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适应自然
〔捷〕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
直到现在为止,教导的方法还很不可靠,很少有人敢说:“在若干年月之内,我可以把这个青年教到某种某种程度,我一定用某种某种方法去教他.”所以我们应该看看,我们能不能够把训练才智的艺术奠定在一种坚实的基础上面,使我们能够得到可靠的与准确的进步.
由于只有尽量使艺术的步骤符合自然的步骤才能正确地奠定这种基础(这是我们在第十五章已经知道了的),我们打算遵循自然的方法,拿一个孵化幼鸟的鸟儿来作我们的榜样,假如我们看见园丁、画家和建筑家步随自然的后尘得到了好结果,我们就该明自,教育青年的教育家是应该采取同一行径的.
假如有人觉得这种做法不足重视,过于平常,他就应当想想,我们是在从日常习见、举世周知,并且在自然与艺术方面产生了良好结果的事情,去追求那些比较不很被人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所需的事情.大家知道了那些形成我们的方案的基础的原则所根据的事实之后,我们是可以希望我们的结论来得更加鲜明的.
一
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
比如一只鸟儿要想繁殖它的种类,它不会在万物都被寒冷冻僵了的冬天去繁殖,也不会在万物都被酷热烤焦了的夏天去繁殖,并且它也不会在秋天去繁殖,因为那时候一切生物的生命力跟着太阳的光辉日趋低落,初冬挟着敌视的姿态正在到来.它只在春天去繁殖,因为那时太阳给万物带回了生命与精力.并且繁殖也分好几个步骤.当天气还冷的时候,鸟儿把鸟卵怀在体内去给它们温暖,因为在体内,它就不至受到寒冷的侵袭.一旦天气渐趋温暖,它便把蛋儿放到巢里,但是要到温暖的季节到来以后,娇嫩的幼鸟有了逐渐习惯光亮与温暖的机会的时候,才把它们孵化出来.
模仿.同样,园丁不违背季节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不在冬天去种植(因为那时候树汁留在树根里面,预备日后升上去,把养料带给树木).他也不在夏天去种植(那时树汁已经分散到树枝上面去了).他也不在秋天去种植(那时树汁又再回到树根里面).他只在春天去种植,因为那时候水分已在开始从树根往上升,树木的上部在开始发芽了.对幼树很重要的是此后所需的各种处理,如下肥、修剪、剪枝之类,也必须选择恰当的时候.甚至树木本身的发芽、开花、生长、成熟,也是有它的正当时机的.
偏差.学校犯了一种直接违反这个原则的双重错误.
(1)没有选择运用心灵的正当时机.
(2)心灵的运用没有正确地划分阶段,使一切进展能经各个必经的阶段去得到,一点儿也不漏掉.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一旦老了,那时再去教他又太迟了,因为那时智性和记忆已在衰退.在中年的时候,教导是困难的,因为智性的力量分散到了形形色色的事物上面,不容易集中起来.所以,我们应该选定青年时期.这时生命和心灵都是生意盎然的,都在蓄集力量;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
纠正.所以我们的结论是:
(1)人类的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开始,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 (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
(2)早晨最宜于读书(因为在这里,早晨等于春天,正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间等于冬天).
(3)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二
自然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件去动作,或是先把它加以合适的处理,使它变得合适.
比如,一只鸟儿不把别的东西放在它所伏着的巢里,它只把一件能孵出小鸟的东西放在里面,就是一个蛋.假如一块小石头,或任何其他东西掉到巢里去了,它就会认为没有用处,把它扔掉.但孵卵的过程中,它却把温暖给蛋里的物质,照顾它,直到孵出小鸟为止.
模仿.同样,建筑家尽量挑选质地优良的木材,砍下来,把它弄干,弄方,锯成木板.然后选择建筑的地点,把那地方扫除干净,打下一个新的基础,或是修整旧有的基础供他利用.
园丁也从能结果实的树上选择一枝具有充分活力的嫩枝,把它移植到一座花园里面,小心地种在地内;除非他看见它已经生了根,他不给它接穗,去增加它的负担;他在接上新穗以前,先去掉原有的枝条,甚至沿着树干切去一块,使树汁除了灌活接穗以外,不作别用.
偏差.学校是违背这个原则的犯人:不是因为它们收容了智性低劣的人(因为我们认为,一切青年都应该入学),主要是因为:
(1)这些幼小的植物不是移植到花园里的,即不是完全信托给学校,使凡是应当训练成人的人在他们的训练没有完毕以前,谁也不许离开这个工场.
(2)一般地说把最可贵的知识、德行与虔信的接穗接得太早了,在树干还没有生根以前就去接;就是说,在那些天性没有学习倾向的人的学习欲望还没有被激发起来以前就去接.
(3)在接穗以前,旁枝或吸根没有去掉,就是说,心灵还没习于约束与秩序,从一切懒惰的倾向中解脱出来.
纠正.必须使:
(1)凡是进了学校的人都要坚持学习.
(2)在开始任何专门学习以前,学生的心灵要有准备,使能接受那种学习.
