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雨 郭 敏
武汉地铁站名的命名方式与文化意义探究
□杨诗雨 郭 敏
武汉地铁站的命名主要以街、路、大道,文化地标、景点,居住区、村庄,客运站、火车站等命名;这些站名具有明确的指示性并且便于识记,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有历时和共时的特征,命名时是向历史文化倾斜还是向现代文明倾斜?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命名时要遵循大众原则、均衡原则和实际原则。
武汉 地铁站名 语言 文化
武汉地铁,即武汉轨道交通,是中国大陆的第5个地铁网络。截至2014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3条,站点75个。武汉地铁站名的命名经历着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因此,对武汉地铁站名称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站名属于地名的一种,仍遵循着“专名+通名”的命名传统,但与一般地名不同的是,地铁站的通名统一为“站”,在使用中为了方便,往往省略,而专名则基本沿用当前存在的地名,很少另外生造。
(一)“专名+通名”的传统结构
“通名是指地名中表示该地名所指事物类别的字眼,专名指特称,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地名特称。”[1]严格意义上来讲,武汉地铁站名称的通名即为“站”,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个名称往往是被省略掉的,这从地铁站内部的线路提示标牌和地铁车厢内的站点标注都可以看出。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多加一个“站”字一方面给站名书写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武汉火车站站”这样重复用词的拗口和不便。考虑到以上情况,本文主要就地铁站名称的专名部分进行探讨。
(二)专名的命名方式
地铁站的命名不同于传统的地名或者街道名,后者一般拥有较长的历史,被人们一代代地沿用。而武汉地铁目前正式运营时间不长,但是地铁一旦投入运营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人流运载力,需要具有明确的指示性并且便于识记,因此地铁站名不宜过于复杂或随便生造。经分析,武汉地铁站名称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以街、路、大道等命名
目前,武汉市地铁站共有28个是采用此类方式命名,占全部名称的39%左右,其中以“XX路”或者“XX+数字(方位)+路”命名的有25个,例如“硚口路”“古田一路”“利济北路”等。地铁站的建设既要考虑实际地形因素和人流情况,也要连结重要道路、商业圈、文化地标等。以“XX路”的命名方式最多,是综合考虑的结果。这样的命名方式会与公交站名产生一定的重合,方便人们转车换乘,易于识记。[2]
2.以文化地标、景点命名
地铁是城市文化推广的一扇窗口,在地铁站名的命名中,将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或著名景点作为站名,是利用地铁这一作用的体现。目前武汉地铁站名共有9个采用了这样的命名方式,占站名总数的12%,如“洪山广场”“小龟山”“中山公园”等。
3.以居住区、村庄命名
地铁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因此地铁沿线也会连接不同的居民区或者村庄,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共有9个,占12%左右,如“梅苑小区”“徐州新村”等,清晰明了,指向性强。其中有两个已经发展成了重要商圈,但是仍保留着过去的叫法,即“王家湾”和“钟家村”,这也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新旧碰撞的印记。
4.以客运站、火车站等交通运输点命名
在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输系统中,公交车和地铁起到了主要作用,而在城际或省际运输中,长途汽车和火车则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汽车站和火车站往往处在城市较边缘的地带,采用自驾或者公交车的方式到达会大大增加交通的负担,但是通过乘坐地铁则可以较快地到达。武汉地铁中的“新荣站”主要就是来源于新荣客运站,而当客运站和火车站位于相同地带时,则以火车站命名,比如采取“武昌火车站”为站点名而舍弃“宏基客运站”。
5.以山水等自然地貌命名
这类命名方式有的直接以山水命名,如“范湖”“杨春湖”等,有的以“嘴”“口”“墩”等地理形态命名,如“青鱼嘴”“五里墩”“黄金口”等。“墩”从土,敦声。人们为了避水灾垒土为墩,武汉以“墩”为通名的地名比较常见,如“王家墩”“双墩”等。[3]“口”和“嘴”往往是指一片封闭区域与外界交流的进出处,如“街道口”“青鱼嘴”等。
6.以历史事件遗留的地名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历史商贸发展有关,如“十里铺”“孟家铺”“宗关”。通名为“铺”“店”说明该地曾经为集市商贸而存在。“宗关”的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太平洋站”得名于当地地名,在解放前,周边曾经开设过太平洋肥皂厂,当地居民简称这一带为“太平洋”。一种与宗教民俗有关,如“五里庙”“宝通寺”等,其中“宝通寺”现在仍然存在,可供人们朝拜和祭祀。
武汉地铁站名具有明确的指示性并且便于识记,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地铁站名与历史文化
1.荆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是荆楚文化的腹地和中心。在武汉地铁站名称中,也有一些保留着荆楚文化的印记,比如“钟家村站”等。“钟家村”与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相关,相传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
2.三国文化
武汉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从现在的地名和街道名称中也可以看出三国时代的印记。而在武汉地铁二号线中,有一站命名为“虎泉站”,这也是源自三国时期的典故。相传,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此地。当时缺水,关羽以刀卓地,水从地下涌出来喷流成泉,所以该地名为“卓刀泉”。[4]卓刀泉位于伏虎山麓,因此在卓刀泉附近又有了一个地名叫“虎泉”。可见,这些名称背后隐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3.民国文化
