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研究*

2015-03-01 10:57:21李汉超刘蓓蓓祁佳斌任路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中国梦培育价值观

李汉超 李 敏 刘蓓蓓 祁佳斌 任路伟 韩 晶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研究*

李汉超 李 敏 刘蓓蓓 祁佳斌 任路伟 韩 晶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中国梦 大学生 价值观 自我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开展“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必须首先理清“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国梦”,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梦”的内涵。其实,这个内涵简单地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梦”的实践目标,是对“中国梦”具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实现“中国梦”,关键是民族振兴,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目的是人民幸福,以民生为本,顺应民心,尊重民意,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这样的国家富强才有精神寄托,这样的民族振兴才有希望。所以说“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和人民幸福梦的统一,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梦与追求。[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凝神聚气,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的提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指明了方向,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它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能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需要融入青少年教育和文化建设全过程,成为青少年能够普遍理解、接受和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作为青少年队伍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特别是价值观状况如何,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2]

二、“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终极目标,体现了现阶段人们最大公约数的共同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维系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全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消除其思想观念中的种种不良因素,引导和促进他们形成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和发展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战略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中国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大众价值观念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激励中国社会大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树立了旗帜,建立了纲领,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铸魂工程,对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对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对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把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的实现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价值培养的最佳时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导向功能和调节作用,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既有多样性,又能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内,保证个体与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除其他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稳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持,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整合社会教育的各种有效资源,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挥社会教育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1.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认知作用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认知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要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认知作用,就要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已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10 所高校进行了推广测试,在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好评。学校开发出来一种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工具,由多媒体课堂、网络知识问答等模块组成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能在人机交互方式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动性,充分实现“动漫、动心、动情、动脑”,真正做到“情商加油”和“价值仿真”,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该认识到学校无法独立支撑教育的大厦。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应与高校充分配合,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树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对外交往方式以及家长的个人爱好等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与邻关系、与人关系,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家教,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庭教育应该发挥亲情力量感化大学生。同时,应该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智育、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思想,与高校一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进行自我教育增强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学生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主动接受先进思想,纠正和克服错误思想和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结合的过程,其中他人教育是“外化”,而自我教育是“内化”。根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决定外因,可以得知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决定作用。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学生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第一,要正确评价自己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是否态度端正,是否目标明确,是否认真践行。第二,要正确评价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领悟程度,是否还存在模糊不清或者一知半解。第三,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第四,要客观评价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仍需改进的方面。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好坏,书本、课堂是考不出来的,终究要经过社会的考验。社会环境既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检验培育效果的重要“考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上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社会为大学生参与、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实践资源。大学生正是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价值认知、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锻炼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使大学生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更加多样化、现实化,让大学生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境界。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去感知、理解、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然后,将其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我们应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努力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4]

[1] 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5月.

[2] 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9月.

[3]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大学,2010年4月.

[4] 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5月.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研究》(编号:201504032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梦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