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课程特征与研究走向

2015-03-01 10:38:13和学新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研究

武 博 和学新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2.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课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课程特征与研究走向

武 博1,2和学新1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2.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新媒体与课程结合的步伐加快,各种新型课程形态不断涌现,促使课程研究的视阈发生改变,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课程研究的新走势。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课程形态表现出学生主体作用凸显、内容立体化呈现、课程实施超时空化等具体特征。在未来的课程研究中也将呈现出研究内容的新媒体视阈、研究着眼点的个性体现、研究话语权的应然回归、研究对话渠道无限拓展等特点。

新媒体;课程特征;课程研究走向

媒体是指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新媒体是相对于原有媒体而言的,是以一种新的渠道来传播信息的传播媒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媒体形态的重大变化,因此,“新媒体”也只是限于某个历史阶段的新型媒体形态。当今时代的新媒体则是被置放于高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之中,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媒体形态。[1]它们应用于商业、政务、娱乐、学习、新闻传播等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也是新媒体重要的拓展平台。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多次提出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使课程与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课程、远程服务平台、课程资源中心、MOOCs等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新型课程的出现,从根本上撼动了课程以往的存在形态,为课程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新媒体:课程研究亟须进入的新时代

1.强势发展的新媒体

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盛的,在信息技术深度变革的影响下,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移动互联都已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新媒体平台,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人们接触到的新媒体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IPTV电视新媒体等。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新媒体形态,它包括各种网站、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则是在原有通信功能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集所有网络功能于一体的传播新媒体;IPTV电视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IP向家庭用户提供的数字电视等网络业务,用户可以自主设置节目频道,选择网络电视及其他在线服务。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占整体网民总数的85.8%,继续超越传统 PC 整体使用率(80.9%),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巩固。[2]而IPTV业务也得到不断地拓展与推广,2012年,我国IPTV用户规模达到2 110.2万户,较2011年增长751.7万户,增长率达55.3%。[3]可见,各类新媒体正处于强势发展之中,信息传播速度更为迅速,知识生产平台更为宽广,人际交往空间也得以延伸,它也将成为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重大变革的教育环境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4]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意在为人们创造新的环境。正如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就为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媒体环境,20世纪80年代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新方式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广泛普及,为在线课程实现、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新条件;近几年云技术发展与应用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又提供了新的平台,各种终端的出现与创新又开辟了教育领域新阵地。各项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条件,它的迅猛发展促使教育外在环境发生变化,内在环境也亟须改善。因此,新媒体化的课程环境建设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课程形态多样化也将成为未来课程的生存境况。

3.不得不开启的课程研究

新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人们不得不去关注它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了解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已成为课程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向。技术进步决定媒体变革,媒体变革促使课程一次又一次地发展。课程承载体从最初口耳相传发展到纸介媒体、电子多媒体,再到以数字化、移动通信、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光盘、U盘、数字存储、云存储等各种技术载体的广泛运用,为课程实施开辟了新的路径。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各类新媒体,加快新媒体与课程结合成为目前课程实施最为关注的热点,而最贴近现实的课程问题自然也成为课程研究不能错过的内容。如对新媒体介入到课程中的具体实践要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根据教育规律、学生成长一般规律来做实践上的相应调整;面对新环境,课程研究应回归实际,对新媒体与课程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研究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一场世界性风暴,课程研究理应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广泛地与世界各国课程的新媒体变革进行交流,吸取经验,更好地为我国课程发展服务。以往面对新技术来临,教育总是处于变革的被动者,课程研究也总是着眼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在如今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则要努力转变成为变革的主动者,课程研究更应着眼于将要发生的事情,要用一种未来课程发展的视角来进行当下的研究。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课程研究将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的课程表现及特征

