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

2015-03-01 11:04屠中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大众化生源

黄 静 屠中华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

黄静屠中华

把招生质量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历史场景中,按照研究生招生流程,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把研究生招生质量解构为三种重要的质量内涵:结构质量、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基于结构质量、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分析和思考我国现有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不足之处,提出健全我国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研究生招生质量;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

《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即人才质量。研究生招生质量决定了研究生阶段培养对象的起点质量,因而决定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水准,思考和研究如何健全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

1962年,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把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指出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到一定阈值时,高等教育系统会出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功能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1]。此后众多学者基于三阶段论开展研究,其中英国教育家皮特·斯科特(Peter Scott)发现,当教育大众化到达欧洲时,如何维持学生成绩或者说如何评估教学质量引起了大多数国家的重视[2]。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量”的激增引发“质”的变化,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精英教育特点,而是出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特征。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的经历不断印证了这些理论。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其后续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社会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等大众化阶段的特征。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有的“质变”向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推演,现阶段对研究生招生质量开展深入研究就必须置身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语境中。

为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首先需要厘清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从招生环节的时间顺序来看,研究生招生质量至少可解构为三种重要的质量内涵。

1.结构质量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层次包含博士、硕士,学位类型包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学科门类有13种,教育结构模型可以简化为包含层次、类型、学科门类的三维坐标模型。对于一个限定区域来说,不管是国家、地区、城市还是大学,研究生教育结构都应该是与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的,其契合度就构成了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内涵之一:结构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类研究生教育项目品种丰富、各具特色,因此事实上的研究生教育结构不仅限于三维,而是有更多维度的复杂结构。多维教育结构的每个结点都包括加权值和属性,加权值是指某一类别研究生教育项目的招生计划数,属性则是指选拔标准。

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质量不理想,会导致教育效率低下,即一方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又无从获得。在我国,研究生结构质量首先体现在各地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获得学位授予权的过程中,其次体现在国家向各研究生招生单位下达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过程中。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获得了某学科、专业的学位授予权才允许招生,学校每年按照国家下达的当年度招生计划制定校内各招生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公布。结构质量最终确定在年度招生专业目录发布时,贯穿于包含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整个教育过程。因此保障研究生招生质量需要从学位授予权、招生计划下达和编制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入手,从招生环节开始科学规划研究生教育结构。

2.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特指自愿申请攻读某学校研究生学位的申请人。生源质量确定于考生报名阶段,生源质量标志着生源的充足程度、优秀程度、与大学的招生结构和招生目标人群的契合程度。迈入大众化阶段,为民众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大学数量持续增长,研究生培养类别日益繁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使得大学在优质生源面前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教育特色是否鲜明,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师资团队是否优秀,教育成效是否显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收益是否丰厚等因素都对大学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3.选拔质量

考生报名结束后,大学一般会通过材料初筛、笔试、面试、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等方式来选拔优质考生并给予入学资格。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为大众提供的研究生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社会大众藉由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的愿望日趋强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长。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考生群体,大学需要使用科学的选拔模式和有效的测评方法,才能选拔出适合培养、与招生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合格生源。选拔质量指选拔结果的合格程度、选拔方式的合理程度,选拔质量确定于选拔过程。

历经招生专业目录公布、报名和选拔三个阶段,结构质量、生源质量、选拔质量分别得以实现,三个招生质量内涵整合起来构成了研究生招生质量。结构质量、生源质量、选拔质量在精英教育阶段就存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由于结构质量的多样化趋势,导致招生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二、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也曾遭遇高等教育质量危机,因而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美国,质量保障体系中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各司其职,以第三方认证机构实施“认证”为主要手段,并由联邦教育部和CHEA(全美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负责对认证机构进行评估,这种双层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机构的科学性和公立性[3]。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手段是“评估”,以高校自评为基础,高校外部的评估由高等教育界联合授权的独立基金组织QAA(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负责,QAA定义教育质量标准并根据高校自行拟定和承诺的质量标准来检查高校是否能够达到声明的教育质量[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大学围墙为界,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英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关注教育系统出口的毕业生质量,招生质量的保障主要由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依靠大学的学术自律来驱动。特别是三种招生质量之一——选拔质量的保障情况在各国情况不同,英国大学自行决定录取方式和录取标准,选拔质量完全在大学内部实现;美国高等教育的选拔质量除了大学内部的保障外,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个别认证指标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排名、全国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等等[5],其中由大学联盟、第三方机构主导的标准化研究生入学考试比如GRE、GMAT成为研究生申请人的粗粒度筛选器,节约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选拔成本,提高了选拔效率。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级教育部门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陆续发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等一系列教育质量保障相关政策;各高校加快步伐开展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些准官方机构和社会机构开始对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并公开发布结果。

