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伟 刘 成 潘 婷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8)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吴 伟 刘 成 潘 婷
(大连交通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8)
“中国梦”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创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的优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科学的目标和方向。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梦”将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不断拓宽培育渠道、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将人生出彩的机会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
“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培育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1]由此可见,“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向和目标。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拓宽培育路径、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完成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全面、系统化的工程。当前在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影响,无疑突显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以下两个问题:
1.在高校管理机构设置上,没有明确的部门和责任人统筹管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一些高校将上级部门下发的通知任务分派给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处、团委,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重视不够、措施不大、实效不足,相关部门容易在工作中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踢皮球”、降低工作实效。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不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完成。高校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尚未在“全员育人”的氛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集中在“两课”上,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能使大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没有激发大学生的感性认知。在调查访问中,有很多大学生认为现在学校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内容太过宏观,大学生学过之后,入心和认同的效果并不明显,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的建设力度,开发了校园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实践活动载体、传媒网络载体等多种形式,但是一些载体在利用上还是流于形式,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1.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理机制改革,强化“全员育人”职责
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门机构,理顺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主次分明、各司其职、统筹协调,发挥整体效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开展、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组建职能部门负责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干部“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和示范引领作用。要塑造“全员育人”氛围、强化育人职责,在日常管理中全面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要制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大爱之心呵护学生,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2.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丰富培育体系建设
“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战场,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要不断开展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青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就要不断开展彰显时代特征、办学特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动力;就是要不断开展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爱国主义基地、深入西部地区的社会实践教育,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想品德养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高校要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校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专题网站,占领以校园网为主体,社会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阵地;同时,要开辟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建立博客、微博、QQ组群等形式,通过发布特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来引发大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将传统的课程说教模式转为线上的大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模式;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微信、朋友圈等途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要建立网络舆情中心,开设法律知识讲堂,将学生的合理诉求反映到相关部门,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公信力和实效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4/c_126460590.htm 2014年05月04日 23:46:13 来源:新华网
[2]刘秀伦,侯治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本文系大连交通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资助课题(编号:DJSZ-2015-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