新媒体时代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海量信息的传播与存储,形成了信息共享交互的新媒体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处理信息更为迅速,使信息资源的交换和汇聚也更为便捷。数字化、交互式、移动式的新媒体形态彰显了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把课程引进了信息化的大门。新媒体对于课程而言,无疑是打开课程资源的宝藏,使课程不再拘泥于纸质教科书、课堂讲解,课程形态得以多样化;课程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空间的课堂教学,学生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同时,也打破了师生之间以往单向交往的壁垒,重建了师生双向多维交往的渠道和方式。

1.课程实施主体之能动性发挥

课程实施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学生,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教师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发挥,忽视了学生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能动性。新媒体凸显了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尤其是学生课程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为他们提供了课程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教和学的个性化,并且凸显了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

新媒体的交互式特征为课程实施主体的能动性参与提供了可能。交互式是指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等多种格局的传播结构,改变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主动对话互动的局面。传统媒体中的纸质、广播、电视媒介带来的是传者与受众的点对面连接,就像传统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的单向传递。新媒体整合了各种媒体资源,并将其汇聚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电子书包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学习资源,通过各类终端实现的便携式电子课堂,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5]电子书包整合了电子课本资源,包含了课程内容与辅助性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也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2.课程内容之动态、多维、立体化呈现

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深受媒体技术影响。传统媒介因自身技术局限,支撑的往往是静态、单维、平面的课程内容,而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新媒体则为课程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数字化与其他相关技术结合,像处理数值一样处理所有形式的信息,不受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等信息容量的限制,可以无限量地存储和传播信息。[6]数字化环境下展现的是动态、多维、立体化的课程内容,突破了以往纸质媒介内容呈现的有限性。

课程内容的动态呈现就是基于新媒体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促使其及时更新、组合多元化,始终保持内容的动态传递;多维呈现是打破原有内容的单向传输,新媒体多样化传播路径决定课程内容传递的多点、多面,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讲解”,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接收课程内容;立体化呈现则是从原有的传统课程向与网络课程、活动性课程、各种学习包并存的课程形态转变,营造全方位的数字化课程环境。

数字化教材正是数字化课程环境下新的产物,集中体现了课程内容新型的传递、接收、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数字化教材是伴随着各类终端和数字阅读的普及出现的,它具有强大的媒体特征,能集合各种多媒体资源,将声音、视频、图画进行多样化的整合,并且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定制。将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关联和拓展,适合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充分调动了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性。[7]动态、多维、立体化的课程内容呈现正逐步颠覆我们对传统课程的认知,使数字化课程的革新理念深入人心。

3.课程实施之超时空化

超时空化,是指改变原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实施策略,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超时空化的课程实施是与移动式的新媒体相辅相生的,移动式是指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信息传递,不受时空、地域限制,联系个人与世界最为便捷的通道。传统课程往往是印刷技术、电子技术所支撑的教师书本教授和电子化教学,都没能摆脱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学流程,多年来的课程改革虽然旨在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课程实施,但都只能被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内。在开放的新媒体学习环境中,课程可通过各类学习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创新性地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更趋向于自由、个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提供了更多的使用功能,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现代课程带来了无限空间,它强大的移动式特点为线上课程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正如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的研发,就颠覆了课程只能在教室实施的形态。MOOCs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区别于以往的45 min一节课,学生可在课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可以无限量地存储共享于网络上,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制作、更新自己的教学视频,学生可通过个人学习终端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浏览视频,对于学困生、学习拔高、错过课程等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而言,无疑是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新媒体时代课程研究的未来走向