我国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整个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兼顾了选拔效率与公平性。与美国、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相比较,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高校外部体系对于招生质量的保障参与度更高,系统化更强。外部参与主体主要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方式是显性的、高效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使用政策工具管理学位授权点,编制并下达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规定研究生报考资格,直接组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和阅卷,对录取结果进行统一检查,强调录取结果公示和监督机制等等。但我国现行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从三种质量角度入手分析如下:

1.结构质量视角

教育部负责博士、硕士学位点的授权工作,受理研究生学位点申请,考察和评价培养条件和水平,最终决定是否授权。这一授权制度从根本上框定了各地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还负责编制和下达各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的年度招生计划,计划包含学术学位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四类,进一步规制了各招生单位的研究生结构。在此基础上,各研究生招生单位根据自身的培养条件、学科优势、地区人才需求等因素决策内部各学科、专业、项目的分项招生计划,再经历招生选拔过程中生源因素导致的计划调整,最终以研究生录取入学名单的形式确定当年的研究生招生结构。在研究生招生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需求信息引入不够充分,引入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最终形成的研究生招生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存在偏差,导致招生结构布局不合理。理想的研究生招生结构应与高端人才需求结构相呼应,最大效率地使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实现“零浪费”。这种计划经济特色浓厚的管理模式,可以迅速满足国家的重大政治需求,但无法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做出及时反应。

2.生源质量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资源竞争开始跨越国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生源质量造成了重大威胁。优质生源的国际竞争是资源导向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吸引我国优秀本科毕业生,造成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科中最优质的本科生生源出国留学,硕士毕业时又有一批出国留学,留下来攻读博士学位的生源质量平平。”[6]与此对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吸引国外优质生源的力度仍显不足。优质国外留学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筛选度(报录比)远低于国内生源,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数量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符。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对招生宣传重视不够,现阶段常见的是研究生招生介绍而不是研究生宣传。首先招生介绍内容多集中于招生专业目录、报考资格、报考程序、考试科目和考试要求,对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导师的介绍不够充分,对大学、学科专业、招生项目的教育理念缺乏梳理,培养目标的表述千篇一律,培养特色凝练不足。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标准日趋多样化,因而招生选拔应兼具择优和配型功能,其中配型功能的实现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考生在报考志愿选择阶段根据招生介绍进行自我归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自身偏好的大学或专业和项目;第二步是大学在选拔过程中对考生的评价和配型。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教育项目本身定位不清晰,还是仅仅因为招生介绍中对教育项目的描述含糊,都会阻碍考生人群在报考志愿选择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自我归类。其次招生宣传手段朴实有余主动性不足,在移动终端普及的大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招生信息宣传资源匮乏,招生信息的获取便捷程度有限,与招生宣传相关的互动活动相对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类本科生夏令营活动。

3.选拔质量视角

首先是统一管理的制约。我国的研究生招生管理体系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特色,教育部直接组织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涵盖报名、命题、阅卷、划线和录取全过程,不仅对考生的报考资格做了严格清晰的规定,统一划定入围复试分数线,还在录取结束后由教育部牵头、各省共同参与,逐条检查各招生单位的录取结果。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虽然不是由教育部直接统一组织,但是在报考资格、招生方式、组织原则、考试形式、评价重点和录取要求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要求。这种精细的管控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正向的保障作用,既保证了新建大学、实力不强的大学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招生,确保生源质量,也站在国家高度上降低了人才选拔和人才流动的成本。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生招生单位分层现象明显。单一的招生管理模式制约了高水平大学行使办学自主权、创新招生模式、优化生源质量,客观上影响了这些高校吸引优质生源,造成了高水平大学的教育质量受我国高等学校平均水平线的拖拽,也限制了其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招生管理权的重心偏高,他律重于自律,从某种意义上豁免了大学自身的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责任,阻碍了大学采用新模式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积极性。

其次是评价方法的局限。我国采用国际通用的笔试、推荐信、面试等多种人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生入学选拔,这些方式中笔试最客观,但过于重视认知素质的考查,无法考查考生的意志品质、科研潜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推荐信受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影响而缺乏可信度,常常被笔试成绩这一强烈客观信号屏蔽。入学面试主观性强,标准难以公开,屡遭公平性质疑。现实中因为公平性客观性等因素,笔试成绩往往成为唯一公认的录取标准,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现代人才测评科学不断进步,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市场上“现成”人才的人力测评领域,针对招生的人才测评由于隐性指标较多、潜力测评困难等因素一直处于研究不充分的状态,急需结合实践开展深入研究。

