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芬,杨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
·哲学研究·
智能手机异化根源及解决路径
姜 芬,杨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
智能手机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人类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自身的异己化。智能手机异化的根源在于其内在价值的负向实现以及主体的失当价值观,消解异化不仅依赖于价值评估系统的完善,而且取决于主体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智能手机;异化;负向实现;价值观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在全球逐步普及、功能不断完善和强大,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已然成为人类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之一。但不能忽略的是智能手机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恶”的一面,人类在手机使用上看似占据了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在使用过程中人类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这种过度依赖使手机成为人类自身的异己力量。伽达默尔曾说过:“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和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展为社会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可以说,是我们文明危机的标志。”[1]63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过度、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智能手机的异化可以说是异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它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2]182-183。3G/4G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完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在人手一机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的沟通便捷,信息丰富等福利的同时,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影响,甚至带来了道德滑坡等危机。
(一)人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影响身心健康
科技价值在于人通过创造的技术物来部分或全部取代自己的器官、功能和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自身的目的,而在高技术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人类对技术和技术物的过度依赖。手机技术越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越丰富,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时尚软件更是成为当下年轻人炙手可热的沟通方式,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会看到“微博控”“微信控”,而“手机人”“手机依赖”问题也逐渐凸显。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在心理上容易使人形成手机成瘾、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而且在生理上也能使使用者产生幻听、拇指酸痛、脖颈酸痛等症状。King等人(2012)研究了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他们主要通过虚拟的环境(手机和电脑创造的世界)来与外界交流,也为了避免与人的直接接触而对手机、电脑等产生过度依赖。由德国埃森大学施汤教授领导进行的研究也有惊人的发现,他们在调查一种“葡萄膜黑素癌”的眼癌时,发现该癌症与手机辐射有密切的关系。
(二)智能手机在实现价值过程中被注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智能手机除了传统的通信功能外,又增加了诸多的增值功能,如游戏、电子书、网上购物等,俨然成为一部掌上电脑,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在科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情况下,技术的经济价值功能越强大,而其他功能特别是人文价值功能就越渺小。
(三)智能手机的便携、私密和开放性特点为异化提供了可能
由于智能手机的便携贴身性,人们可以方便地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在等人、排队、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低头一族,而智能手机的私密性特点也为垃圾短信、黄色信息的猖獗提供了可能。根据北京5所高校调查,通过智能手机,98.6%的人获得过他人私人信件,12.5%的人曾收到过他人邮件,9.8%的人浏览过黄色、暴力图片,5.3%的人发布过不健康信息[3]17-33。智能手机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能够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微博上就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发布的信息观点稍有不同就有可能引起摩擦,这样一种氛围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而言,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智能手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交流的需求,而人的交流方式由人——人到人——机——人转变,其弊端往往被人忽视,正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描述的那样:“特定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意义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都不能幸免……”[4]
(四)智能手机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单向度人
智能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取代了人的部分功能。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远不及信息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导致人被信息所奴役,利用智能手机人们要想在众多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方便快捷,上手简单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养成用脑的惰性习惯,导致随大流、观点趋同的弊端。正应了弗洛姆所说“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一)技术内在价值的负向实现是导致手机异化的客体性根源
技术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是同时存在的,人类无法追求不带任何消极后果的绝对好的技术,技术自身所固有的属性、功能在转变为现实价值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负向实现。
1.智能手机实体性要素价值的负向实现
李世燕运用“熵的理论”分析了产生负向价值的原因,“人工自然中的创造物无一不是通过技术从天然自然中吸取低熵的物质和能量而得以产生,同时却把高熵的废物垃圾排给天然自然,所以人工自然中的技术创造物的存在就是天然自然中物质存在状态的异化”[5]。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不可谓不快,这必然引起废旧手机、手机电池等这些构成智能手机的实体性要素的淘汰,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智能手机属性价值的负向实现
智能手机匿名性、可转发性、强制性等属性随着手机的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智能手机的这些属性,给主体带来正向价值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其负向价值。
智能手机的匿名性为骚扰电话、诈骗电话提供了可能,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智能手机的私密性和可转发性,传递黄色信息、图片等,甚至有通过信息/邮件来传播手机病毒,让用户不堪其扰;智能手机的即时性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传递、分享信息,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无论在学习、工作、娱乐还是睡觉,你都有可能接到电话或者短信,被迫处于被打扰状态。
3.智能手机功能价值的负向实现
技术的功能价值是为了技术主体服务的,但这种功能价值并不完全会正向实现,它在表现其功能的正价值的同时,也必然地从另一方面实现着其负价值[6]161。
