文化的可译性,但又决定了在文化的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

(二)不可译性

在理论上语言研究者们论证了文化的可译性,但他们也不可避免要认可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文字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不同区域、国家、民族其独特的物质生产、社会活动都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但因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文明程度的不同,各区域与民族在思维方式、语言结构、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进而形成了文化的差异性。这正是如此,原语和译语在转换与翻译的过程中会遭遇阻碍,进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可译性[3]。经研究整理发现,文化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译入语的表达形式缺少与原语相对等的语言形式,一种语言在语义表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某一形式来体现某一概念、某一形式特征,但在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过程中因缺乏既能满足语义概念表达又体现形式特征的相对应表达形式,于是就出现产生了不可译性,这是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根源。另一方面,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在译文中缺少应有的表达形式,即译文中还尚未有能够表达原语思想的对应语言表达,导致了文化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

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长期以来,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因此人们提出了文化可译性限度的观点。原语和译语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基础,但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又造成了两者转换的阻碍和限度,语言学家刘宓庆提出了语言翻译转换的障碍主要包括五大类:语言结构的障碍(如双关语、文字游戏等);惯用法障碍(如词语搭配、成语结构等);表达法障碍(如主动与被动、正说与反说等);语义表达障碍(如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等);文化障碍。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层

在语音层面上,如pun(双关语)、riddle(字谜)、poetic rhyme(诗歌韵律)等,这些都是通过语音这一特殊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段来传达思想内容,在两种语言的翻译和转换中存在一定的可译性限度。以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例,这一句中“晴”和“情”构成了双关语,因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具有较难的可译性,译者为使翻译不失去原句的韵律只能从其他字句上来弥补,故而翻译为“Thewest is veiled in rain,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My-belovde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二)词汇层

上文提到原语和译语因文化差异、习俗差异等而造成负载文化内涵意义的词汇层面的可译性限度,即原语中词汇所表达的对象对于译语来说属于新概念,所以无法在译语中寻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事物、概念或表达形式,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数量,于是往往出现可译性限度。如汉语中的“炒面”在英语中没有相关的概念,于是只能译为“chow mien”,并且还要添加备注“a Chinese food made ofmeat,vegetablesand noodles。

(三)语法层

在语言表达上不同的语言其语法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因而增加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时态、语态、句型法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及语言习惯,因而需要在英汉互译中留意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积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降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程度。

(四)文体层

语篇是语言的主要交际单位,人们在语篇交际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语境因素(如交际目的、参与者、场合等)而形成不同的文体,又因不同时代、作者因素的影响,使得语篇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特征,这给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可译性限度。为在译文中恰如其分的表现出原文的文体风格,这需要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或补偿策略来解决。

三、文化可译性限度的翻译补偿策略

在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互译的作品种类繁多,其可译性限度并不相同。为了达到最佳化、理想化的翻译效果,译者通常会采用相关的翻译补偿策略有效解决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

(一)直译

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分化,人类开始出现显著性的差异化特征,但在物质世界中,人类所经历的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相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与情感在形成不同语言文化之外,也包含了一定的共通性,因此,中文与英语在一些形象的表达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契合度。对于这种可译性极高的词句表达,一般会采用保留形象的直译方式来对待,保留形象的直译方式指的是原文在翻译中可以找到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使对原文进行字面翻译也能够传达词语全部信息,无需改变原文中词语的形象。如Misfortunes never come alone(祸不单行)、The remembrance of the past is the teacher of the future.(前事不忘后事之师)、Failure is 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句子在翻译过程中虽然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供翻译,但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可以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直译。如谚语沉默是金可翻译为“Silence is golden.”、眼不见心不烦可翻译为“Outof sight,outofmind.”等等,不管原文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来展示形象,只要读者在进行译文阅读时能够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联想,就要采用保留形象直译。而从这些形象直译语句上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中已经渐渐有所融合,很多谚语、俚语或成语等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对于这一可限度小的翻译类型大多数都会采用直译方式。