再次是选拔标准的单一。研究生的招生过程,实质上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社会分配过程,招生质量标志着资源分配的合理程度。精英教育阶段的招生过程是一种择优,标准是公认的、唯一的,唯有才智出众者才能迈入大学门槛。而普及教育阶段认为每个人各具特色,应给予不同的人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普及阶段研究生的招生过程将是一种配型,将需要某种教育的或者偏好某种教育的人匹配到特定的大学、学科接受教育,基于教育结构应有多种招生选拔标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中精英教育作为多样化的品种之一仍然存在,正如加德纳所说的,“我们必须在一个关心全体人民的背景中寻找天才”[7]。大众化教育阶段是处于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入学选拔兼具择优和配型功能。不同的教育目的和需求使得招生选拔标准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不存在单一的普适的选拔标准,应该用“契合度”而不是简单的“高低”来描述招生选拔评价结果。即使是同一个学科,比如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由于其招生选拔标准不同,因而不具可比性。而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趋同,招生选拔标准趋同,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趋同性特别突出,不能体现各类研究生的差异和特点,因而无法建构鲜明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难以实现选拔质量。

三、健全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应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特点,从三种招生质量角度入手。

1.紧跟需求,优化结构

在大学层面,结构质量的优化需要合理地决策各学科、各学历层次、各学位类型的招生计划,决策要基于大学自身学科优势,紧跟国家、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兼顾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还要与学生个人成才的选择相呼应。必须充分面向社会开放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直接准确的反馈渠道快速追踪人才需求。还应当把招生名额适度地集中到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点上,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结构质量,比如把招生名额重点投放给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教授等等,让优质的生源与优质的师资、优质的科研平台充分融合,强强联合,更加精细化地提高结构质量。

在国家层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在学位授权、特色招生项目授权、招生计划管理等方面给予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准予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立博士、硕士学位点,根据需求设立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招生项目,自行决定招生结构,确定招生计划和个性化的招生选拔标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间接方式参与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决策,采集、分析人才需求数据,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发布全国、分地区、分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及分析统计结果,引导研究生生源的合理流向,促进研究生招生结构的合理布局。

2.凝聚特色,重视宣传

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因素包括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科研平台、丰厚的奖助学金、朴素务实的校园学术文化和更宽广的就业前景,要提高优质生源吸引力首先应在这些关键点上加强建设、凝聚特色。必须在现有科研优势、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精品,增强学术、学科等方面最本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力,增强“生源质量”优化的原发动力。近年来国家层面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放,例如在师资引进方面,在高校综合环境优化方面,在研究生待遇方面等等。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设立了“校长奖学金”、“未来学者奖学金”用于吸引和激励优质生源。

除了加强自身建设之外,优化生源质量还需重视招生宣传,尽快从招生介绍层次提升到招生宣传层次。研究生招生宣传要加快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步伐,合理运用信息媒体,锁定标靶生源人群,让潜在优秀生源能够便捷地获得关于招生项目和招生导师的信息,快速了解大学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日前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高校已建立研究生招生微信平台公众号,主动向考生推送招生宣传信息,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招生考试信息服务。

3.体制松绑,科学选拔

在招生管理体制方面改变目前过于刚性的国家管理模式,实现大学的分层分类招生管理,避免使用同一标准进行多样化人才选拔的做法。对于高水平大学不妨给予宽裕的弹性空间,降低管理重心,让招生自主权回归大学,由大学直接承担质量责任、发挥积极性创新招生模式,从而优化招生质量,加速培育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人才选拔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对于选拔质量至关重要,高校内部应该抓紧研究和实践活动,利用自身的教育研究优势和招生管理“局内人”的身份介入优势,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招生选拔标准的多样化特征,开展扎实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别研究生招生标准制定和人才测评方法研究,厘清各类研究生在入学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体现形式,设计考查这些关键要素的实用方法,并对照毕业生质量和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来验证研究的科学性。

身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学必须加快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生源吸引意识,推进适用于研究生招生阶段的人才选拔科学研究,把合适的生源引导到合适的大学、合适的专业,促进我国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MARTIN T.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E091983[R].Berkeley,California: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

[2]PETER S.Higher education reformed[M].London,Now York:Falmer Press,2000:11.

[3]黄慧娟.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熊玲,李忠.发达国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78.

[5]李海燕.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监督体系的审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59-64.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课题调研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11.

[7]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4.

(责任编辑赵清华)

黄静,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七级职员,北京 100084;屠中华,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六级职员,北京100084。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大众化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