1.课程研究内容的新媒体视阈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之“数字原住民”的增加,新媒体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数字化课程建设步伐将日趋加快,如何将课程与新媒体更好地无缝衔接,将成为新的研究点。课程研究目前有关新媒体的研究点在于对新课程形态的关注,介绍其实施过程,与新媒体结合的创新性等,如王秋月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比较和分析,王本陆对加强云课程的研究等,都是从具体课程形态入手,让人们关注到研究的必要性。还有研究是从新型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出发,探讨新媒体运用的合理性,如对IPAD教学进入高中课堂的可行性分析,因为国外的MOOCs一般是应用于高等教育,而进入高中是否会与学生的自控、自觉、自主能力相矛盾。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正是新媒体与课程融合的难点所在,属于时代的产物。当下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追根溯源,从新媒体的特性着眼,探索如何整合新媒体的各项技术,让它为课程所用,使融合后的课程更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学者就对电子书包中电子课本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数据与访谈提出电子课本未来设计的重点应努力彰显人性化,克服教学任务与技术壁垒所带来的限制与影响,而人们也要逐渐接受电子课本与纸质课本并存的状态,最终的选择权应在使用者手中。[8]可见,新媒体为课程所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而课程研究应立足于时代前沿,从传统、一维的研究视阈进入到一个相互融合、立体化的新媒体视阈,批判地对待技术对课程的渗透,加强课程发展与新媒体结合的元问题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2.课程研究着眼点的个性体现

新媒体的无限包容为课程与“个性我”的完美体现提供了可能,“个性我”是指课程对参与者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对不同课程实施主体个性化需要的满足。那么,如何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个性化课程将成为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依据不同的课程形态的具体优势进行考量与设计。

对于在线课程的开发,不应仅考虑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更应汲取各类多媒体的优势,集课堂教学、讲座、播客、电子书等于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课程资料使用的便捷性。开通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各种社交媒体,拓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化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同时,应着手研究在线课程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对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科学分析,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等,将更有益于提高在线课程平台运用的有效性,促使课程研发更趋向于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验。微课程的出现正是基于不同主体的学习需求,适应现在流行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而开发的。由于微课程的教学视频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内容精、传播便捷,便于学生在各种移动终端上根据自己的薄弱点、巩固点等学习需求进行学习。对于教师,则可根据其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性地使用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而如何完美地体现出微课程等新兴课程形态的作用,则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细化研究,并进行技术支持和实践探索。

3.课程研究话语权的应然回归

话语权,是一个人说话的权利,它体现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白,理想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理念、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9]课程研究的话语权是指参与课程的个体对涉及课程研究的活动进行自我思想、态度表达的权利。一直以来,课程研究话语总是在专家、行政话语的影响下形成,教师、学生等参与者在“研究”面前往往集体失声,而研究者难免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导致许多政策无法在实际中行走。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是信息的传者和受者,每个人都有机会从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因此,课程研究话语权应回归到大众中去,广泛采纳研究的“好声音”,充分给予参与课程各个群体的话语权,如一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家长、行政领导等。只有给予各个层级群体话语表达权,才能更好地掌握新媒体课程实施最真实的信息,才能为复杂的课程现实问题提出对策。

4.课程研究对话渠道的无限拓展

新媒体如果为个体对话创设了新平台,那么也就为课程研究的对话开阔了新视野。新媒体为信息打开了无限扩展的传播通道,也就为课程研究的交流与探讨拓展了新的渠道。以往对于国外课程研究情况的了解总是来源于会议、纸介、电话、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等,传递、推广速度较慢,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数字化媒介改变了这一传播模式,世界各地的课程资源、研究进展都可被置放在网络共享中,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分享课程研究的新内容、新方法,并且可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将极大地促进本土化课程研究的发展,加快我国课程与世界接轨的进程。

[1] 姜进章.知识创新:新媒体时代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3-09].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3] 智库在线.中国IPTV市场概况分析[EB/OL].[2014-10-09]. http://www.zikoo.com/news/4tsng2syn.html.

[4] 理查德 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5] 赵静.电子书包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36-39.

[6]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

[7] 赵志明.重新定义教科书:数字教科书的形态特点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4(3):38-42.

[8] 吴永和,雷云鹤,马晓玲. 电子书包中的电子课本应用需求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3-77.

[9] 于海波,郑晓明.生涯适应力的作用:个体与组织层的跨层面分析[J].心理学报,2013(6):680-693.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2.004

2015-05-12

武博(198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和学新(1966-),男,河南获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G423.04

A

1002-1477(2015)12-0013-04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研究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