智能手机方便、快捷、功能多样无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但背后可能存在你所不知道的事:刚接通的一瞬间,手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耳朵辐射最大,电磁辐射的时间越长、音量越大,对耳朵的危害也越大,会造成短时间的耳鸣;手机阅读、上网功能也为工作学习之余的人们提供休闲方式,但德国一项研究发现,经常使用手机上网、阅读功能的人群患眼癌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
(二)失当价值观是导致技术异化产生的主体性根源
技术客体在对技术主体发生作用之前,它的现实价值是不确定的。技术价值的实现具有矢量性,技术最终是否产生“异化现象”依赖于特定主体的价值观取向,从根本上说,智能手机异化主要是人认知水平的局限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实质上也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异化。
1.主体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新的技术/技术物在产生时,由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并不能准确预测在新技术应用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智能手机客体一经产生,不仅会被创造主体应用,而且会被其他主体应用,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技术的应用结果可能连创造主体也难以预测,同时,由于不同应用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取向,技术应用的结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2.创造主体的失当价值观
根据远德玉的技术形式的演化模式,技术潜在—现实体现了交叉融合的两个过程。一是工程师、设计师或其所在单位对技术的新的潜在价值的创造[7]37。手机应用软件,特别是游戏软件开发者可以基于正当的价值观开发出符合现实伦理规范要求的手机软件,也可能基于争取不法利益等开发出有悖现实伦理规范的手机软件。宣扬暴力、色情等观念的手机软件容易使得手机软件应用者受到毒害。二是企业家、投资商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使技术成为商品形态的技术并被社会相关主体所应用和消费[7]37。苹果公司一向被视为绿色企业的典范,然而在2011年8月31日,由国内5家环保NGO组织联合发布的一份名为《苹果手机的另一面——污染在黑幕下蔓延》的报告中,揭示了苹果公司光环下的另一面。报告曝光了27家疑似供应商的污染档案,并曝光一部IPhone4成品的售价是600美元,富士康等中国组装企业每台仅能收取6.54美元,苹果公司却可以赚取高达360美元的高额利润,“苹果”时尚产品的背后,是以“毒害环境、伤害社区、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的。
在这两个过程中,由于社会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失当价值观的存在,过分强调个人的、小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公众利益,对于这部分个人和小集体,技术实现了它的正向价值,而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却可能是价值的负向实现。
3.应用主体的失当价值观
应用主体的价值观决定着应用的方式、手段及其结果。在智能手机应用过程中可能导致主体价值观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攀比心理。在商品社会,人们开始注重消费品的象征价值,智能手机成为展示个性、表达前卫的一种工具,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特别是对苹果手机的痴迷,非“苹果”不用,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舒缓压力和逃避孤独感的需求。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私人时间碎片化,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娱乐休闲成为我国手机用户的主流。适当的手机娱乐无疑能舒缓人们工作学习中的压力,但有些人却沉迷于五彩缤纷的应用程序中不能自拔,逐渐从“碎片化”时间向“长”时间发展,由情境驱动娱乐向习惯进行娱乐发展,手机娱乐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生活习惯。也有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通过沉浸于手机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
不能忽视的还有从众心理带来的异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运营商优惠套餐的推出,人们的交往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变化着,由被动适应到主动接受推广[8]。若一个群体中85%的人都通过微信来更新自己的状态,通过朋友圈来互相了解对方的信息,而剩余15%若不顺从,就有可能使自己和别人聊不到一个话题上,就会被逐渐边缘化,这样就不得不跟随大家使用手机的各种新功能。
(一)从异化产生的客体性根源来讲应完善技术、建立价值评估体系
当电话刚刚问世时,当时十分权威的学者也将其视为儿童玩具,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个“儿童玩具”后来会在人类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性日益缩短,人对技术运用后果的反思和政策经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手机成瘾、手机病毒、色情信息等对主体造成了不良影响,智能手机安全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机上的锂电池绿色环保、轻便、储电量大,谁又能预见到它安全性较差,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各种关于智能手机爆炸伤害人体的报道屡见不鲜。因而建立完善的现代技术价值评估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通过这个评估体系尽可能使不可预知的价值负向实现转变为可预知的价值负向实现,以此制定减少负面效应的可行性方案,如制定和完善保障手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提高手机安全性,使智能手机符合社会、生态、人本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异化产生的主体性根源来讲应更新和矫正落后失当的价值观
从社会层面来讲,在信息化时代,使用智能手机已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技术理性的膨胀,其人文价值往往被忽略,这是造成智能手机异化的原因之一,从这一层面讲,将价值理性整合到技术理性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能手机的可持续发展。
从个人层面来讲,可以通过改变个人态度即个人价值观取向来克服智能手机异化。异化是由于价值的负向实现造成的,这种实现受特定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取向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和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技术的本质,正确处理技术和自然、人类、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拒绝侵犯他人隐私,远离黄色、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有助于克服智能手机使用主体的异化。
智能手机异化给人以警示,但并不意味着要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带来的正向价值远大于负向价值,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智能手机带来的异化现象。这就要求创造主体不唯利是图,积极发展绿色科技,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使用者合理使用手机,不被手机所奴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智能手机在使用的同时又不悖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
[1] [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2] 李桂花.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131-139.
[5] 李世燕.自然中的技术异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3):24-26.
[6] 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7] 毛牧然,陈 凡.论网络技术的价值二重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 王 欢,祝 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7-31.
(责任编辑:蔡宇宏)
2015-01-10;收修日期:2015-04-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科专项重点项目(2012RWZD03)
姜 芬(198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杨学军(1969-),男,陕西杨凌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管理哲学。
B025.1
A
1003-0964(2015)03-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