(二)改译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互不相同,在表达方面,中西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在英汉互译中不可能出现所有的事物都采用直译方式进行,大多数的表达还是需要通过适当的转换形象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翻译差距,保证原文与译文效果对等[4]。如在汉语中“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而连带着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着关心与他有关的人或事物。在英文中就会将乌鸦换成常见的动物翻译为“Love m e,love my dog”。还有一些英文中有Birdsof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的俚语,这句话在中文中同样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转换形象的句子。再比如“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放在中文中则会被翻译为“一箭双雕”等等。这些具有一定文化气息的成语或俚语在中西方读者的感受中所形成的形象并不相同,但在联想的范围内却十分相近,如果这些词语在中西方读者中产生了相同的作用,就可以采用转换形象的改译策略来实现中英等效翻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英文对于颜色表达的词语翻译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采用转换形象进行意译。如中文的“红茶”在英文中的表达为“black tea”,“青丝”表达为“black hair”,“红糖”表达为“brown sugar”等等,这些颜色在中西方的表达中并不相同,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只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尽管颜色发生了变化,所指代的事物却是相同的,对于中英文读者来说依旧会产生对等效果,这些颜色词与原文形象不再保持一致,但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丢失原文风格,尽管其具有一定的限度,却仍然具有可译性。

(三)意译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随着社会制度、风情民俗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逐渐不同,中西方的很多语言已经随着岁月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采用直译或转换形象改译的方式进行,如果要对其进行翻译,只能完全丢弃原文中的形象,通过译者对于该文的理解来进行意译[5],以此减少阅读时造成的语感差异。在中文里成语和谚语都难以被翻译,通常需要舍弃原文的形象,对其含义进行解释,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木已成舟(What's been done can't be undone.)”、“爱财如命(skin a flea for itshide)”等,这些成语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所沉淀下来的,如果进行直译必定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而采用舍弃形象的意译方式虽然不能生动的诠释原文的形象含义,但解释出了成语的深层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会给读者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在等效翻译理论中,舍弃形象意译的翻译技巧适用于可译性限度较大的文章,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甚至与原文形式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但能够保证读者获取与原文相同的信息,因为在舍弃形象意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对原文翻译进行加注,以此来还原原文中的具体事实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作者所采用的语法特点是如何进行文字创作的,从而烘托出一种有趣的气氛[6]。虽然译文读者无法与原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但却能够理解原文读者对作者创作的欣赏,从而获得全新的阅读享受。

四、结语

总之,等效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界较为推崇的一项翻译原则,其所强调的原作对于译文的影响使英汉互译的作品有了更深层的意义。等效的概念既揭示了译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对相关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要做好高效率、高质量的翻译,就必须在重视形式对等的同时,在内涵上达到与原作的统一和还原,进一步缩小英汉互译的可译性难度,从而更好的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使译文变得更为完整。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恒仕.认知语境与桂林民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11-112.

[2]黄金京.文化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J].怀化师专学报,2012(1):98-100.

[3]王小慧.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补偿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8-50.

[4]訾晓红.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1-123,127.

[5]LIYing-jun.On the Translatability ofMetaphors--from the PerspectiveofM orphologicalDifferences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J].Journalof Xinjiang University,2011(3):148-151.

[6]SONGMei,CHEN Dan.The Limitsof Translatability ofChineseM enusand ItsCompensation Strategies[J].Journalof Fuyang 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 Edition),2013(2):53-56.

(责任编辑:董应龙)

Research on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Lim itation and Its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YAN Feng-xia
(SchoolofForeign Languages,HexiUniversity,Zhangye,Gansu 734000)

The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eory plays decisive role in the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the equivalenttransla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effectof the original to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tendency of language andthought,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to achieve the original effect.By using the equivalenttranslation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limitsof translatability,finally discusses the limitsof translatability in translation skill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ability limitation;translation skills

H 315.9

A

1673-1883(2015)02-0147-04

手稿日期:2015-03-13

严凤霞(1969).女.汉族.甘肃张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限度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指责也该有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