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

2015-03-01 10:22王海建
关键词:舆情主体时代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上海 200241)

·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

王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上海 20024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现状为出发点,梳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树立观念、完善机制、转变模式、培养人才等方式,破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推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数据;高等学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在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出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以大数据为契机提升治理能力,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可以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保障。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一般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用软件工具进行挖掘和分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有四项显著特征:数量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价值密度低,传播速度快。“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时代势必引起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1]12-19。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带来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机遇

1.大数据拓展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范围

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行为,治理是“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相互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2]。传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以高校为主导开展的,随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提高网络舆情治理能力,让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到网络舆情治理中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机遇。大学生、高校教师、大学生社团、高校其他组织通过新媒体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来源多样化、规模庞大,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数据来源,这也为大学生、高校教师、大学生社团、高校其他组织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可能。这些参与主体能及时了解和反馈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势态,各主体可通过协同合作,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为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大数据提升了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象的科学认知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象,包括高校学生、教师、院系等相关对象的各类事务。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对治理对象的科学认知。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高校很难把握网络舆情治理对象的真实情况。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既是网络治理的对象,又是网络治理的主体。大数据通过快速、高效的数据挖掘,准确、动态地反映了高校在网络上的动态信息和在网下的活动数据,可以使治理主体即时制定出合理的治理策略,增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大数据促进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透明度

在以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进程中,主要是由高校行政主导网络舆情治理的进程,因而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监督机制,这样的治理模式往往得不到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有效支持,不能有效发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现代治理理论要求各个治理主体必须在公开和透明的前提下协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技术的发展和海量数据信息的出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各主体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有效的信息,以高校行政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舆情治理的要求,公开和透明成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必然趋势,这也为提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挑战

1.大数据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复杂性

大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的体量非常大、数据类型异常繁多,数据结构更加复杂,且大部分数据信息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邮件等数据,这些数据的格式互不兼容,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搜索和应用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显然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舆情研判。大数据具有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海量的数据信息中,仅有有限的数据信息是有效的、积极的和可利用的,大量的数据信息是无效的、消极的,甚至是虚假的。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各主体而言,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是十分困难,这势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进程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

2.大数据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更严峻的价值观挑战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使用网络信息对中国进行价值观渗透,从1993年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把大数据看作“未来的新石油”的“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无不是在美国政府主导下,占据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中国等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颠覆的活动。在互联网上充斥着的大量所谓“重新正视历史”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弱化的数据信息,背后都有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子。在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网络数据载体通过海量数据信息把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以更隐蔽和更易被接受的形式传递给高校网民,使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破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冲击,使部分高校网民开始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使部分高校师生质疑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出现的这些问题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受到严峻的价值观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大数据时代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当前国内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现状。通过深入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真正提升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现状

1.高校网络建设发展迅速,为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要使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起作用,就要以高校的网络平台为基础,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规模。经过多年建设,高校网络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首先,高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国内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和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的网站建设,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网络数据库系统也已在大多数高校建设完毕。其次,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建立了从校园BBS到校园微博、微信、慕课(MOOCs)等校园网络平台,高校已经把校园网络平台作为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再次,校际网络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最典型的例子为上海市教委建成的易班网络平台,目前已经把上海所有高校纳入到这个平台上,国内其他省市也有高校加入。高校网络建设的成就,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

2.高校已经对大数据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有了初步探索

高校作为新技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之一,已经对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高校网络舆情一般都发生在校园事务中或和校园事务相关的领域中。华东师范大学早在2009年就使用学生校园卡的餐费支出数据信息,对月消费过低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了解他们生活是否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北京邮电大学也通过发布浴池、游泳馆等公共场所的数据信息,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使用情况,以便于合理使用学校公共设施。还有许多高校在迎接新生时,依据大数据理念,在新生入学前对学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网上采集,掌握了更全面的新生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检测和分析。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有效推动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观念薄弱,缺乏数据挖掘能力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需要各个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协作的动态过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高低和治理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各个治理主体是否能够自觉和有意识地掌握相关数据。只有树立大数据观念,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能力,高校才能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占得先机,实时准确地做出科学的预判。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现实看,各参与主体的大数据观念比较薄弱,缺乏大数据挖掘能力。高校学生不仅在人人网、易班、微信、QQ群、校园BBS等网络社交媒体上留下了大量的数据,而且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等现实生活中留下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遗憾的是,在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有些部门还没有将这些数据应用到舆情治理中。可见,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并不缺乏数据,而是各参与主体缺乏挖掘、整合、利用大数据的观念和意识。例如2014年发生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由于各高校缺乏大数据观念,没有运用所掌握的学生数据进行积极应对,结果该事件持续发酵,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能够使用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对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对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条块分割壁垒,造成“信息孤岛”劣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以扁平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点,以达到各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互动。但在当前高校中,垂直化管理、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上下级关系明确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模式下,遇到网络舆情事件时,第一时间不是处理应对,而要逐级上报,听从上级部门的处理决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反应迟缓,使得相关数据信息在上下级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即“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3]。高校“信息孤岛”现象还突出体现在各部门应用不同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各部门对数据的存储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和不同语义表达的数据类型;各部门缺乏数据共享的意识和积极性。这些都造成在发生网络舆情时,各部门不能整合数据资源解决问题。当前,要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应着重解决条块分割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问题。

