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1-034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含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教学是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和交流,来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热爱。同时,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自觉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关联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有多个环节,教师巧妙地利用好这些环节,可以让德育渗透润物无声。
1.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的道德情感熏陶。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补充介绍,给课堂奠定热爱祖国的情感基调,再指导学生读题,明白这是肖邦临死前的嘱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
3.在朗读指导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提升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欣赏、积累、内化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作者情感,塑造美好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如《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现代诗歌,诗中从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等方面深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处处流露出自豪之情。教学时,我通过反复朗读,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写作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古人说的“文如其人”,指的就是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写文章时掌握熟练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一篇优秀文章更离不开作者自己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为这一切都将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就拿写日记来说吧,我常对学生讲:“日记,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能够坚持写日记,无形中也就形成了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时,我要求学生写日记要说真话,表真情,切不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也是引导学生明白做人求真的道理。再者,对于日记内容要做到健康上进,多留心生活,针砭时弊,扬善惩恶。这样,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自我教育。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积极、乐观、健康的思想情感,如关心他人、热爱自然、尊老爱幼等。在评讲作文这个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除了关注作文的语言,也要关注作文的情感,并予以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道德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活动不应该是纯粹的知识凭借,而应该体现为传递知识、能力、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分低、中、高年级段开展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如对低年级学生应以趣味引导、榜样教育为主;对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故事表演、演讲朗诵的形式来引导;而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辩论、组建社团等来开展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语文能力训练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德育因素,选择好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真正让语文课堂发挥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