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嘉尧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融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探讨
文/刘嘉尧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将人、社会、自然看作统一有机整体进行把握,为今天我们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和相应社会问题提供了答案,也为如何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融入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须正视的问题。
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今中国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如何展开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点有利于人的价值理念的转向,帮助我们确立如何更好的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三者的互动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维度;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肯定了自然客观存在的价值,提出人与自然应当进行合理的物质交换,形成低消耗生产过程,支撑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和政府向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健全全国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创造性地提出并开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准确的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既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和良性互动,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路进行有效对接。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教学的开展。
(一)以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结合教材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专题讲述。标题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社会主义”四个字是体现我国的生态文明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政策的主要区别。原因如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高扬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科学批判精神。这种批判针对于资本主义将人与自然都作为实现资本无限积累而进行征服、剥夺和索取。其次,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角度。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异化劳动,劳动者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社会和自然规律,合理调节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涉及到不同发展领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不同内容进行设计:在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可以运用马克思在自然生产力论、循环经济论中涉及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融合与有机统一、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社会经济生产起主导作用,自然生产过程对其进行阻碍或促进,人通过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并通过自身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形成物质能量循环。这对当今我国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第八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中,强调政府在执政过程中要科学、民主、依法。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的之一就是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美丽中国。《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有这样的论述: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要解决生态问题,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原有的唯GDP政绩考核改变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目的就是通过政治体制的完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第八章第三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马克思认为:我们既要从人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又要从自然的需要出发,强调要坚持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先在性相统一,建立了新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重塑新的环境伦理观。通过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伙伴关系,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真实关怀与切身责任感。其次,树立合理的环境利益观,提醒同学将来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时要牢记环境成本的因素,不要为了眼前的短暂利益而无视生态利益,要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定位产业格局,实现永续发展。最后,提倡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减量消费,绿色消费,尽量避免一次性消费品。我们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能量,而生态化的消费方式可以让废弃物重回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变成新的产品,避免更多的环境污染。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和生态理念的普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的过程,是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 (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嘉尧(1983-),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法学博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173-01