3.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数据分析能力

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专业人才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综合和运用的程度。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具备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分析学、语言学、传播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麦肯锡全球学会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其中190万个工作岗位将在美国。拥有大数据技能的IT专业人员严重短缺,只有1/3的新的工作岗位将雇佣到人员”[4]。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聚集地,虽然不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但仍缺乏精于网络舆情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能够根据网络舆情治理的客观背景做出专业数据分析和应对策略的专门人才,这阻碍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破解之道

(一)树立观念:强化对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作用的认知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基本前提是各参与主体必须具备大数据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彻实施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整个过程。要树立大数据观念,增强各参与主体对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作用的认知,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在高校各部门树立大数据观念。高校各部门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各部门对大数据的态度和看法。可通过大数据观念学习、部门数据共享等方式,让高校各部门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高校网络舆情决策应对机制。其二,要提高各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除了教育部门、高校、高校教师、学生、学生社团等治理主体的参与,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只有整合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舆情治理。要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各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必须提高,要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各参与主体的数据观念、数据意识、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数据评价能力和网络道德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完善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中作用的制度环境

“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5]。同样,制度问题不解决,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大数据领导机制。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领导。阿里巴巴集团早在2012年就任命了首席数据官,以应对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的挑战。高校应该主动担当,在培养一批既有大数据观念又具备大数据挖掘分析决策能力的领导队伍的同时,通过设置高校首席数据官的形式,确立高校对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导地位。第二,建立数据流动和沟通机制。通过整合高校各部门的数据库、部门网站、部门数据资源等,建立全校统一或各高校联合的数据共享平台,协调高校各部门或各高校之间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打破高校条块分割所产生的数据壁垒,通过数据共享,克服“信息孤岛”现象,以全面、翔实的数据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数据支持。第三,建立保密机制。大数据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数据支持的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涉及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要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以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大数据应用的安全。

(三)转变模式: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

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而且是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要在大数据环境下,使各参与主体达到合作治理的最佳状态,就要建成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第一,要建设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综合数据系统。这个数据系统既要能够有效存储和管理大量结构化、非结构化、个性化的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又要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能力,能够对学校日常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挖掘、整理、分析和决策等,还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涉及师生关注的国内国际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这个数据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第二,要建成合理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流程。治理流程对于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善于通过挖掘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生态系统中合作伙伴(其他高校、合作企业、社会组织)的数据信息、参与行为的数据信息、治理进程中的反馈数据信息等资源,对网络舆情治理进程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四)培养人才:占据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人才制高点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专门人才培养为突破口。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具有先天优势,应该积极培育大数据方面的专门人才,占据人才制高点。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在网络舆情治理进程中,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提升,必须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发挥人才的价值,才能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进行及时、合理、准确的决策治理,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在国内率先成立数据科学研究院,招收大数据硕士学位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先后设立了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也已经启动了“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大数据人才培养还没有出现,因此,亟须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数据处理能力强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中来,使其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大显身手,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做贡献。

[1]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袁 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19-30.

[3] 杨 飚.正确认识“信息孤岛”[J].信息系统工程,2010,(7):89.

[4] 闵 杰.大数据热 高端人才缺[N].中国电子报. 2013-02-05(07).

[5]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EB/OL].(2010-08-18)[2015-01-13].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jwxd/article_201001205345.html.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4-12-13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4YJC710009)

王海建(1981-),男,河南邓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003-0964(2015)03-0085-04

猜你喜欢
舆情主体时代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消费舆情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舆情
舆情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