(3)应为学校清除一切障碍.
“因为训诲是没有用处的,”辛尼加说,“除非去掉了当前的障碍.”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到下章再讨论.
三
在自然的一切作为里面,发展都是内发的.
比如以一只鸟儿而论,首先形成的不是足爪、羽毛或皮肤,而是体内各部分,体外各部分要到后来有了合适的时机再去形成.
模仿.同样,园丁并不把穗接在外表的树皮里面,也不接在木材的外层,而是切一个切口,切到木髓里面,把接穗尽量深深地插进去.他就这样把接口弄得很牢固,使树汁不能跑掉,而被迫流到枝条里面,竭尽全力去把枝条灌活.
同样,树木得到天上的雨水和地下的水分作养料,它吸收养料也不是经由外层的树皮,而是经由最内层的微孔.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园丁并不灌溉树枝,而只灌溉树根.动物也不把他们的食物送给外部的肢体,而把食物送给胃,由胃去消化,并供养整个身体.所以,如果教育青年的教育家肯去特别注意知识的根芽,即悟性,这种根芽不久就会把它们的生命力输送给树干,即输送给记忆,最后输送给花儿与果实.这就是说,熟练地运用语文和实际的能力就会产生出来.
偏差.有些教员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他们不对他们所教的孩子把学科彻底讲解清楚,却无止无休地要他们默写,要他们死记硬背.即使其中有人愿意讲清楚教材,也不知道怎样去讲清楚.就是说,不知道怎样去照料知识的根芽,不知道怎样进行知识的接穗.他们这样把学生弄得精疲力竭,就像一个想要在树上切一个切口的人一样,不去用刀,却用一根棍棒或者一个木锤去代替.
纠正.所以:
(1)学生首先应当学会理解事物,然后再去记忆它们,在这两点经过训练之前,不可强调言语与笔墨的运用.
(2)教师应该知道一切可以使悟性变敏锐的方法,应当熟练地应用那些方法.
四
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
一只小鸟的发展包括某些不能够省略或延搁的渐进的步骤,一直到它最后破壳而出为止.当它破壳而出时,母鸟并不让幼鸟去飞、去觅食(实际上它也做不到),它只自己喂它,用自己的身体替它保持温暖,这样去促进它的羽毛生长.当幼鸟的羽毛已长好的时候,它并不立即把它从巢里抛出去,使它飞,而是首先教它在鸟巢里面展动它的翅膀,或蹲在鸟巢边上,然后再到靠近鸟巢的巢外去飞,先从一枝树枝飞到另外一枝树枝,然后再从一株树木飞到另外一株树木,再后才从一个山头飞到另外一个山头,最后一直到它具有充分的自信,能在旷野飞行为止.我们容易看出,这种种步骤之中的每一步骤都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去做到的,不仅时候应当合适,而且步骤也应当是渐进的,不仅要渐进,而且要是一种不变的渐进.
模仿.建筑家也是这样进行工作的.他并不从山墙或墙壁去着手工作,而是从基础去开始.一旦基础打好以后,他并不去修屋顶,而是去造墙壁.一句话,各个阶段的接连次序是依它们的相互关系而定的.
园丁也要同样采用渐进的原则.野生的树干必须找出来,掘起来,移植过去,加以修整,加以修剪;接穗必须插进去,接口必须弄牢固,这种种步骤没有一个是能够省去或改变次序的.但是,如果这种种步骤做得合适,遵守了正当的次序,结果不成功是很少可能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偏差.所以,假如教员不为本身设想并为学生设想,不把他们所教的学科分成阶段,使每一阶段不仅可以直接导入另一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限以内教完,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因为除非立定目标,预备好达到目标的方法,并且计划好利用这种方法的适当制度,那是容易有所省略或颠倒的,结果就是失败.
纠正.所以:
1.各个班级的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出途径.
2.时间应该仔细划分,务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
3.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务使无所省略或颠倒.
(转载自《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大教学论》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捷克著名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作品1632年成书,1657年正式出版,其内容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生和教育的目的及任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和教学的总的指导原则、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分科教学法)、体育、德育、学制、课程、学校管理等内容,堪称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这样一种不同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人性观. “博学;德行或良好的道德;宗教信仰或虔信”是人生和教育的目的及任务之所在, 而要造就一个人, 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在批判旧教育诸多弊端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根本原则:一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二是“泛智原则”.在“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的指导下,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教育和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泛智原则”的指导下,夸美纽斯提出了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具有民主色彩的四级单轨学制的构想,并设计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课程.此外,《大教学论》对于班级授课制、学校管理等问题也做了详细论述.
因为所处时代和作者个人的局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机械引证自然的不足,但他能直面传统教育弊病,在革新教育的实践中勇于探索、理论上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大教学论》中丰富的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发展.
(推荐人:周红安1)
1周红安,男,湖北黄梅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主要研究外国教育史.参与《外国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等著作的编写,发表的文章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探析》《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从历史研究到调查实证——20世纪初美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及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