武汉在民国时期地位十分重要。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在地名中留下了许多当时的记忆。比如“民权路”“民主路”等。而在武汉地铁站名称中,也同样保留着这样的纪念,比如“首义路”“复兴路”等,鼓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二)地铁站名与地域文化
1.地理特征
武汉是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5]这样独特的地理特性也让武汉有了“百湖之市”的美称。据统计,在武汉的地名中,以“湖”“湾”“桥”等与水文地形相关的字词为通名的占到地名总数的13%左右。而在地铁站名称中,这一点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所搜集的75个地铁站名称中,这类命名方式占到20%,比如“范湖站”“杨春湖站”等。
2.市井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可以通过语言记录和保留下来。[6]以“俗”为时尚是武汉文化的特色之一,但是武汉人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也寻求着简单的幸福,所以有很多地名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比如“幸福路”“平安路”等。而在武汉地铁站命名中,也保持着这样的风格,比如“仁和路站”“崇仁路站”等。
(三)地铁站名与时代文化
1.商贸发展
有很多表示过去商贸繁荣的地名仍保留至今,比如“十里铺”“孟家铺”等。而地铁站命名不仅延续了这一特点,同时也融入了当代新兴商圈的因素。比如“王家湾站”“光谷广场站”等。地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加速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
2.现代文明
“武汉,每天不一样”是武汉的全球形象口号。秉承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武汉拥有着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品格。武汉的地名、街道名称既承载着城市厚重的历史,同时也彰显着独特的城市精神。在武汉的很多地名中,都可以窥探出改革发展的轨迹。比如“创业路”代表着新时代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车城路、东风大道”等代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这类名称在地铁站命名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像地铁4号线的“工业四路”,就是打上了工业时代的烙印。
武汉地铁站的命名在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
(一)商业要素的参与[7]
地铁的运营往往可以带动周边商圈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商业品牌对地铁站的冠名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瞄准宣传的机会。江汉路站在2011年将冠名权拍卖给了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在一段时期内,江汉路站的站名显示为“周黑鸭·江汉路站”。这引起了社会上许多人的不满。最终在地铁2号线开通之前,地铁站企业的冠名全部被取消。
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窗口,充实着城市的文化内涵,站名过于商业化对城市形象有损。但是地铁的运营有着高昂的成本,商业冠名给地铁的运营减轻了一定的财政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商业冠名是可以存在于地铁站中的,但冠名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考虑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产品特征等,最好是能够以本土企业冠名,这对本土企业文化也是一种推广。
(二)文化要素的参与
地铁与城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富有文化内涵的站名本身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推广和宣传。但是文化存在历时和共时的特征,命名时是向历史文化倾斜还是向现代化文明倾斜,这也是值得考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原则。
1.大众原则。尽量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词汇或者少为人知的地名。地铁面向的是广大的社会群众,站名不宜过于追求文艺效果而偏离群众基础。
2.均衡原则。现代性与历史性应当共存,而不是肆意抹杀一方。一些历史悠久的特色老地名应当在地铁站名称中保留,表明城市现代活力、新兴特色的名称也应该凸显。在武汉地铁3号线和6号线的站点征名中,出现过类似的争议。在所有站名中“蔡家湾站”得票率最低,反对理由多是名称土气、与龙阳地区新面貌不符。这说明地铁站名也要尽量贴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
3.实际原则。地铁站名具有重要的指标性,站名要完全符合站点位置的实际设置,从而尽量避免模棱两可和名不副实的现象。在地铁3号线的征名中,“惠济二路站”遭到了84%的网友的反对,主要理由是该站虽然名为“惠济二路站”,但其位于建设大道与惠济二路的交叉口,且沿建设大道方向布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们乘车带来困扰。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汉语国际推广策略研究”[编号:2012G0272]。)
[1]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杨洋.以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地铁站名称——以昆明市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75-77.
[3]何余华.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J].文学教育,2011,(2):126-129.
[4]隋玲玉.武汉街路名浅论[J].文学教育,2012,(2):129-131.
[5]http://www.whwater.gov.cn/water/szyt/651.jhtml
[6]邢福义,汪国胜.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刘厚,朱竑.批判视角下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研究[J].地理科学,2014,(9):1139-1142.
(杨诗雨 郭敏 湖北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