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隐忧和反思

2015-03-01 10:57:21许树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新课改素养

许树凯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中学 河北保定 071199)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隐忧和反思

许树凯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中学 河北保定 071199)

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在全国展开已四年有余,经过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当兴奋之后再去审视,却发现来自实践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为人文平台上自由闪射人性的光彩而兴高采烈;有为无序的系统支离破碎而忧心忡忡。当盼望已见分晓之际,冲动的喜悦已被现实击得粉碎,自上而下的新课改岌岌可危,没有广泛实践的基础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改革是必须的,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也就没有人性的发展,更不用说人的价值的实现。因为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传承文明的需要,这种改革就必须慎之又慎,这是对人性的关慰、是对生命价值的负责。但是,对于中国教育事业而言,未经实践检验的改革,在业界推广是极其危险的,稍有不慎,其不良影响是长远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母语教学改革之路在何方,还须广大有志者辛勤探索。

对初中语文新课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本经几年的发行[人教版],由第一年的旧貌换新颜到连续几年的依然故我,新课改似乎成了强弩之末,这一切令人深思,而且发人深省。虽然这种自上而下的新课改有强大的专家学者们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杞人忧天的反思正是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作为华夏儿女共同拥有的母语,因其承载的文明辉煌及历史的变迁,也因其独具魅力的意韵,在社会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将其发扬光大却困难重重,这也是对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者的挑战。就语文现状而言,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常青树在风雨之中低泣呻吟,当讲究语言规范被当作陈规陋习而被撕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哪个有中国情结的人不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呢?

一、语文的工具性削弱,基础性学科演变为综合性学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但实际课程内容与此背道而驰,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科学原理,课程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虽然教师应该具备专而博的知识能力,但阅历尚不丰富的学生在琳琅满目的珍品面前只能走马观花,当疲于奔命的时候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只能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阅读能力的培养便是纸上谈兵,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南辕北辙,因为这一切教育教学目标都建立在语文工具唯一基础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课改的策动者忽略了除语文外还有其他专业性的学科供学生学习,如历史、地理、生物,诸如此类,使语文课程内容博而不专,广而不精。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课改危机四伏,小语文变为大语文只能加重学习负担,与“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教学原则相背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大于形式,有悖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导致语文工具性的削弱。古往今来,“文道合一”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文即形式,道即内容,语文的专业性具体体现在形式,形式和内容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学以致用”,既是生活阅历的情感体验,也是各种表达形式的掌握过程,而“用”自然而然是语言形式,语文的根基是语言文字,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语言文字教学,忽略其基础性,任何改革都将是沽名钓誉的有害之举。在初中语文改革历程中,语法作为碍事的陈规陋习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淡出了师生的视野,修辞格只剩常见的三四种,语音只求会拼便万事大吉,淡化文体及相关知识,文言不涉及词法句法,语文除了字词句篇的积累外,全部都是思想和内容的图解,这种轻文重道的课改,舍本逐末,势必使人文素养全面降低。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语言文字的冲击,使得课改举步唯艰,改革势在必行,但将语文学科边缘化、综合化,都将引起语文素养的全面溃退。

二、语文大环境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引发了对传统语文观念的颠覆,但信息社会又自然形成对语文更大的影响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承载体,传承文明是语文的首要之责,有传承才有发展,而人教版提供的以无体系为其特点的课改课本,对于语言文字的不断深入学习是有诸多欠缺的,八年级下册在编排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文言集中,难度加大,在编选教材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惧情绪,由点到面,提高语文素养更是雪上加霜步履艰难。责任重于泰山,不可不慎,课程改革不是无度的开放,亦非华而不实的随意,也应该强本务实、喜闻乐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生活化、人性化应该是课改的核心。

语文课程有传承文明的需要,符合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特征的科学性是衡量的标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但课本也不能违背科学原则。

三、各种人为因素、客观因素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觉乏味,人文素养的培养如空中楼阁

新课改利用各种时机进行师资培养,不可不谓兴师动众气势磅礴,但其效果却微乎其微,究其根源在于这类改革未触及教育的实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课程从内容到形式应该全面改革,以喜闻乐见为其标准,借鉴人类语言改革的成功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味的搞舍本逐末的形式,对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师资培训本无可非议,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及时掌握,但走到极端,利用紧张的教学时间抽调教师培训恐非益事,新课改确实重要,但能重要过学生吗?

不尽如人意的课程在不断的改变,但语文与其他课程一样标准化考试未变,这对于语文而言相当于固疾恶瘤难于治愈,语文标准化考试直接扼杀了文学的多义性,使汉语意韵的魅力消失殆尽味同嚼蜡。标准化考试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语文教育对文学本质南辕北辙的背离。文学的本质在于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如背离,其结果造成语文教育走向僵化与封闭,文学与人性远离。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课程改革强调综合性学习,那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以综合评价为主,偏废任何一方都会使改革事倍功半甚至于半途而废,在语文大环境颓废的今天,评价体系的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人性化是语文改革的旨归所在。

改革是一个过程,矫枉过正,兼听则明。善于借鉴,善于吸收,提升语文品味,为传统的精髓注入生机和活力,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语文即人生,艰苦的探索必将迎来大放异彩的春天。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新课改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